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稳步推进(1)
贝蒂奥岛和马金岛的成功登陆终于打开了局面,美军开始以扇形展开清扫各个岛屿,先是“鹦鹉螺号”运了一批海军陆战队员奇袭攻下了阿贝马马岛,而日军除了伊-75号潜艇发射鱼雷击沉了“利普斯库姆湾号”护航航母以外再无建树,美军终于攻下了吉尔伯特群岛。
吉尔伯特群岛的美军伤亡在美军看来是很难接受的,攻占几个小岛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一方面让美军领教了日军坚固的工事,另一方面也让美军意识到依旧要完善各种战术。美军在夏威夷岛附近的一个荒岛上复制了日军的工事进行炮火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往的炮击战术效果较差,用驱逐舰抵岸平射根本没有太大的作用,应该实施远距离排炮俯击,这样效果更为明显,另外美军还开发出了放水的发报机。
1943年11月23日,开罗会议召开,英美中三国在开罗的米纳大厦饭店开会,称为“六分仪”会议,开会的目的依旧是要解决目前在战略上的分歧,以避免对未来作战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对于英美来说,开罗会议过后他们要面对在德黑兰于苏联的会议,有必要在开罗会议时商量好到时的对策。
本来丘吉尔认为这次会议只不过又是和美国人的扯皮而已,反正今年已经烦了3次了,但他发现罗斯福这次把蒋介石也拉了进来,顿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蒋介石自然是很得意的,毕竟表面上他和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了现在。罗斯福拉蒋介石进来的原因还是在于逼丘吉尔支持美国所设想的缅甸攻势,另外也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来说服蒋介石在缅甸对日军发动攻势。而丘吉尔的想法依旧是他的大英帝国地中海势力范围的想法,丘吉尔就认为千万不能让苏联势力进入巴尔干半岛,所以盟军应该加强在意大利的攻势,拿下意大利,继而攻占整个巴尔干半岛,要抢在苏联之前,但罗斯福总统表示反对,因为意大利政府尽管已经在9月宣布投降,但盟军显然低估了德军的信心,大量德军正在翻越阿尔卑斯山南下,妄图抢占罗马。而盟军在萨莱诺的登陆,本来是希望截断德军的前进路线,却被德国的装甲部队全线击溃,所以罗斯福对于意大利方向的攻势态度很冷淡。
会议的继续发展越来越偏离了丘吉尔的预期,本来丘吉尔准备在欧洲问题上合美国讨价还价的,结果美国对于欧洲的战略问题似乎是铁了心的不准备再改了,反而越来越多的纠缠起中印缅战区的问题,这个战区在丘吉尔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但美国人不这么认为,因为美国人尽管表面上的意思是中国是东方的大国,对于对抗日本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我认为说白了,其实美国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通过这场战争,美国人已经意识到英国已经不是一个帝国的存在了,而美国人已经准备在战后要夺取整个太平洋的控制权,哪怕是英国的势力范围,美国也不惜踩一脚,美国对于中印缅战区的支持,就是为了争取这些国家对他的拥护,为他未来在亚洲建立庞大的势力范围作铺垫。
蒋介石也感觉美军的战略对于他是有利的,所以他拒绝了丘吉尔的建议,丘吉尔的建议是蒋介石就带着他的老婆在埃及好好玩,等英美去德黑兰开完会回来安排你。蒋介石觉得这简直就是对他的侮辱,他好歹也算是一个大国的领袖,怎么能任人摆布呢,罗斯福也觉得丘吉尔的建议比较过分。美国的将军们对于英国首相一向很有戒心,正如史迪威一向认为的,美国没有必要牺牲大量青年的生命去帮英国换回他的殖民地。相反,史迪威非常支持在缅甸发动攻势,重新打通滇缅公路,史迪威在印度兰姆迦基地培训中国军队就是为了这一战。
中美两国的坚持让英国陷入了极端被动,最后蒙巴顿勋爵出来和了稀泥,他拿出了一份缅甸进攻的计划,将所有人注意力又一致了起来。
东南亚盟军统帅部已经把以前制订的“阿纳基姆”计划改变为在一九四四年发动打开北缅陆上通道的战役。史迪威的三个中国师将从利多向东进攻,国民党军队在西面从重庆向南进攻,英军重新发动向若开海岸南下的攻势。穿越北缅丛林的攻势的代号贴切地定为“人猿泰山”,它将由“海盗作战计划”给予支持。“海盗作战计划”的目的,是切断日军通往仰光的交通线,办法是在缅甸南部沿海的安达曼群岛进行两栖登陆。但是,蒋介石在把他的部队投入战斗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上一再犹豫不决,把他的英美盟友气得“暴跳如雷”。他在同意参战之前提出了许多条件,要求提供更多的飞机和“驼峰”线补给品,并谋求由他决定英军在缅甸的作战规模。丘吉尔和他的参谋长们坚决拒绝被迫发动他们仍然根本反对的攻势,他们并不知道总统已经私下答应委员长,“海盗作战计划”将照常实施。
本来陆上的攻势已经让英国人很不爽了,但他们忍了,但他们发现美国人的“海盗作战计划”后终于忍不住了,英国的艾伦•布鲁克强烈要求将这个攻势放在东地中海,也就是巴尔干半岛那边,缅甸我们英国人都同意打了不就行了,还搞什么两栖登陆,那种无关紧要的战场用得着投那么大的力量么。英国的意思很明显希望通过同意缅甸攻势来换取美国人支持他的地中海攻势,但美国人依旧不同意,艾伦•布鲁克怒不可遏,觉得美国人没诚意,金上将也怒不可遏,觉得英国人贪得无厌,只知道殖民地。丘吉尔最后提出,只要美军同意在罗得岛登陆,其他都好说。这次连马歇尔将军这样的人也忍不住了,他怒气冲冲地对丘吉尔说:“上帝保佑,我将下达命令,但是一个美国兵也不会到那个海滩去送死的。”连一贯支持欧洲战略的马歇尔都这样了,丘吉尔不得不放弃努力,英国人不得不承认,实力上的差距已经说明了以后的战争英国人只能在美国人的控制下行动了。
三天的会议结束,蒋介石回重庆,英美去德黑兰,这次开罗会议显然蒋介石是最大赢家,中国确认了二战大国的地位,得到了缅甸攻势的保证,并且美国的援助也大大增加,并且按照美国人的保证,战后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会全数归还给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