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曹操听了这番话特别高兴,心里的阴云散去了大半。这时,曹操另一位重要谋士郭嘉也看出来领导有心事,主动跟曹操有过一次类似的谈话,针对曹操提出的问题,郭嘉分析得更全面。郭嘉分析说,当初刘邦不敌项羽,情况大家都清楚,所以刘邦只能采取智取,不能力敌,而最终项羽被刘邦打败。袁绍虽然强大,但他没有什么作为,他繁礼多仪,而您做事自然,没有形式主义,这是道胜;袁绍逆潮流而动,而您顺天而行,这是义胜;桓、灵以来,政治失于宽怠,袁绍以宽治宽,所以手段不够强硬,而您纠之以严,使上下法令顺利施行,这是治胜;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重用的人都是亲戚子弟,而您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不疑,唯才是用,不问远近,这是度胜;袁绍多谋少决,抓不住机遇,而您有了计划就大力推行,应变无穷,这是谋胜;袁绍是世家后代,喜欢沽名钓誉,喜欢说好话和奉承自己的人,而您待人以诚,不为虚美,忠正之士、有才之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德胜;袁绍看见有人饥寒,也能给予体恤,马上进行接济,但对于看不到的,他也就想不到了,而您对小事有可能忽略,但大事都考虑得周到细致,恩之所加,都超过他们自己的期望,即使看不到的,也都有考虑,这是仁胜;袁绍手下大臣争权,谗言惑乱,而您对下属治理有方,谗言不能通行,这是明胜;袁绍是非不清,而您对待正确的事以礼相待,对待坏事都以法正之,这是文胜;袁绍好虚张声势,不了解打仗的要领,而您善于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队依仗,可使敌兵害怕,这是武胜。

这两段话很有名,荀彧的那段叫做“四胜论”,郭嘉的这段叫做“十胜论”,在曹操集团陷入低谷之际,这两段论述到曹操重拾信心、稳定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说领导的好话、把敌人贬得一无是处,通常就是拍马屁,但这两位把马屁拍得很及时、很到位,也拍出了水平,因为他们拍马屁用的是真话。曹操对这两个部下的溢美之辞欣然领受,只是他有点不好意思,笑道:“怎可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我有何德何能可以胜任呀!”

职场启示录:

元朝时畜牧业很发达,很多人家养了马,路上看到别人的马一般都要拍拍马屁股,顺口夸上一句“好马”,以示对马主人的尊重。时间久了,这渐渐演变成了礼仪,不管马是好是坏,大家都习惯性地奉承说是好马,这就是“拍马屁”典故的由来。

拍马屁现在成了贬意词,不过从心理学上看,对领导适当地赞美和称颂有时也是需要的,不能因为容易落下“拍马屁”的嫌疑而不在领导面前夸他,领导也是人,情绪也有高丨潮丨和低谷,也有失意或者动摇的时候,作为称职的下属,在这种情况下适时拍拍领导的马屁,可以让领导意志更坚定,更有信心。

不过,无论是领导还是下属,说对方好话、拍对方“马屁”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好马就说好,劣马决不能当好马拍,用真话拍马屁才能有正面效果。

□连载3-6:不请示不汇报,小心你的乌纱帽

建安十七年即二一二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

《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荀彧到后,曹操却留住他不让走了,之后以献帝的名义调整了荀彧的职务,由尚书令改任光禄大夫,尚书令的品秩只有一千石,光禄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前者是“司局级”干部,后者是“副部级”。但是,尚书令相当于朝廷的秘书长,在目前情况下实际上替曹操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而光禄大夫是个闲差,荀彧表面上升了官,其实却被贬了。

如果再往前看,可以从荀彧反对九州制、五等爵制等问题上找到答案,荀彧已经从曹操的坚定支持者、亲密战友,转变成曹操政治上的绊脚石,荀彧的失宠是不难揣测的。有一本叫做《魏氏春秋》的书甚至认为荀彧死于自杀,说“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也许荀彧死得太过蹊跷,他死后各种传言都有,还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说直接导致他死的是伏皇后事件。

