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看赵桓打死也不当新皇帝,可是有人却拱着要当皇帝,这人就是赵楷。在赵楷听闻赵桓要登基的消息后,立马带人准备进宫夺权。就在他到达宫外时,禁军将领何灌把赵楷阻止在宫外,因为他是赵桓的支持者。虽然赵楷有王黼等一大批人支持,但是赵桓这边也有李邦彦等人暗中帮助。这次赵楷遇到了何灌,何灌说的很清楚,佶佶说了没有口谕任何人都不能进宫,而且赵桓已继承大统,你还是回去洗洗睡吧。赵楷一看,知道大势已去,也就怅然若失而去。想想赵家也挺有意思的,一个是巴不得把皇位让出去,一个是巴不得不坐皇位,另一个是巴不得坐上皇位,结果弄得让不像让、坐不像坐,真是千古奇闻啊。
后来,赵桓还是没抗得过大家的“努力”,装有时候是需要耐心的,没办法,赵桓勉为其难的成为了北宋一把手。112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赵桓正式登基,史称宋钦帝。为了取得好彩头,赵桓宣布第二年改元“靖康”,取“日靖四方、永康兆民”的意思,平定了外乱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寓意很好,结果很糟。因为这场被命名为“靖康之乱”的宋金战争,被后世当做汉民族的耻辱,靖康也就成了谁都不愿提的名词,看看后来的年号就是知道了,再也没有哪个老大用过这个年号,太晦气了,谁敢用啊!
就在佶佶演着让位好戏的同时,金军可是没有停下他们前进的脚步,两路人马向各自的目标稳步靠近。宗翰一路虽然攻城拔寨,但还是被阻于太原进展缓慢,而宗望一路却势如破竹马上就要攻到燕京。而佶佶等人派出的各路救援军队基本上都是屁股冲人光知道跑。金人之所以打得顺利除了宋军战斗力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认路。这个问题好像放在现在十分可笑,但是在当时认路可是个很大的问题。古代可没有GPS或者谷歌地图,对于一个新地方的道路首先是靠记忆,然后做成简易的地图。而国家与国家之间对于城市之间的大路都很忌讳,生怕让对方知道。就拿宋和辽来说,两家关系也算比较好了,就这样,辽使来东京,宋朝方面可是带着走小路穿山道,就是不从大路走,有时候还要绕点路,为的就是不让辽知道宋朝各地的方位和便捷道路。可是后来金宋和谈的时候,为了能尽快达成一致,佶佶竟然不顾及上面忌讳,命人带着金使来往于大路,这下女真人可把宋朝的地理搞了个全明白。等到这次打宋了,认路成了很大的优势,而且女真人也采取了大穿越、大迂回的战略,不苛求每城必占,而是直捣黄龙,占领汴京。
还有一个更加要命的原因,就是宋朝又出了叛徒,但凡是国与国的战争总是少不了这种人,这次就是前面提到的叛辽投宋的郭药师。这里我们重点的说说这个反复无常的家伙。上面说到郭药师投宋后,因为他手下的“常胜军”的战斗力比其他宋军要强,所以河北一带的防务主要依靠他们,所以郭药师一时间拥兵自重。而佶佶这边也极力拉拢这位降将,加封为检校少保、同知燕山府,成为了一品大员。佶佶又把郭药师召进京城,给房给地给老婆,还邀请郭药师参加蹴鞠比赛,俨然拿最高礼遇对待郭药师,因为佶佶爱好足球,就像贝卢斯科尼带人参观AC米兰俱乐部,是一种特殊的礼遇。而这时候的郭药师还是对佶佶非常忠心的,打的辽朝残军不清,很快又被提升为检校太傅,这可是“三公”之一啊,位重权高。本来就此发展,郭药师可能成为佶佶的重臣,可是张觉事件发生后,郭药师也感到了危险,都是降将还不能有点儿兔死狐悲的味道吗?郭药师也看出宋朝没正事儿,更加倾向于金国。等到宗望打过来的时候,在装腔作势地抵抗了一下后,郭药师立即将在燕山府的宋朝官员抓起来,连人带城一起投降了宗望。这可是重大转折点啊,有了郭药师这个熟悉河北防务的先锋,宗望这一路进展非常顺利,而且郭药师也竭力为宗望出谋划策。他认为宋军主力都被宗翰牵制住了,建议宗望应该直接渡过黄河打到汴京去,宗望也同意郭药师的建议,金军立即向黄河扑来。而黄河作为天险,可以说是汴京的最后一道防线了,金军一旦渡过黄河,那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了。就是这么重要的地方,宋军依旧头冲前、屁股向后,让金兵看着后脊梁逃了个干净。宗望的先头部队是弟弟宗弼(就是大名鼎鼎的兀术)带领,到了黄河北岸一看宋军的影子都没有,于是轻轻松松地找来渡河的小船,三五成群的过了黄河,包括后来的宗望也就这样从容不迫地越过了天险。想来就是派上八百女子连也能让女真人葬身河底,数万宋朝大军竟然就没有人站出来抵抗一下,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