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大局自然也很重要,为此朱老大便说道:“咱得江西,就如同斩下了那陈某人的一条膀臂。再说这里又是楚地的重镇,咱西南面的屏障,这里的人喜欢诉讼而难以管制,山寨来投降的贼寇很多,不派去一个骨肉心腹又干练老成的人,恐怕很难治理得好。”
如此一来,至正二十二年五月,同浙江一样,朱元璋便命亲侄文正为大都督府左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往镇江西。还特命儒士郭子章、刘仲服等为辅佐参谋,另外邓愈同猛将赵德胜等人也一同前往洪都镇守。
“文正既至,增浚城池,严为守备”,城防工作做得还是不错的。另外,他还招谕山寨贼寇们来降,绝大多数的头目都表示了归顺;而那些好打官司的人就干脆处死了,如此一来,号令严肃,远近震慑。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年轻的文正一旦脱离老叔的管束,竟如同脱了缰的野马,居然干出了一些荒淫的勾当。他任用了掾史卫达可等小人为心腹,帮着自己到处去搜求漂亮的女子,弄来后要么宠幸个几十天,要么就将人家投到井里淹死,被他害死的女子甚多。而凡老叔的公差到洪都,他都会重加贿赂,所以大家也就不举报他了。
仅从其害民的举动来看,这个朱文正就比文忠差远了,他的觉悟忒低了。不过新官上任,他小子也不敢太过分,况且大敌已近在眼前。
其实远处的动乱并不可怕,而身边之人的反叛才是最让人畏惧的,这也是令朱老大最忌讳的。据说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他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
就在这年七月,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等人又因谋反伏诛。
邵荣、赵继祖都可谓是朱元璋麾下的高级将领了,邵荣的地位既在徐达等人之上,赵继祖也是同常遇春、邓愈等人平级的。
邵荣的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而按照《明实录》中的记载说:邵荣与朱老大同起兵于濠梁,他“粗勇善战”,功绩显赫,朱老大待之甚厚。自平定处州之乱后,邵荣愈加的居功自傲,且觊觑之心日重,每每口出怨言。邵荣部将准备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朱老大,邵荣为此惧不自安,才赶紧与赵继祖等伺机阴谋作乱。
有一次,朱老大在三山门外阅兵,邵荣与赵继祖伏兵门内准备对付朱老大。这时朱老大感到了异常,于是换了服装改从其他道路回去了。邵荣既没有得逞,又被手下的宋国兴告到了朱老大那里,朱老大于是将邵荣叫来当面对质。没想到这邵荣倒也干脆,他对反状供认不讳,只道:“死而已。”
不想朱元璋念及战友之情,却下不了这个狠心,他只将邵荣等暂时拘禁了起来,又召集诸将道:“咱没有辜负过邵荣,而如今他竟如此,大家看该如何处理呢?”这分明是要大家表态,要大家与邵荣划清界线。
没想到常遇春却深明大义,他道:“荣等凶悖,一旦忘恩义谋为乱逆,不利于主公,将害及我等。纵主公不忍杀之,我等义不与之俱生!”力主杀掉邵荣。
朱老大见常同志如此坚决,心里也就塌实了,于是“命具酒食饮食之,涕泣与(邵荣等)诀,皆就诛。”这可能朱元璋在作秀,也有可能确是兔死狐悲、惺惺相惜之意。
需要指出的是,《明实录》中的记载是不能尽信的。
对于邵荣谋反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这是朱元璋清洗郭子兴旧部的一种继续,而且他分明使的是“打草惊蛇”、“请君入瓮”之计——他故意惊动邵荣,然后迫其作乱;而自己则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专门等着邵荣往自己设计好的圈套里钻,最后再将邵荣抓个现形。
另外,按照其他史料上的记载说,邵荣分明已有求饶之意。当朱元璋质问邵荣等人时,说道:“我与尔等同起濠梁,望事业成,共享富贵,为一代之君臣。尔如何要谋害我?”
