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上写他也是钟离人,但有的却写他是濠州永丰乡人,但不管是哪里人,他之前和朱同志应该并不相识。而且我也倾向于他并非钟离人,否则这钟离人士的成才率也太高了,而且还皆是数百年一出的擎天大才。
徐达字天德,也是普通的农民家庭出身,不过他自幼“倜傥沉雄,有智略”,少年时即“不凡,厚重英发”,知晓兵家的《六韬》、《三略》,想来他家境还算殷实吧,否则哪有这些书读。
别看徐达同志生性有些腼腆、低调,但却从小又是个有大志向、好武事的人物,自然也是不甘一生寂寞、碌碌无为。
眼看着天下大乱之兆已成,徐达慨然有济世之志,也由此更加潜心武学了,所以他到20岁年纪时已长成一位“长身、高颧、赤色、沉毅、刚决”,且状貌不凡、智勇双全的好汉子了。
至正十三年的时候,他再也在家中坐不住了,于是四处打听,欲前去投奔一位明主,听人说郭公帐下有一位朱公子还不错,这样二十二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徐达便“仗剑往从”,干脆投效到了重八同志麾下。
才初次见面,朱同志就被徐同志的不凡英气给吸引住了。一天忙完诸事,他便把徐同志独自叫到自己的住处,问他道:“听兄弟这般谈吐不俗,想来是读过些书无疑了,不知近来喜读何书?”
“回朱统领,不过是读些卡耐基之类的成功学著作,权且补充些自信心而已。”他在故意跟朱老大打马虎眼。
“哦,这样啊,那像《知音》、《故事会》一类的社会人文巨著,兄弟有无涉猎?”
“不敢瞒朱统领,在下着实没有如此高的品位。”
“嗯,看兄弟这副身板,好象还是个练家子,那不知有无系统学习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不瞒统领说,倒是也读过些枪棒之书。”徐同志还是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家读兵书的事,怕朱老大批评自己清高,因为当时的革命队伍里了解兵书、喜读兵书的人真比三条腿的蛤蟆还罕见。
“呵呵,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兄弟好志向。其实,咱一眼就瞧出兄弟是个人材,难道兄弟真就甘心只做个赳赳武夫?今日咱也不怕兄弟笑话,咱平时喜欢读些兵书,可是环顾这队伍里诸人,能和咱勉强谈得上几句的,也不过区区数人而已……所以,咱希望兄弟平日用心把这几本书读了,他日咱好方便切磋。咱想,以兄弟之悟性,这些书定然是不在话下的……”说着,就拿出了一些破旧的手抄本的《孙子兵法》、《唐李问对》等交给了徐同志。
徐达见书,如获至宝,顿时兴奋了起来,只得如实交代:“不瞒统领,这些书中有几本在下平日也有所阅览,还算知道些皮毛,若是统领不嫌弃我徐达浅陋,咱们不妨就切磋一二。”
“哈哈……”,朱同志立马大笑起来,于是竟忍不住上前扶住徐同志的肩膀道:“咱早看出兄弟肚子里有货了,故而才试探一番。”
接着,朱老大叫人弄来了些酒菜,两人就同席而坐,交流起读兵法的心得来了。二人谈罢,顿生一番相见恨晚之感,从此徐同志便被留置麾下,成了朱同志的亲随。
在当时的起义军队伍里,的确还真没几个人晓得什么“兵法”;再加上徐达同志平素少言寡语,居平沉静,不自炫耀,他的经历人们既不得而知,他的兵家才干大家也是一头雾水。
因此,同伍之人既夸赞徐天德雄壮威武,又畏惧其高深莫测,这对于他迅速建立自己的威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看来,这人有时还真得给别人一点神秘感,给人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若让人一眼看穿,反而就不拿你当盘菜了。
后来,徐同志时常向朱老大进言些“王霸之略”,也就是为主子描绘一下天下蓝图,及称雄天下的一些基础性的方式方法问题;更有时,他私下里还密以“天命”劝说主子早早摆脱他人掣肘,独树一帜,以期将来能够有所大的施展。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
本来这重八同志并没有那么高的追求和奢望,“三千里外觅封侯”已经感觉是在做白日梦了。
这可以根据人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当时最基本的生存安全还是个问题,“尊重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满足,所以朱老大也就不会奢望什么“自我实现”之类遥不可及的东西。不过,毕竟人都是有理想的。
而今竟有人开导自己说要胸怀天下,再听那徐同志的话说得是多恳切,多掷地有声,怎不让这听者为之心动,更间或还会激动不已。
“好啊!天德,你所言极是啊”,古人称字不称名,这正是器重的意思:“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当以天下为己任!贤圣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我辈虽微贱,又怎能不振作奋发?”
“回统领,古先贤亦有言:位卑未敢忘忧国……”
“嗯,天行健,我辈还当自强不息!”
每当徐同志谈到会心之处时,朱老大总会这样一副打了鸡血状。他还在想:看来这多读书就是能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啊,欲就大事,读书岂能偏废。
“麦迪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滋生出了某种欲望,便会激发出一种能量,从而构想出一个计划,然后凭借欲望带来的持久兴奋,将这个计划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就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朱同志不久后被老郭提拔为和阳总兵后,徐同志便被朱老大提拔为了镇抚,“位诸宿将上”。当时朱同志只是老郭麾下诸将之一,所以其他同志都不大买他的账,而徐达、汤和等人“奉约束甚谨”,算是帮助老大树立了威信,确立其领导地位。
再后来,天下名将必称“徐、常(遇春)”,功高劳苦的徐同志也被朱老大称誉为了自己的“万里长城”,由是世人传为佳话。
还有他家大闺女值得一说,其生性好学,人称“女诸生”,相当于今天的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后来嫁与了成祖朱棣,也成了一位马大脚式的贤内助,并且还曾著书以为女范。
不过有个问题也许需要注意下:徐达究竟是否乃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名将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商榷。论知名度也许是,但论能力则未必,而且他始终没有摆脱战略天才朱老大的巨大阴影。这些问题后面慢慢都会有所涉及。
也有人说徐同志是大明第一将,但我觉得他不过是应时而生罢了,且并无什么经典战例。倒是像戚继光这种超世之杰,他可以代替徐同志,而徐同志未必能替代得了他。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必强求什么。
冯氏兄弟见朱元璋时的情景……
------------------------------------
话说这朱重八立了大功,收编了这两万多人马,老郭也不得不对女婿越发尊重起来,他也尝到了甜头。
既然女婿有向外拓展自家的生存空间的意思,那只好随他去了,不然粮饷从何而出?兵源从何而出?
濠州北面基本是刘福通等主力红巾军的地盘,所以朱重八必要向南发展,而且元朝在南面的统治也较为薄弱。
就在当队伍略地至一处名叫妙山的地方时,突然有一对兄弟率众来投附朱老大,这便是来自定远的冯国用与冯国胜兄弟。
当冯氏兄弟一行见到传说中朱老大时,一向少与真正的读书人来往的朱老大竟很是好奇人家的装束,他忙疑问道:“咦——,你们兄弟既然是来投军的,咋个还穿着一身儒士的服装捏?是不是有啥讲究?”
“来的时候太急,没来得及换!”冯国用道。
“为什么这么急?”
“就是这么急!风闻明公驾临,我辈敢不驱驰来归。”
“哈哈,先生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