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道上,恰逢又一位重量级人物赶来投效,这便是“萧何”式人物李善长同志,后来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朱皇帝后来曾说徐达的功劳“特在诸侯之上”,但他予老李的封赏却是第一的。
这一年(1353),老李恰当不惑之年。想来这老李先前在给蒙古人打工时,混得肯定绝非如意,尽管他才干出众,但也保不齐连萧何那样的副县长级别都未能爬到吧。元末大乱,他“欲从雄,未果”,乃避乱于东山中,后来才认准了朱老大。
料想他这一把年纪了,革命热情还如此高涨,的确有“无产阶级”的嫌疑,因为历来革命热情最高的不是别个,而尽是些希望改变命运的无产者。
还是先简要介绍一下老李的履历吧。李善长,字百室,今安徽定远人。他少时读书有智计,曾专门研习过法家之言,可谓是个政法系的高材生;他每每决策事务,一番轻重缓急,也总可见出他的高明来,家乡人曾推举他为“祭酒”(管祭祀的)。
偏偏这老李还颇有长者之风,厚道谦和,极是个善于为人处世、协调人际的主儿。当朱老大乍一见到他时,与他交谈过了一番后,也顿感大悦,再次仰天叹曰:“感谢老天,咱这回又得一贤才!”于是将老李留置幕下,让他做了自己的书记官,操持日常细务。
有一次,朱老大得了闲暇,就把老李叫到了身边,准备与之促膝长谈。
“先生,咱有一事想不通,特向先生请教……先生如此高才,又怎会屈居下流?”这是令朱老大长期以来都似懂非懂的一个问题,他实在搞不明白元朝的用人政策为什么如此荒谬。
“回明公,人言当今之世‘九儒十丐’,如此颠倒是非、悖极天理,尚有何事不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其焉得长久乎?改朝换代,恰在此间,当可知也……”说完老李便微笑地捋着自己的长须,甚有一副惟恐天下不乱的神态。
“而今朝廷以明相脱脱主政,大行改革之事,国朝中兴,亦未可知!”
“明公所虑甚是,但须知如今积弊已深,沉疴已成,单靠这区区几位贤相焉能救世?所谓救急不救穷也,无以救其根本……凡治道,必自修明法度始,况而今元主人心已失!”
“那我辈何为?”
“但乘时进取,以坐观天下形势,有利则动。若元运暂得不终,则我辈不妨蛰伏,或受元廷招安,此为权宜之计;必俟其式威,从而响应明主……”这个时候,对于未来大家都还不甚清楚,也料想不到以后的超凡成就,更没想过大一统的重任竟会落到朱同志身上。
“敢问先生,如何坐观形势?”
“用眼观,用两只眼睛观!”
“高,实在是高!”幸好咱朱重八不是三眼神童。
“一眼观天时,一眼观地利,用心取人和!但须站在高处,如此与人也有讨还条件的余地,才不会让人轻看了……”
“咱谨记先生教诲!”
过了几天,朱老大心里还觉得不踏实,于是更加坦诚地问老李道:“先生,而今四方纷扰,战乱不息,不知何日天下才可大定?真是让人忧心……”言外之意,就是乱世之中,咱朱重八真不晓得该何以保全。
想当初,刘秀初到河北时,他的老同学邓禹前往投效,并为刘秀陈说了一番天下大势。其中,邓禹指出群雄中多的是贪图一时之快的人,而没有什么长远打算;所以他劝说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汉)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一颗公心而为天下谋虑,则天下不足平定。
可是后来,当刘秀因一时的挫折陷入悲观时,他目睹自己所处的弹丸之地,再环顾茫茫天下,也曾对自己的老同学有此心虚的一问:“天下郡国何只数十,而今我们辛苦打拼,不过才得其一。你之前宽慰我说天下不足平定,这是什么道理呢?”
作为东汉开国第一功臣的邓禹,当年对得可谓高明。于是邓禹回答道:“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势力范围的)大小。”
而今老李对得也不差,他沉思半晌后,乃对朱老大从容言道:“想当初秦末大乱的时候,汉高祖起身于一介布衣,然而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遂成帝业……而今元朝纲纪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正是真豪杰受命之际……明公既起家于濠州,那里距汉高祖所起家的沛县不远。山川王气,以在下观之,明公当受之无疑!只要明公取法汉高之所为,则天下不足定也。”
又是一个“不足定”,这分明是李善长版的“隆中对”。言下之意,这刘老三就是你朱重八最好的榜样啊!而只有做大做强,只有成为暴力最强者,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被人吞并,才能真正有效地自保。
以此,老李不仅为朱老大描画了一下那美好的天下蓝图,连问鼎天下的具体方式方法问题也向朱老大灌输了一番,可操作性又比冯老大说的那套更进了一步。听过之后,朱老大当然是心悦诚服,并决心效法刘老三。
显然,革命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这是不可知的;但既然走上了这条道儿,就得义无返顾,就得一直走到黑。他朱重八只有努力,不断的努力!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连收获的希望也没有。
现在的他实在不敢憧憬着做皇帝,他只是想要效法刘邦的成功之道而已,反正撑到哪天算难哪天,多撑一天就赚一天。
另外,根据“灯塔效应”原理,没有目标的企业(组织),就不可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而没有目标的人,必将庸碌一生。目标就是每个人心中那座明亮的灯塔,有了它的指引我们才不会迷路,有了它的召唤我们才更多奋进的力量。
后来,眼见队伍里出现的一些新矛盾,于是朱老大便特别叮嘱老李说:“方今群雄并争,非有智者不可与谋议,然而纵观群雄中那些执掌文事、参与决策的文职人员(持案牍及谋事者),却常常毁谤、打击那些左右的将士。因此,将士们才不能为主帅竭尽其能,从而致使主帅们的羽翼无端被剪,这真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一件事啊……”
“明公所虑甚是,自古文武难两立,尤自赵宋以来,重文轻武,至国家颓丧不可救!文武皆为股肱,岂能有所偏废,亦当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也!”
“先生诚知者言也!试想之下,将士们既疏远了主帅,那主帅又岂有独存的道理吗?所以才导致将帅相继而亡的不幸下场……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希望先生不要像其他的文职人员那样有所偏私,先生应该协调诸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就功业吧……”而大家说穿了,又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老李听了,颇觉朱老大之远见卓识,哪有不照办之理,于是顿首谢曰:“谨受命。”
再后来,老李就成了朱老大手下的重要参谋之一,不过他的主要工作还是像萧何那样掌管后勤,他不愧是一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随着朱老大威名日盛,前来投效的将领们也是越来越多,老李总是先细细审察其才干,然后再报之朱老大作具体安排。而他也果然像朱老大曾希望过的那样,他对待诸将总是相当得热情诚恳,而他又是文官之首,所以大家彼此才相安无事。以后,凡有将领之间、文武之间闹矛盾的,老李也总是出面为之调解。
总之,自从有了老李,朱老大腰也不疼了,背也不酸了,腿也不抽筋了,全身上下都有劲儿了,一口气上五楼。
曾经,老郭听信流言,猜忌朱女婿,并稍夺了他一些兵权。
这时,老郭还想把老李招致自己麾下,给自己做贴身参谋。可是人家老李坚决不干,良臣不侍二主,你老郭就死了这条心吧;再说,你老郭已经是过气股了。而由此,朱老大也越发倚重老李了。
老李虽然才干、功绩可堪比萧何,但他也有过于萧何的地方,那就是有点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