邵荣回答说:“我等同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邵荣避重就轻,将责任归咎于朱元璋。
朱元璋请他饮酒,他却不喝,只是追悔而泣。朱元璋也很难过,但是赵继祖却很认命,他呼喊着对邵荣说道:“若早为之,不见今日猎狗在床下死。事已如此,泣何益?”他认为应该早下手除掉朱元璋,这样也不至于今日落一个兔死狗烹的可怜下场。
朱元璋想要给他们留条活路,“禁锢终身,听其自死”。但是常遇春却说道:“邵荣等反得成,岂肯留我等性命?妻子亦没为奴婢。上位有天命,其事败露,乃天诛之也。今反留之,是违天也。勿教后人仿效。遇春心实不甘。”
常同志认为应该杀一儆百,而且言之凿凿。最后,朱元璋便命人勒死了邵荣等人,并抄了他们的家。
不管如何,此中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邵荣的确有反心,不然朱元璋也不会对他痛下杀手。
邵荣既非朱元璋的嫡系,而且在至正十九年五月朱元璋出任左丞相之前,他与邵荣也一度曾是平级的,只不过朱元璋掌握着军事指挥权罢了。在郭氏兄弟被除掉后,邵荣应该大致掌握着原郭子兴旧部,这样他与朱元璋的派系纷争也就显而易见了。
对于身居朱元璋之下,能力出众的邵荣自然也是不甘心,他们之间的矛盾迟早是要爆发的。《国榷》的作者谈迁在分析这一矛盾时曾说:“彼渡江旧勋,俱鱼服之侣,臣主未定,等夷相视。见兵柄独握,未免为所欲为耳。”当时,朱元璋与邵荣等人皆奉龙凤政权号令,并无臣主名分;但是当朱元璋一路由平章、左丞相而至于吴国公后,邵荣的心理自然愈加不平衡。
而朱元璋对此肯定也早有觉察,早有防范。他既杀郭氏兄弟,势必会有人不服;而且邵荣的存在,本身也是对于朱元璋权威的一个巨大挑战。
那么,邵荣等人为什么会选择“至正二十二年七月”这个时间谋反呢?显然,这跟之前浙江、江西的那几次叛乱有关系。此时朱元璋根基动摇,邵荣则新近得到了平乱处州的威望,正是其向朱元璋发难的大好时机。
另外,在我看来可能还有一个因素:邵荣之前一直没有敢于轻举妄动,可能是觉得还不好下手,他一直在等待着有利时机。终于到了至正二十二年时,他不能再等了,因为眼看朱元璋就要脱胎换骨了——之前,邵荣自己与朱元璋名义上都是小明王的臣属,可是到了至正二十二年时,小明王的势力眼看就要被消灭殆尽,此时的朱元璋却大有自立之势。一旦朱元璋称王,那么不仅邵荣与朱元璋有了主臣之分,而且朱元璋的势力还会愈加巩固,到时就更难图谋了。
我们不妨再看个相似的例子:在新莽末年的大起义时,刘秀的长兄刘縯因为勇敢善战且足智多谋,逐渐成为了绿林军的主心骨;但是他为了顾全大局,最后竟将“更始帝”的皇冠让与了族弟刘玄。
在这个时候,如果刘縯拒不相让,那么他完全是有能力夺得皇冠的,只是起义军的整体实力会削弱。但是到更始帝刘玄推翻了新莽政权之后,他却回过头来轻而易举地就处死了刘縯。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刘玄的势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巩固,已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朱元璋消灭邵荣等人,不过是他清洗郭氏兄弟的一个延续罢了。这也是朱元璋的狠辣与高明之处:在连遭叛乱的危急关头,朱元璋仍然从容不迫地清洗内部,以损伤元气换取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也“与朱元璋日后大肆屠杀功臣宿将、牺牲运作效率换取稳定秩序的策略,可谓一脉相承。所以,在明朝建国的过程中,邵荣的遭遇,堪称轻描淡写的关键一幕。”(《邵荣事迹钩沉》)
5、血染的风采
至正二十三年是对于朱元璋事业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年,他本人在清醒地坐观时局之后,也预感到天下形势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