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谢再兴的谋反纯粹是由他对于朱老大的不满引起的。先前,老谢麾下有左总管、縻万户两名心腹,这二位两人常暗中派人去杭州贩卖违禁品,当此事被朱老大侦知后,他也惟恐此举中会有人泄露一些国家机密,因为杭州是敌占区,张士诚又善使间谍。所以他“拘拿左、糜二人杀之,以首悬于再兴厅上”,分明是要警告老谢。

还有一件事,就是朱老大擅自主婚,将老谢的次女嫁给了徐达,然后才统治老谢到应天来“听宣谕”。后来,朱老大又命参军李梦庚到诸全去节制军马,而老谢听从其调遣。老谢愧出人下,于是口出怨言道:“女嫁不教我知,有同给配。又着我听人节制。”

终于,老谢怒了。他与诸全知府栾凤串通一气,擒住了李梦庚等人,并以诸全全城军马赴绍兴投降了张士诚。

当时,老谢的弟弟谢三、谢五正在余杭驻守,李文忠恐其有变,便率先以兵马将余杭围困。文忠招降谢氏兄弟,谢五在城头跟文忠约定说:“只要你能保证我们兄弟的性命,我们就一定投降。”文忠指天发誓说:“我是总兵官,不得杀你。”谢三、谢五于是以城投降。

可是当谢家兄弟被押赴应天后,朱老大执意要严惩他们,文忠于是上奏说自己已有言在先,不然将失信于人,以后就没人肯投降了。但是朱元璋却回信说:“谢再兴是我亲家,反背我降张士诚,情不可恕。仍将谢五凌迟了。”看来文忠的面子还是小。

在老谢谋反这件事情上,本来是朱老大理屈,可是他却仍以残忍的手段处死了毫不知情的谢家兄弟,这就说明:他对于背叛行为是极端仇视的,一定要变本加厉地予以惩戒,以警来者。

这也再次暴露出了他个性中狠辣、歹毒的一面,凡有犯其权威者,绝不姑息、手软。

西线既然吃紧,老谢及东线的事朱老大自然是暂时过问不了了,只有留待将来解决了。

当洪都激战正酣的时候,徐达、常遇春等人正在受命围攻庐州城。庐州也是一块响当当的硬骨头,其城三面阻水,易守难攻。

有一天,左君弼突然在城上设了钓桥,徐达见状道:“左君弼这个老小子像老鼠一样藏在城内那么多天都不出来,今日他突然如此,难道是夜里要劫我军大营吗?”于是他便令军中严为戒备。

果然,到了这天夜半时分,朱家军听到钓桥有声,当反应过来时,左君弼的军队已经来到了大营边。于是“营中万弩俱发”,左君弼部没占到便宜,于是急忙退走。徐达因此命令大军追击敌人,左军大败,入城敛兵拒守,以至徐达围攻三月不下。

需要注意的是,左君弼是个大军阀,他只是名义上归顺陈友谅而已,其麾下守军少说也有数万之众;而且左君弼经营老巢庐州已经十年之久,显然不可能轻易就被拿下,必须采取长久围困的法子。

这就形成了一道非常奇特的战争景观:当陈家军全力围攻洪都时,而与此同时,朱家军却在全力围攻庐州,结果双方都被顿兵于坚城之下。

如今,鉴于洪都前线的情形,朱老大于是毅然决定调回徐达主力,在鄱阳湖与陈家军决一死战。当时朱老大是这样对徐达等同志说的:“为一庐州而失江西大郡,岂兵家之法。”他似乎有些后悔先前的举动了。

七月,朱老大亲率徐达、常遇春诸将救援洪都,就这样,一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拉开了帷幕。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陈家军打洪都还是朱家军打庐州,客观上都是一种战略决策上的错误。

