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袁绍那里呆过一段时间的荀彧对审配却没有多少好印象,荀彧对审配的评价是“专而无谋”,这恐怕点出了审配要命的缺陷。事实上,审配作为袁绍身边上升最快的政治明星,自身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个是“专”,就是专权,霸道,胸怀不够大,跟大家搞不好团结,除了跟许攸、逢纪、郭图关系紧张外,平时跟张郃等人处得也不好;另一个是“无谋”,也就是缺少大谋略,干些具体工作还行,判断大局和走势,对未来进行规划高度就不够了。但是,袁绍偏偏欣赏他,一再给予重用,使审配焉然成了首席谋士,但若论才能,审配与刘备跟前的诸葛亮、曹操跟前的郭嘉、孙权跟前的鲁肃都有太大差距。
除了审配外,袁绍身边其他主要谋士还有许攸、逢纪、郭图、荀谌、田丰、沮授等人,武将则有颜良、文丑、张郃等人,综合有关记载,审配似乎跟这些人关系处得都不好,尤其是与许攸、郭图、张郃,简直水火不容。审配与许攸的矛盾前面已经说过,他与郭图的矛盾主要来自于政治选择不同,审配与袁绍的三儿子袁尚关系很近,郭图支持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审配与田丰、沮授的关系处得不好,他总想取田丰、沮授而代之,窃取冀州本土派的实权。
官渡之战初期,审配终于来了机会,当时田丰、沮授等本土派不想挑动与曹操之间的战争,他们的反战思想很强烈,与袁绍产生了矛盾,田丰态度很激进,与袁绍公开翻脸,袁绍将田丰下狱,后来沮授又多次临阵劝袁绍退兵,袁绍剥夺了沮授的兵权。沮授当时的职务是监军,位在诸位将军之上,相当于袁绍南下兵团的司令,袁绍撤了沮授的职,把沮授的兵权一分为三,分别让审配、张郃和老将淳于琼率领,审配终于实现了大权在握。
但是,审配从没带过兵,既没有带兵经验,在军中也没有什么威望,他作为袁绍的首席谋士和主要带兵将领,遇事只凭主观臆断,结果误导袁绍屡屡犯错。为了掩盖这些错误,推卸责任,审配又把矛头指向许攸和张郃,结果许攸投降曹操,张郃临阵起义,袁绍败得一踏糊涂。
这还没完,袁绍死后,审配继续推波助澜,挑动袁氏集团内战,他与逢纪关系素来不好,但为了对付郭图、辛评等人,他们“化解恩怨”,支持袁尚与袁谭展开长达数年的内斗,袁氏集团最后一点希望也化为乌有。
虽然审配后来负责守邺县打得很顽强,多次打退曹操的进攻,城破之后他表现得也“大义凛然”,最后被曹操杀死,但这些掩盖不了他对袁氏集团犯下的大错,由于他的狭隘和无能,助长了袁氏集团内部的纷争,成为导致袁氏集团最终被消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职场启示录:
左宗棠有一首诗:“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人生总要遭受困境磨难,能坚持挺过来的才算上是真汉子。
才华横溢必定遭人嫉妒,倘若无人嫉妒,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庸才。这是没错的,一个人会对处于与自己同一竞争领域的另一个表现的比自己强、比自己优越的人产生强烈怨恨和深深的恐惧,甚至会做出伤害对方人身或破坏对方财物等的行为,这是人类的正常心理,也就是嫉妒心理。
但是,被人嫉妒的滋味并不好受,嫉妒你的人不仅从内心嫉妒你,还会明里暗里使出各种手段对付你。所以真正的聪明人不会让别人总是嫉妒自己的。被人嫉妒虽然说明你的能力和价值,可如果每个人都嫉妒你,那就说明你在做人做事方面有所欠妥了,如果不能及时反省和纠正自己,就一定会吃大亏,有本事又有什么用,只能说明自己是个蠢材。
□连载4-7:避免卷入派系斗争
袁绍集团毁于派系斗争。血的教训摆在眼前,然而还没过几年,曹操集团内部又因为同样的原因上演了同样的一幕悲情大戏。
曹操最后确定接班人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即二一七年,这时离曹操去逝仅有三年时间,这时候才立太子实在有点太晚了。曹操之所以如此迟疑,是因为在立谁为太子一事上,他跟老对头袁绍犯了同样的问题:优柔寡断,试图废长立幼。虽然曹操比袁绍好点儿,最后迷途知返,但此事的消极影响实在太大了。
