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皇帝在完成了登基仪式之后,便派人到张士诚处知会,并请求老张能够在东线配合一下。老张在心里只是一笑了之,不过最后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而已;他的算盘其实打得很精,这个后面会专门说到。
眼看战争的巨大阴云就要遮盖到应天上空,坐镇应天的不少人都慌了。很多人都建议朱老大先把太平夺回来,然后从侧后牵制一下进攻应天的汉军。可是朱老大却说:“不可!太平乃是咱们新近筑成的堡垒,濠堑深固,敌人若只是从陆地来攻,必不能破!偏他们有巨舰的优势,这才让他们把咱的城池攻破。而今他们既占据了上流,顺势来侵寇应天,其舟师十倍于我,仓促之间实难应敌。”从陆路攻太平没有胜算,从水路更没有。
又有的人劝说朱老大应该带领主力人马亲往收复太平,或许短时间可以凑效。但朱老大心知自己又不是啥神仙,而且敌人也不可能坐视不理,于是他说道:“此计也行不通。敌人知咱出兵,必以偏师击咱,以拖延、迟滞咱的行动!咱若主动向他挑战,他们必是不会轻易与咱交锋的,而半日之间他们的水师就可直趋应天城下。咱们的步骑兵若想回救,没一整天的工夫是回不来的。就算可以及时赶回,百里趋战,兵士疲敝,此为兵法所忌,非良策也。”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一回连朱老大心里都有些着急了。于是大家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认为应该放弃应天固守他城,以保存实力;有的则说钟山有帝王之气,可以退据到钟山上以期自保。更有一部分人,被陈家军的巨大声势给吓倒了,居然主张献城纳款,不如投降算了。
如果龙盘虎踞的应天都弃而不守,那还有何屏障可以依恃,且应天是人心凝聚所在,显然此路是行不通的;退据钟山那分明是找死,敌人单单把你围困几日,山上缺吃少喝的,那下场自然就跟不守街亭、窝在山上的马谡一样。
是爷们儿的当然更不肯主动投降,连人家张九四都是那种见了棺材也不落泪的死撑的主儿,何况是意志如铁、坚忍不拔如朱老大。不过,投降的言论一出,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人心、军心,也让紧张的形势更加令人窒息。
就是在这种关键时刻,才是真正考验一个组织、一个人的时候,锦上添花者并无可贵,可贵的是能够有人雪中送炭,能够助人一臂之力。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是到了真英雄出场的时候了。
就在朱老大愁眉不展、众人叽叽歪歪的紧要关头,一个面容清瘦却神采奕奕、沉默寡言却凛然刚毅的老头镇定地站了出来,此人正是最被人看好的刘基刘半仙儿,今年他正好是知天命之年。
朱老大见状,心知这憋闷了半晌的刘半仙儿一定会有密计相授,于是便单独将老刘召入了内室。朱老大屏退众人,他要小心地聆听一下老刘的意见、主张,从先前老刘所陈的“时务十八策”中,朱老大已知这老刘果是人中龙凤、名不虚传的。
老刘也不再客套,于是他向朱老大力陈数策:
首先,宣示拼死抗击敌人的决心——“主降及奔者,可斩也。”那些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杀掉,起码也应该严厉地惩戒一番,以整肃军心。
其次,“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毫不吝惜地把平时所积攒的财物都拿出来,让军民都得些甜头,这样大家才肯戮力同心,才可鼓舞士气、获得民众鼎立支持。
再次,便是拒敌的具体军事策略,即“诱之深入而伏兵邀取之”。强敌犯境,若是一味只知固阵据守,双方实力悬殊,将难以御敌;“以逸待劳,何患不克”,不如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以逸待劳,伺机将敌人邀而歼之。
“好,好!如此甚好!就依先生之见!”听完之后,朱老大索性拍案而起。
老刘就是老刘,果然是高人一筹!刘半仙儿坚决抗敌的勇气和具体而微的应敌方略,都大大地坚定了朱老大抗击陈家军的决心。其他的都好过,斟酌着办就是了,只是这“诱敌深入”之计还需从长计议。
待到朱老大与刘半仙儿携手与密室中走出时,朱老大便从容地顾谓众人道:“咱今已有一计,足以破敌……”
众人虽将信将疑,不过也只得死马当活马医了,究竟刘半仙能否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不看广告,看疗效!
