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袁绍是朋友,现在都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但二人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曹操不仅小袁绍十岁,而且自身实力和影响力比袁绍差得远。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天下到处都是他们家的“门生故吏”,谁不买帐都不行,目前他是何进跟前的大红人,身边又有何颙、许攸、逢纪这些人帮衬,是个名符其实的“带头大哥”,而曹操只是个小兄弟。曹操领着刘备等人去募兵,一不小心说了袁大哥的一些坏话,刘备转过来向袁绍告密,曹操后悔不迭。
中国古代一直盛行告密文化。告密又称“告发”、“告讦”、“告奸”,说简单点就是打小报告。有人考证说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告密者是商纣王时代的崇侯虎,商纣王手下的西伯昌是个重臣,他曾对纣王的残暴有所不满,他听说一件什么事,听后“窃叹”,结果崇侯虎向商纣王告发,商纣王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崇侯虎是做什么的没有太多记载,但他肯定不是一般人,他要告密成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跟西伯昌关系很好,熟悉西伯昌,这样才能掌握西伯昌的言行,二是他能直接接触到最高领导,有机会当面告密。
这也是所有告密者基本上都要具备的条件。三国是个乱世,也是告密盛行的时代,曹操尽管痛恨告密者,但他也喜欢利用告密的人,崔琰之死、毛玠之废以及孔融被诛,都源于有人告密,至于董承父女谋反事件和伏皇后事件最终暴露,也是有人告密的结果。曹操从告密事件中尝到甜头,他干脆组建了职业告密组织,养了一批专门刺探情报、监视百官的人,史称“校事”。
这是曹操的发明,被后世许多帝王所效仿和“发扬光大”,其顶峰是明代的东厂和西厂。校事主要负责监视百官行迹和社会舆论,重点监督那些有可能心存不满或者有反叛嫌疑的人。校事只向曹操本人负责,因而权力巨大,他们“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他们的头目有卢洪、赵达等人,不仅一般人害怕他们,就连军中将士也怕,曹军中流传说:“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据史书记载,有个叫刘慈的校事,几年时间里就“检举案件以万数”,不知道造成了多少冤假错案。
在曹操的鼓励下,告密文化更加盛行,不仅校事们卖力工作,而且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告密之风。曹操当上魏王后,心里不是很踏实,总觉得背后有人议论自己,所以很在意搜集百官们的态度,这时有人打小报告说名士崔琰态度不满,起因是有个叫杨训的人上表歌颂曹操的功德,这个杨训是崔琰推荐的人,崔琰把杨训上的表拿过来看了看,之后给杨训写了封信,信中有一句话:“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看过你的上表,是件好事,时代变了大家都应该与时俱进呀。崔琰的原意是对杨训歌颂曹操一事表示理解,但这句话颇显含糊,告密的人不仅得到了崔琰这封信,而且进行了曲解,惹得曹操大怒,曹操下令将崔琰免职,罚做苦工。崔琰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士人们中间影响力很大,事过之后曹操不放心,派校事秘密察看崔琰的动静,校事们回来报告说崔琰虽在服刑之中,但家里仍宾客盈门,而崔琰本人并无悔过之意,从神态上看心中似有不平。这简直是捕风捉影,可曹操就相信了,崔琰被逼自杀。
职场启示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盛行告密。对告密者而言,最有价值的秘密来自于身边最熟悉、最了解的人,也就是同僚、朋友甚至亲人。告密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也不是你说什么领导都信,他也要验证你说的是不是真事,所以告密一定要说真话,而要得到真实的情况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就只能从自己身边的人和或下手。
不要把自己全部暴露给别人,不管他是至亲好友还是同共进退的伙伴,一切都不是恒定的,今天是朋友明天有可能是敌人,今天的同盟明天可能是对手,被别人掌握得越多,自己的危险系数就越高。
□连载4-2:你的弱点是别人的机会
告密者之所以得手,不能只靠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告密的人一旦抓住了对手的把柄,就会立即扑上来置对方对死地,让他无法翻身。许攸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许攸本来是袁绍手下绝对的心腹,早在何进时代许攸就在袁绍身边跑前跑后,是“奔走之友”成员之一,这个小团体活动能量很大,以袁绍为核心搞过一系列秘密活动,他们的行动曾经引起宦官集团的警觉,认为他们在“养死士”,必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奔走之友”甚至策划过另立朝廷,而出面做协调工作的就是许攸。袁绍受董卓威逼逃出洛阳时,许攸、逢纪等少数几个心腹一直追随,先是跟着袁绍到了渤海郡,后来又帮助袁绍夺得了冀州。
但是,随着审配等新人的崛起以及沮授、田丰等实力派人物在袁氏集团受重用,许攸的地位有所下降,审配为了巩固自己势力,也在背后做许攸的文章。许攸工于心计,很会揣摸领导的心思,这样的人通常是很难对付的,但他有个弱点,就是很贪财,史书上说“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许攸在官渡之战最关键的时刻转投曹操,让战场形势一下子发生了逆转。
这条记载出自《三国志》武帝纪,在古今中外的贪官里许攸看来是最酷的一个,贪心得不到满足时居然临阵投降,以个人的力量就使两大集团的对抗发生逆转,这样的魄力也太大了。在同书的荀彧传里还有一条记载,说“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这进一步昭示了许攸叛降的原因,原来是审配一直在追查许攸及其家人的腐败案,并且取得了突破,审配先把许攸的老婆孩子抓了起来,许攸得到消息,感到走投无路才投降的曹操。
审配的做法看来很值得推敲,大家都在前方忙打仗,他还有精力过问后方反腐倡廉的事?即使案情有了重大进展,也应该先不露声色,等打完这一仗回头慢慢算。这个审配也是太心急了,结果坏了袁绍的大事。
但是,作为受迫害者许攸也不能只怨别人,要责怪的话先得从自己开始,谁让你那么贪呢?你要没有把柄在别人手里,即使有人想迫害你,捏造一些事实来攻击你,你也有申辩的机会。许攸听说家里出事,没敢跑到袁绍那里申诉,直接逃到了敌人那里,说明他心虚。
史书上被明确指为贪官的三国人物还有一个是曹操的老乡丁斐。丁斐早年即追随曹操,又是曹操的老乡,丁家和曹家在沛国谯县是世交,曹操的母亲和第一任妻子都姓丁,丁家出过丁宫、丁冲、丁仪、丁廙等名人,但丁斐却不怎么知名,这是因为丁斐有一个毛病“好货”,也就是贪财。他“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就是多次受贿索贿,贪污公款,曹操都原谅了他,在以法治军、治吏的曹操那里这是很例外的事,但丁斐一点都不知收敛,后来,他“以家牛羸困,乃私易官牛,为人所白,被收送狱,夺官”,为了那么一点小利被人检举揭发,曹操再也没法庇护了,丁斐被下狱夺官。值得一提的是,丁斐就是曹爽执政期间那个活跃分子丁谧的父亲,也许受其父的影响,丁谧也没有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在后世的评价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