早在六年前即建安十六年,曹操以献帝的名义封三个儿子为侯,每人食邑是五千户,这一万五千户食邑曹操不想给朝廷增加新负担,而是从自己三万户食邑中分出来的。被封的三个儿子分别是曹植、曹据和曹豹,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大家惊讶地发现,被封侯的人里居然没有在世的长子曹丕。稍晚一些时候,曹操又封了曹宇、曹玹、曹林三个儿子为侯,其中曹宇是都乡侯,曹林是饶阳侯,曹玹是西乡侯,上面这六个儿子都被封为侯爵里最高的县侯,仍然没有曹丕。
曹丕此时没有被封侯,但他也没有被贬斥或被冷落的迹象,他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该职务属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卿,品秩是“比二千石”,可以理解为“副部级”,其主要职责是管“五官郎”,这是一群大多在五十岁以上的中低级办事员,二十四岁的曹丕原本与这一职务不挨边,领着一帮老同志也未必能干出什么明堂,不过与一般的五官中郎将不同,曹丕同时拥有“开府”的特权,也就是自行组建办事机构,这是一项朝廷部长级官员都不具备的权力,通常只有三公及大将军、骠骑将军这些人才有资格。
至此,也许有人会认为没有给曹丕封侯恰恰说明对他的重视,可以“开府”分明就是锻炼培养他为接班人。但不久之后大家又看不懂了,因为曹操下令自己被封了侯爵的儿子们都可以“开府”。这让人联想到袁绍当初让三个儿子、一个外甥各当一个州的刺史,说是锻炼他们,其实是考察他们。
这样做还带来一个问题,大家都在忙“开府”,一下子造成人才的短缺,结果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挖人,那些有才学、又有一定影响的人曹丕和曹植都“争与交好”。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先是安排到曹植的平原侯府,但司马孚受更喜欢曹丕,于是想办法转到了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府。还有大才子应玚跟司马孚一样,开始在平原侯府供职,后来也转到五官中郎将府。大书法家邯郸淳是曹丕和曹植争夺的焦点人物,二人争得相持不下,最后由曹操亲自出面协调,让邯郸淳到曹植那里工作。还有荀彧的儿子荀恽,死活看不上曹丕,跟曹植关系很好,弄得曹丕很不舒服。
事实上,围绕着曹丕、曹植已经形成了两大派,曹丕这一派最有名的人物是“太子四友”,即司马懿、陈群、朱砾、吴质,曹植这一派最活跃的人物是丁仪、丁廙和杨修。丁仪与曹植结好据说与长相有关,丁仪、丁廙的父亲就是曹操早年的好友丁冲,丁冲喜欢喝酒,结果就给喝死了,曹操念及旧情对丁仪、丁廙很照顾,他听说丁仪是个才子,想招他为婿,把大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他,曹操没见过丁仪,就让曹丕替他“面试”一下,曹丕跟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关系很好,想让夏侯楙当自己的姐夫,于是就在曹操面前说了丁仪的坏话,说他眼睛不好,近乎是个瞎子,结果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楙,丁仪因此很恨曹丕,转而支持曹植。
卷进这两派争斗的还有大学士边让的学生杨俊,他当时担任丞相掾,他虽然同时称赞曹丕、曹植的才能,但称赞曹植更多,被认为是曹植一派。关中军阀杨秋有一个手下叫孔桂,曹操很欣赏他的才能,把他留在身边担任骑都尉,他跟曹植走得也很近。丞相掾、前赵郡太守桓阶以及尚书仆射毛玠、参丞相军事邢颙等支持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