4、一封熟悉男人的来信
“来信了,来信了!老康给咱来信了。”当一封老相识的来信交到陈皇帝手上时,他显得很是兴奋。
这送信的人陈皇帝也很熟悉,这位老人曾经是给他老陈家打杂的,如今是“老康”家的门房,所以陈皇帝见了他,自然也感到非常亲切,往事历历如在目前;而且能够让故人看到今日飞黄腾达的自己,也算是人生一大美事,胜似衣锦还乡。
那么这个“老康”究竟又是谁个呢?他就是在朱老大攻打应天时投降的那个水寨元帅、后来的营田使康茂才。老康早年与陈皇帝还算有些交情,所以他今番来信表示有与陈皇帝里应外合对付朱老大的意思,那陈皇帝自然是乐得合不拢嘴了:“哈哈!咱的大事可成矣”。
有人或许会疑问了:陈皇帝也算是个精明人,难道他不会怀疑老康的诚意吗?他就不怕这其中有诈吗?不会!因为他不是不会怀疑老康,而是他绝不会怀疑已成为皇帝的自己——他老陈还就不相信:为了荣华富贵,那些老相识们会不对自己趋之若鹜?!不会上杆子来巴结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但凡要做点让人有成就感、出人头地的事情,就不能缺少了自信;在漫长的奋斗、坚持之路中,没有自信,人就无法看到希望,也就无法说服自己苦撑下去。然而,若是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自负,就成了一种盲目相信自己的非理性主义。
当朱老大跟众人说已有破敌之计的时候,他想到的关键人物正是这个“老康”。
于是,朱老大就命人把已提升为指挥的康茂才给招了来,然后跟他说道:“咱有事托付你,你可能帮咱做到吗?”
“但凭主公吩咐就是,卑职敢不以死效命!”
“好!近来想必你也已经听闻了,那陈友谅将要挥兵寇略咱应天,咱想着要他赶快来才好,且这事还非你出马不可!咱早听闻你与那陈友谅有旧……”
老康听到这里,立马被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心想:这事你丫咋知道的?我好象跟谁都没有提过啊?!幸好自己不是那种一山望着一山高的主儿,不然岂不就先栽在你朱某人手上。
“不敢隐瞒主公,确有此事!不过卑职与那陈伪主早已多年不曾来往了!”
朱老大接着说下去:“这个没关系。如今你只须装着背叛咱,派个可靠的人到他陈友谅那里递上书信,就约定和他来个里应外合,如此他必然要心动的。不等准备就绪,就要派兵来攻的。”
“诺!”老康马上想起一人:“卑职家中有一老门房,他曾在陈伪主家中做帮工,陈伪主一向对他颇为信任,且此人一向忠厚谨慎,若是将此事托付于此人,他必不会泄露出去的。”
“如此甚好,不过你只教他去送信就好,其他的事休要提起。”
“还是主公想得周到,若有此人到陈伪主那里跑一趟,卑职是一万个放心的,主公也且放宽心,那陈伪主必不会怀疑咱的!”
就在将此事交代完老康时,朱老大还有些不放心,于是他就想征求一下身边的李善长的主意,看看老李是否还有什么可以完善和补充的地方,或者能挑出什么破绽。
“回主公,计策自然是好计策。只是在下有些不解,您前些日子还以寇来为忧,奈何今日又如此主动招敌来攻呢?”看来这个老李的水平果然不如老刘,他兴许还没有看透那陈皇帝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