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有一次朱老大率主力部队出征,只给老李等留下了小股部队令他看家。结果有大股元军来袭,危急关头,老李巧计设伏将敌人打败,事后连朱老大也不能不连连称赞他的才干了:老李,你行啊,咱没想到你还有这个才,那咱以后远征就放心多了哈。

对于向金陵发展的战略决策,老李也是积极响应的,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只可惜临到了时,身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之任,一来老李的才能显得不足了:他知识结构有问题,他跟萧何一样都是单纯的法家,儒学底子太薄,这样在建国之后就捉襟见肘了,所谓“有心计而无远识”;二来他的精力可能也跟不上了,三来朱皇帝已开始对他有所不满,所以在大明建国之初老李就退居了二线。

更可惜的是,老李晚年也颇生骄逸之心,为人反而刻薄起来。明代著名史论家张燧在其《千百年眼》中说:“善长之罪不在于佐逆,而病在不善自处。”

想当初那几无瑕疵的萧何尚且被刘邦无缘无故地整进了班房里,你老李若是自己不多注意,难保下场更惨;而且,人家萧何的封赏根本不能与韩信、彭越等武将相提并论,而你老李却凌驾在徐达等人之上,你又凭什么不谦恭点?

最终,在越发苛刻、比之刘邦远为雄猜的朱皇帝手上,老李到底不幸弄丢了“晚节”。

再发点精彩的东西吧!!关于朱元璋的成功经验。

---------------------

既然讲到这里,也许会有人希望能够把朱同志成功的一干秘诀总结一番,使其能够得到生活中的复制。那就让我勉强为之吧。

前面其实已经提到过不少,只是没有系统整理过,现在大致可以统分为以下七点:

第一,阅历丰富,透彻人性。朱同志多年的游荡生活令他接触广泛,从而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现实中的我们可以注重交游,多参加社会实践,以增进对于他人及整个社会的了解。

第二,勇敢善战,机智灵活。朱同志有勇有谋,很少作无谓的牺牲,而且善于出奇制胜。当我们面临困难时,除了勇气之外,也不要一味蛮干,应该多动些脑筋才是。

第三,眼光远大,城府很深。朱同志非常好学,既喜欢读书又善于向他人请教,这使得他能够不因一时一地所局限,能够高瞻远瞩地看待问题,比如“六合之战”时就能够顾全大局。现实中的我们也可以多读书以增进知识、汲取智慧,且“三人行必有我师”;因为不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自然胸怀也就出来了。

第四,不断进取,韬光养晦。朱同志深知不进则退的道理,所以他具有相当强烈的进取心;而他又不过分招摇,从而也就减小了自己前进中的阻力。现实中的我们面临的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如果不能每天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去主动学习,那么前景就不容乐观了;最重要的是,做人要谦虚。

第五,目标明确,战略得当。从朱同志夺占金陵的整个过程来看,这是一个再成功不过的范例,而且只要是自己认准的目标,那么就应该又快又好的去争取实现它;当然,关键也是为自己设定人生的目标,而且可以分层次、大小,这样也就易于操作、入手。

第六,乘时应运,把握机遇。有时成功就是对于机遇的一种合理把握,而且还可以利用各种既有条件,搭个便车,左右逢源,不必只一味埋头苦干。

第七,整顿内部,强化军纪。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所以朱同志才不惜花大力气建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及对于军队的绝对领导。培养优良的军队文化,这也是与今天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异曲同工的。严格要求别人,当从严格的自我要求开始。

其实,除这些优点以外,朱同志还有一种品质是非常可贵的,而且越到后来表现得越是明显,这就是他的谨慎持重。俗语说“诸葛一生惟谨慎”,朱同志也同诸葛亮一样,从不头脑发热;不到万不得已,他几乎不会轻易冒险,甚至还显得有些保守。

另外,再专门讲讲军事吧,毕竟这是那一时代的主旋律。

有人曾经专门总结过这样一件事,即何种的军队最有战斗力,最后有这样三种军队被列入参考范围:一是战国时期秦军的模式,二是前苏联红军的模式,三是中国古代一些军队普遍采用的模式。

秦军的模式,也就是物质激励制,只要打胜了仗,就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奖励,甚至会被允许在攻占一些城池后进行大肆抢掠。苏联红军的模式,就是凡有逃亡、畏缩者一律枪决,所以只要上级不命令你后退,你就坚决得顶下去,往前冲会让你看到希望,向后退就必死无疑。

再说第三种模式。俗语说得好“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只有这样的军队组织模式打起仗来才让你不敢后退,才能配合得好。当你冲锋在前时,你前边是你的哥哥,后边是你的弟弟,左边是你父亲,右边是你叔叔,你如果敢于做逃兵,那么倒霉的就是你的这些亲属了;而如果你们集体逃亡,那么你们的家属便会跟着倒霉。

曾国藩的湘军本来是第二种模式,后来就慢慢蜕变成了第一种模式;但是他们与秦军又有所不同的是,秦军的军纪也是响当当的。而朱家军除了是第二种模式外,后来也慢慢向第三种模式演变。

大明建国以后,朱皇帝就决定把军户集中管理,这样既保证是父子兵,也容易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一旦前线出现逃兵,那么家属立即就会遭到拘押甚至处决,如此就让你不敢有做逃兵的念想了。

《越光宝盒》中“曹操”有一句台词说得好:“独步单方,乃是兵家大忌;双管齐下,才是良方妙药。”

再发段关于常遇春的,朱元璋经常批评他没有个大将的样子,敌方一有挑战的,他老兄就单骑出战,和人家单挑!!

太冒失、太冲动了哈,但我就欣赏常同志这股血气之勇!!

——————————————————

以才器而论,如果说邓、胡之辈还算是百年一遇的人杰的话,那么下面将出场的这位同志就可谓是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了。此人不是别个,正是人称“天下奇男子”、“常十万”的常遇春。

话说有一次,众将与朱皇帝围坐在一起讨论谁是“天下奇男子”的问题。众人道:“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可朱皇帝却笑道:“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在朱皇帝眼中,百战不屈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才是天下奇男子。尽管如此,常遇春也终无愧“天下奇男子”的美誉,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嘛。

就在邓愈来归后不久,比朱老大小两岁的常遇春也来了,他其实早该来的,可惜没人作介绍人。

常同志是猛将花云的同乡,安徽怀远人。他性刚毅、有勇力,才器过人,双臂长大如猿,箭术高超;二十三岁时曾为一名叫刘聚的盗匪头目所看重,刘爱其骁勇,乃提拔他做了自己的左右。然而,别看这常小伙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却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整日家目睹老刘等一干人所做得这些没出息的勾当,心里自然也不大舒服;觉得委屈了自己倒还好说,偏偏干这打家劫舍、伤天害理的营生,早晚必是要遭报应的。

有一天,常小伙听说了“恩威日著,兵行有律”的朱老大的事情,心下一横,于是便打定了主意要来和阳投奔。说来他与朱老大的邂逅还是值得一说的,毕竟这也是一次具有纪念意义的经典性会晤,两大绝世高手的结缘。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小说在线阅读_第5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天下乞男子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全面解读史上最传奇皇帝第5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