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当然,来自朱元璋方面的压力并不是真正决定刘基出山的最大思想动因,除了对元王朝的绝望及对于应天政权的巨大希望之外,儒家历来所倡导的“圣人革命”理论尤其是“华夷之辨”—— 像朱元璋后来喊出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其实也是刘基长久已来的心声。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朱元璋的革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民族问题紧密相连的,他所领导的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争也有民族战争的性质。像名士朱升,他也推崇的是中华正统,而强烈反对蒙元入主中国。

当刘基等人前往应天面见朱老大时,朱老大欣喜之余,一面命赐坐,一面道:“咱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争,何时定乎?”

章溢说完,早已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的刘基当即献上了自己的“时务十八策”,并且他着重指出:“明公因天下之乱,崛起草昧间,尺土一民,无所凭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王师也。我有两敌,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而士诚仅有边海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扬,首鼠窜伏,阴欲背元,阳则附之,此守虏耳,无能为也。友谅劫君而胁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轻死,不难以其国尝人之锋,然实数战民疲;下乖则不欢,民疲则不傅,故汉易取也。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

正是刘基率先提出了先打强敌(陈友谅)的战略大计,对此朱老大深表赞同,于是又大悦道:“先生如果还有什么想法,请尽管直言,千万不要吝惜言语。”事后他不仅将刘基留在自己身边做参谋,而且还设立了一座礼贤馆来专门安置刘基等人,以示宠礼。

对于朱老大遥奉小明王之举,刘基是不以为然的,他道:“小明王不过一个放牛娃而已,我们何必尊奉他的年号?”他急于促成朱元璋的王霸之业,当朱老大再次向他征询天下大计时,他高屋建瓴道:“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至此,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整个战略规划算是正式形成了,它的总体指导思想即是“先南后北,先西后东”。

刘基自从来到朱老大麾下效力的情形,我们前面已经详细交代过了。

当刘基在家进行长达为期一年的“丁忧”时,方国珍因为一向忌惮刘基的威名,所以特意致书吊唁;老刘给他写了回信,并极力宣示朱老大的威德,由此方国珍才决定向应天入贡。

朱老大仍不时写信向他访求军国大计,言辞十分剀切,并盼望刘参谋能早日再回应天。

在家丁忧完毕回归应天时,老刘还曾协助李文忠一起击退了张士诚部的进攻。当时他途经浙江建德,正遇上张家军一部孤军深入攻打建德,文忠打算奋起迎战。可老刘认为正面应战代价太高,而对方孤军独进,后援将难以为继,数天之后自然会撤退的,到时再反击不迟。三天后,敌方旌旗如故,但老刘已然看出这是敌人掩护撤退的假象,于是建议文忠出兵出击,终于将这股敌人全歼。

刘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朱老大“察其至诚,任以心膂”,他每次召刘参谋来议事,总是把身边的所有人都打发走,这样一来大家也就无从得知二人的密语了。

在刘基本人看来,朱老大对于他的知遇之恩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所以他也是铭感在心,因而知无不言。刘基“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闲暇时就向朱老大进讲王道,又总拿孔子之言开导之,朱老大每每洗耳恭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还说:“这是咱的张子房啊!”

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七月置太史监,此时已消灭陈友谅。不久,他便以刘基为太史令。虽然太史令一职主要负责天文占侯之事,但老刘实质上仍参与戎机,以备朱老大顾问。

最后,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虽然人们常把刘基看成是张良、诸葛亮一类的人物,可是比之道家倾向的张良,刘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儒家;比之儒法兼顾的诸葛亮,刘基更儒家,也更理想化。

刘基既勇于担当天下,也汲汲于澄清天下,所以百折不挠的他更容易在社会中碰壁。刘基虽有器识,但他为人过于刚直,嫉恶如仇,并无宰辅之度量,所以在大明开国后他基本退居了幕后。

大明开国后刘基不过得了一个小小的伯爵,甚至食禄不及汪广洋,为此很多人都想不通。对此,有人专门分析了三种原因:

第一,朱皇帝的乡土观念很重,公爵、侯爵之类他只会授予那些淮右系功臣。

第二,朱皇帝“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就像张良当年专门挑选土地贫瘠的留地作为自己的封地一样,刘基也深恐遗祸子孙。当时朱皇帝已经追封了他的先人,所以老刘道:“陛下乃天授,臣何敢贪天之功。圣恩深厚,荣显先人足矣。”

第三,大明开国后朱、刘二人的关系已不再亲密。刘基多次触犯帝尊,以至令朱元璋对他渐生了嫌恶之心,所以有一次老刘祈雨不验皇帝即生恼怒。

但是无论如何,刘基的功勋都是不能磨灭的,对此,睿智的朱皇帝自然心中有数,所以当老刘说到“处州青田县山多田少,百姓多于山上垒石作田耕种,农事甚难”时,朱皇帝方道:“刘基有功于我国家,本县田亩止是一等起科五合,使百姓知刘基之心。”从而减免了青田的赋税,也算是给了老刘天大的颜面。

后世对于刘基的推崇也可谓无以复加,认为他超迈于张良、房玄龄等人,因为“子房不见词章,玄龄仅办符檄”,无点墨留下,而老刘“勋业造邦,文章传世,可谓千古人豪。”

4、祸不单行的日子

终于又要说回朱老大的事了,不过比之从前的顺风顺水,这一次他老兄就该倒点霉了。

前面也说过了,朱老大的事业此时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一个量变就要形成质变的时期。同时,很多问题一直积攒下来尚有待解决,到此时也就不免来了一次集中性爆发。不过,如此震荡一番,也可谓是一番调整,算是提前适应将来吧。

老刘在之前就提醒过朱老大,让他对于江西和浙江的事上点心,可是仍旧没有引起朱老大的足够重视,终于浙江方面先出了大事。

至正二十二年(1362)二月,驻扎于金华地区的苗军元帅蒋英、刘震、李福等突然发动了叛乱,杀守臣参政胡大海及郎中王恺、总管高子玉等。

当初,胡大海拿下严州时,刘震等人来降,胡大海喜其骁勇,便将他们留置麾下,待之不疑。等到这帮人开始谋乱时,刘震还算有点良心,他觉得胡大海对自己恩厚,不忍心痛下杀手。

可是那李福却对大家说道:“胡参政的确待我辈信厚,可是掌兵的大权在主将手里,如果不杀掉主将,那么事情就很难成功。咱们如今要举大事,怎么能够顾及到私恩呢?”大伙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便下定了决心,又通知了衢州、处州的苗帅李佑之等,并约定到二月七日这天一同举兵。

到了约定好的这一天,蒋英等先是假装着请胡大海到八咏楼下观弩。待到观看完出来时,老胡将要上马,不想灾祸却临头了——这时,蒋英暗令其党徒钟矮子突然跪倒在老胡的马前,然后假装可怜地诉说道:“蒋英等欲杀我!”老胡于是转身想问问蒋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见蒋英从袖中拿出一柄铁锤,好象要砸钟矮子的样子,可是没想到他小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趁老胡不防,一锤就猛砸到了老胡头上;老胡受伤倒地,而蒋英立即上前,没费多少力气就取下了老胡的首级。

可怜如此大将之才,没死在战场上,却可悲地死在了小人的手上里,真是无尽叹惋。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小说在线阅读_第6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天下乞男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第6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