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常小伙还领着十来个人,在行至和阳的路上时,因为实在困乏,便睡卧于一田间地头。睡得正香,他忽就梦见一身披金甲、手拿坚盾的神人,只听那“金甲战神”对他大喊道:“快起来,快起来,你的主子来了!”接着他便醒转了过来,此时正好见有一队人马打此经过,常小伙细瞧之下就发现他们打的正是朱老大的旗号,又见一相貌着实惊天地、泣鬼神的骑高头大马者,料想必是朱老大本人无疑了。
于是,常小伙便领着众人向朱老大迎拜,并请求归附,还一上来就嚷着要给朱老大作先锋。回城后,不想这朱老大却故意试探道:“你等皆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投奔咱的吧,如今你等既有故主在,咱怎好夺人之爱?”说着,就让人备些米面打发他们回去。
难道是人家朱老大嫌弃自己不成?常小伙越发觉得自己委屈了,一边顿首,一边抹着眼泪道:“不敢瞒副元帅,刘聚他就是一个盗贼而已,无能之辈罢了。若是能让俺为一英雄效得死力,俺虽死犹生!”
“那既这样,你能从咱渡江吗?若是能从咱夺了太平(路),那时你再向咱表忠心不迟!”
志气正旺的常小伙当然不甘做那井底之蛙,于是便爽快地答应了。朱老大喜其壮勇,乃用以为将。即使后来看他身手着实是万中无一,却又不知其品性如何,想加以重用自然还得再考察一段时间,所以常小伙做开路先锋的愿望便一时未得实现。
东方朔有云:“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有些人,给他机会施展他就如猛虎一般;而不给他机会,他就成了老鼠一般。常同志有矣夫!
不过,这常小伙自恃勇力,偏还真就有些坏毛病,比如他喜杀降兵。当然这种事曹操、朱老大之流都干过,多是出于大局考虑,也算不了什么大事。后来常小伙吃了不少这些方面的亏,又加之朱老大、徐总司令在上面镇着,他也就收敛得多了。但是这好勇斗狠、心浮气躁的个性却是他一生都难以改变的,比如在最后收拾张士城及北伐之时,他都主张长驱直入的冒险策略——当然,这也是其为人的一大特色。
若不知心仪那“百万军中取敌上将之首级”的壮举,又怎能见出此孤胆英雄之非凡的胆魄及冲天的豪气!
虽缺乏大将之才,但常小伙一贯也相当自负,他言若带兵十万即可横行天下,故人便送了他一个“常十万”的别号。史称“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常小伙不仅是个常胜将军,而且还颇知用兵的韬略,然而他却是不学而能,与西汉名将霍去病极为相似。
对于这一点,倒也不难理解。大才子曹植在其《陈审举表》中也曾自夸过:“臣生于乱世,长于军中,又经常受教于武皇帝(指曹操),也有一些行军打仗的心得,不必专门去读孙子、吴起的兵法却契合兵家的精神……”
即使是岳飞这种战神级的人物,有时也对于学习兵法不屑一顾。曾经有一次,抗金名士宗泽劝岳飞多读点兵法,而他却不以为然,随后就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阵而后战,兵之常法,然势有不可拘者。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不可能都照搬兵法上的教条,只要指挥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那么就足可以战胜敌人。
但是,这不过仅仅局限于战术层面而已,有经验的将领,只要再加以用心,就不愁战胜不了敌人;而如果不能尽力开阔视野,不能奋力汲取古人的智慧,那么一个将领就很难成为合格的战略家。比如拿破仑就说过:一个人要想成为成功的将军,应该一读再读有关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等人八十三次战役的记载,并以此为范本,“这是变成一个名将并发现艺术秘密的唯一途径”。
除了勇敢善战之外,最难得的,常同志也是一个知错能改、颇讲道理的人。有一次在金华,他的一位部将因骚扰百姓,被地方官王恺拿住。王命令将此人捆到街道通衢,鞭打示众。常同志认为此举损了自己的面子,于是就去找王理论,老王则正色道:“百姓乃是国家之本,打一个部将而令百姓得安居,这应该是将军您乐闻乐见、求之不得的啊,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听完这话,常同志立时气消,并向王道了歉。
后来,朱皇帝在总结开国之功时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几乎所有的大规模战役常同志都参与过,可谓由始至终,无役不从,无往不利,故而功勋卓著。
不过如果胡大海不死,功劳可能也就仅在常遇春之下,但老胡的胸怀却更像是个做大事的人。如果他们都能够像徐同志那样读点书就更好了,不但是锦上添花,也许更有资格成为留传青史的名将。
关于九字战略的问题。
====================================
九字战略后面还会有所提及,这里不妨先仔细解释一下,事实上,这九个字不过是朱氏应天政权分别在军事、经济、政治方面基本政策的一个形象性概括而已。
“高筑墙”就是强调要把根据地的巩固工作当成第一要务,“打铁需要自身硬”;显然,修造城墙、加强守备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闭城自守,而是为了保障更好的进攻,立足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退的原则,关键是退有可退。
举世闻名的南京明城墙(两层),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只是考虑到耗费巨大,迟至朱氏政权渐趋巩固之后的1366年,南京新的城防体系才开始陆续营建,且耗时二十余年。这也算是一种居安思危吧。
“广积粮”就是强调要把军备、后勤工作重视起来,要让士兵们都能吃上饭;关键的是,要在相应的城防中大量囤积粮食,这样就可以应付危险局面,大大提高城池的安全系数。
大明建立以后,军屯更是被全面铺开,以至于朱皇帝自得地说:咱养兵百万,却不要百姓一粒米,古往今来谁能做得到?
“缓称王”这个比较明白了,前面已经提过多次。就是不做出头鸟,不过分招摇,要学会做“枪手博弈”中的那位会装孙子的丙。
经常伴随左右的孔克仁也曾向朱老大进言道:“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也是强调要先充实自己,保证自己不被欺负,然后等待合适的机遇,以逐步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几十年前,九字战略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即“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不过这新九字还有些争议,然而就我看来,有备才能无患,绝不是一句“穷折腾”就能轻易否定的。
而且事在人为,战略指导思想虽是好的,但在执行层面难免不出问题。
关于邵荣被杀的一节。
----------------------------------------
就在这年(1362)七月,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等人又因谋反伏诛。
邵荣、赵继祖都可谓是朱元璋麾下的高级将领了,邵荣的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而按照《明实录》中的记载说:邵荣与朱老大同起兵于濠梁,他“粗勇善战”,功绩显赫,朱老大待之甚厚。自平定处州之乱后,邵荣愈加的居功自傲,且觊觑之心日重,每每口出怨言。邵荣部将准备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朱老大,邵荣为此惧不自安,才赶紧与赵继祖等伺机阴谋作乱。
有一次,朱老大在三山门外阅兵,邵荣与赵继祖伏兵门内准备对付朱老大。这时朱老大感到了异常,于是换了服装改从其他道路回去了。邵荣既没有得逞,又被手下的宋国兴告到了朱老大那里,朱老大于是将邵荣叫来当面对质。没想到这邵荣倒也干脆,他对反状供认不讳,只道:“死而已。”
不想朱元璋念及战友之情,却下不了这个狠心,他只将邵荣等暂时拘禁了起来,又召集诸将道:“咱没有辜负过邵荣,而如今他竟如此,大家看该如何处理呢?”这分明是要大家表态,要大家与邵荣划清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