献帝刘协的董贵人和父亲董承被杀后,献帝的伏皇后出于对曹操的憎恶和恐惧,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让伏完联络一些人除掉曹操。伏完也是高干子弟出身,又是桓帝刘志的女婿,对于曹操大权独揽早有不满,接到女儿的信,他还真的开始了行动,他也找到了荀彧,希望荀彧跟他一起对付曹操。但是,以荀彧的政治智慧很容易判断出这根本不可能成功,只能是自取灭亡,但他也不愿意检举揭发,史书记载:“彧恶之,久隐而不言。”

伏完的妻弟樊普也在被联络的人里,樊普害怕事后被株连就把这封信交给了曹操,但曹操没有立即把事情挑明,装着不知道。荀彧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觉得曹操迟早会知道,于是就在想如何为自己解脱。荀彧最后主动从许县跑到邺县见曹操,劝曹操废掉伏皇后,改立自己已进宫为贵人的女儿为皇后。曹操约摸知道了荀彧的心思,但故意装着不解,问他为什么废掉伏皇后。荀彧说:“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丑恶,可因此废也。”

荀彧想轻描淡写地把那件重要的事糊弄过去,谁知曹操很认真,他追问说怎么从来没有听你汇报过这件事。荀彧装着吃惊的样子说:“昔已尝为公言也。”哪知曹操仍穷追不舍,说绝对不会,这么重要的事说过怎么能忘呢。荀彧只好给自己打圆场,说可能是官渡之战最紧张的时候不想打扰您,所以没有说。曹操仍然不放过这件事,他说:“官渡事后何以不言?”,等于把荀彧逼进了死胡同,史书记载:“彧无对,谢阙而已。”

上述记载虽然未必足信,但可能性显然存在,如果荀彧确是被逼死的话,那恐怕背后一定藏有隐情,荀彧反对九州制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不支持五等爵制也只是政见不合,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内情,曹操怎会向为自己建立了赫赫功勋、在士人中影响很大的荀彧下狠手?

荀彧之死或许可以警示我们,遇到重大事件必须及时向领导汇报,这一点很重要。荀彧未必想替伏完隐瞒,因为他后来还是主动向曹操报告了,差别在于荀彧对汉室一向抱有同情之心,造成了他当时的一犹豫,但就这一犹豫,他也失去了报告的最佳机会,结果成为埋给自己的一颗丨炸丨弹。

职场启示录:

重大事项报告不仅是制度要求,更是取得领导信任、避免领导日后猜疑的重要前提。除非你打定主意永远隐瞒下去,否则事发后一点都不能犹豫,该报告的一定要果断报告,否则一旦积压到手里,就会成为烫手的山芋,吞不下去也扔不掉。

□连载3-7:表面是公义,心里是生意

如果在三国时代选一个最讲仁义的人,那刘备的得票率肯定最高。在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突然病死、刘琮投降之际,寄寓在新野的刘备措手不及,他迫不得已率部南逃。荆州百姓对曹军素无好感,听说他们到处犯下屠城的劣迹,于是愿意跟着刘备逃命,“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逃到当阳时,这支队伍已经有了十几万人,“辎重数千辆”,其中是绝大多数是拖家带口的老百姓,这样的队伍每天只能走十来里,而曹操听说刘备南逃,亲率一支数千人的轻骑兵在后面赶来,一日一夜前进三百里。看到这种情况,有人对刘备说:“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这恐怕是摆脱困境的唯一手段,但刘备不同意,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据说,“以人为本”这个目前已经耳熟能详被用滥的词就从这里来的。刘备的“以人为本”,核心就是仁和义,是儒家伦理的基本范畴和最高的道德原则,后来朱熹把它们解释为:“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这是刘备始终高举的一面大旗。有人说刘备虚伪,但事到生死关头他仍然不放弃仁义,似乎说明他的仁义并不假。

刘备确实一贯讲仁义,除了这件事外,还有其它不少记录。刘备在担任平原国相时,有个叫刘平的人跟他有矛盾,“耻为之下”,于是买通刺客要杀刘备,但这名刺客觉得刘备很得人心,“不忍刺,语之而去”。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另一位史学家习凿齿评价他“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传说,在仁义方面刘备素来受到推崇。

三国的江湖——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小说在线阅读_第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南门太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三国的江湖——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第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