当朱家军援救安丰时,如果陈家军主力全力东下围攻空虚的应天,那么形势也许就将对朱元璋部大为不利了;即使陈家军拿不下应天,也足可以水师的优势封锁住长江,并将朱家军主力阻隔在江北,日久朱家军补给出现困难,必生变故。若左君弼等人再蹑从后,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陈家军却绕道去围攻洪都,选择了这样一条相对稳妥也相对鸡肋的进攻路线,实在是让人不能不对陈皇帝的战略战术水平产生置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有时候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风险越大往往收益也大,有时候风险还是值得一冒的。

而与之相应的是,朱元璋的决策失误也是非常明显的,此时的他也许太过轻敌了,他也许更没料到陈皇帝已经拥有了如此一支空前强大的“无敌舰队”。但他却最终侥幸地逃过了一劫,实在是拜陈友谅的失算所赐。

事后,朱元璋还有些后怕地说:“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我出,建康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

当然,假如陈友谅真的兵发应天,那么朱元璋未必会败得很惨,只是他的事业大概要遭遇到巨大的坎坷而已,因为陈友谅实在算不上一个难缠的对手。

6、大决战

就在大军出发前,朱老大特意鼓舞诸将道:“陈友谅构兵不已,复围洪都,彼累败不悟,是天夺其魄而促之亡也!吾当亲往,尔诸将其各整舟楫,率士马以从。”

陈友谅穷兵黩武、屡败不悟,天欲其亡、先令其狂,消灭他的时刻到了!大伙跟我来!

这一天,朱家军在龙江中祭起大旗,清点舟师凡二十万众,其中右丞徐达、参知政事常遇春、帐前亲军指挥使冯国胜、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忠、俞通海等随从出征,当然还有参谋刘基等人。

就在船队经过新河口时,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鱼,不少人都把它说成是“龙”,真是好兆头啊!不过也有倒霉的,因为大风把冯国胜的座船给吹翻了,朱老大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于是就不得不命令冯国胜返回了应天——要说运气,这冯老二一辈子确实够衰的,到头来不得好死;若论战斗力,他也算是当世一流了;鄱阳湖决战朱老大不用他,这真是有点可惜了。

而陈友谅的另一大失算,还在于他没有留下重兵守住鄱阳湖湖口,这样一来也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也许他根本没有料到朱元璋敢来。所以当朱元璋大军到达湖口时,朱元璋便“遣指挥戴德以一军屯于泾江口,复以一军屯南湖觜以遏友谅归师,又遣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防其奔逸。”朱家军封锁住了湖口,将陈友谅的归路彻底堵住了。

此时,距离陈友谅首战洪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八十五天,当陈皇帝听闻到朱元璋大军到来的消息时,他先是表示震惊,继而不得不解了洪都之围,并整军东出鄱阳湖以迎战朱家军水师。

朱元璋率领诸军由松门入鄱阳湖,此时的他已是踌躇满志,他再次晓谕诸将道:“两军相斗勇者胜,陈友谅久围洪都,今闻我师至,而退兵迎战,其势必死斗。诸公当尽力,有进无退,剪灭此虏,正在今日!”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许前进不得后退,这既是动员也是告诫。

的确,朱元璋看清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能在此战中重创陈家军,那么未来西线的大局也就基本奠定了。鄱阳湖一战,只要把握得好,就一定可以创造奇迹!诸将也都明白这一道理,而且这又是一场空前的大战,所以大家也是摩拳擦掌,精神无不振奋。

目前来看,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积在三千平方公里以上;在元末时,估计其总面积应该不下四千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今天的好几县的面积。的确是个好战场,但大船行驶时也容易搁浅。

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日,朱元璋大军与陈友谅大军在鄱阳湖中的康郎山①附近水域遭遇。首先说兵力对比,陈家军既已在洪都之战中死伤数万之众,而朱家军也有不少留守湖口的部队,所以陈、朱双方兵力应该大致为2比1。另外,舰只数量的问题后面还会提到,但可以肯定,陈家军的舰只绝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二百多艘,它至少在千艘以上,而且也可能不止于巨舰。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小说在线阅读_第6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天下乞男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第6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