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孙权被封为吴王时,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后来孙权称帝,孙登成为皇太子。孙权在位时间很长,在三国时期各帝王中算是创纪录的,孙登前后当了二十一年太子仍未捞着即位的机会,结果他没有活过孙权,于赤乌四年即二四一年死了。
孙权的二儿子孙虑死得更早,在这种情况下,孙权立三儿子孙和为太子,但问题随之产生。孙权一方面立了孙和,另一方面却过于宠爱四儿子、被封为鲁王的孙霸,这给满朝文武造成了想像空间,朝廷内外逐渐形成了两大派:包括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朱绩、尚书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人在内的“太子党”拥戴孙和,包括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人在内的“鲁王党”拥戴孙霸,曹操父子当年上演的一幕惨剧又在孙吴上演,只是从后者所涉及的人来看,职务更高、范围更大。
这件事闹了很长时间,但凡这样的事一般没有真正的赢家,这一次结局更悲惨,孙和被废后又被流放,孙霸被赐死,陆逊受到孙权的“责让”,最后“愤恚”而死,吾粲、顾谭、朱据等一大批人有的下狱处死,有的被流放,有的罢官不再录用。更要命的是,孙和、孙霸丧失继承权后孙权只能在剩下的三个儿子孙奋、孙休、孙亮中挑选继承人,孙奋品行较差,生性“不遵轨度”,孙权对他不放心。孙休是江东大族朱据的女婿,朱据刚刚被赐死,让孙休即位孙权也不放心。孙权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让孙亮当太子,但孙亮此时仅有七岁。又过了三年,孙权驾崩,孙亮登基为孙吴新皇帝,由于他年龄太小,大权为权臣掌握,靠他来振兴孙吴也遥遥无期。
一般认为这件事孙权要负主要责任,正是他晚年的昏愦制造了这样的悲剧,陈寿一方面说孙权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另一方面也痛批他“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这固然是对的,但这样的事是孙权一个人搞不起来的,凡是参与此次内斗的人其实都应该负责任。想当实,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间犹豫不决之际,贾诩等人及时出来提醒、相劝,让曹操迷路知返,避免了错误继续扩大。
当年刘表的长子刘琦受排挤,眼看性命都有问题,更不要说继承父亲的事业了,他很着急,又不知道怎么办,情急之中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百般推辞,被逼问得实在没办法,才在极保密的情况下给刘琦出了个主意。诸葛亮很聪明,刘表的家务事他是不能管的,管不好就连累了自己,这倒问题不大,由此再拖累了刘备的事业就犯不着了。后来,曹操“为太子事屏退左右问贾诩”,但贾诩“闭口不答”,贾诩和诸葛亮一样,都知道领导的家务事最好别掺和。
职场启示录:
领导的家务事范围比较广,吃穿住行是家务事,处理亲属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家务事,前者倒还好说,能管则管、能帮忙就出力,体现对领导的关心,以便领导更安心工作。但对于后者,做下属的实在不好管,也管不了。
下属非要掺和这些事,一定要做好负出代价的心理准备,因为对你是公事,顶多里面掺着一些友情,但对人家就是亲情。亲情的变化最无常,但到最后亲情又最牢靠,你涉足了领导的家事,支持一方就会得罪另一方,以后不管谁上台,都很难有好结果。更何况,领导的家事从来都不仅仅是家事,往往会影响到本团体的兴衰,过多的人“热心”参与进领导的家事,就会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左右了领导的视线,影响到他的正确判断,损害的是大家的利益。
□连载3-5:用真话拍领导的马屁
建安三年即一九八年,曹操第二次南征张绣失利,回到许县后接到了袁绍的一封信,这个昔日的上司、当前名义上的盟友同时又是最大的潜在对手,对曹操的失利抱以冷嘲热讽,“其辞悖慢”,不加掩饰地表示了轻蔑。这也难怪,在曹操接连失利的情况下,袁绍的事业却很顺利,在与北方强敌公孙瓒的对抗中逐渐以弱势转为均势,并将进一步转化为优势。
更过分的是,袁绍还以许县地理位置偏僻、地势低湿为由,要求曹操把献帝迁到兖州刺史部的鄄城,袁绍的意思很明白,你连张绣都打不过,还是后撤一点好,离我近点安全些。鄄城属兖州刺史部,虽然是“曹统区”,却与“袁统区”近在咫尺,这项要求一来看不起曹操,二来有趁火打劫的意思,曹操当然断然拒绝。
但这件事对曹操刺激很大,那段时间他“出入动静变于常”。领导有了心事,下属看了也着急,钟繇问荀彧是怎么回事,荀彧分析说曹公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对于刚刚发生的失利不会放在心上,相必有其它原因吧。荀彧就跑过来直接询问曹操,曹操把袁绍的信给他看了,曹操说这个人真可恶,我想讨伐他,可惜力量不够,你说怎么办?
荀彧想了想,对曹操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古往今来面对成败得失,对于确实有才能的人,即使暂时弱小,以后也必然会强大;如果他不是这块料,暂时即使强大,将来也必然会被淘汰。刘邦、项羽的事,正好说明这一点。如今能与您争夺天下的,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个人,外表宽和但内心里猜忌心很强,做不到用人不疑,而您明达不拘,只要有才能就大胆使用,这是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优柔寡断,总是把握不住机会,而您能明断大事,应变有方,这是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治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然多,但实在难以为用,而您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少,都争相效命,这是在武力上胜过袁绍;袁绍凭着世家的出身,经常装模作样以显示自己的智慧,喜欢沽名钓誉,所以那些没有真本事但喜欢虚名的人愿意投奔他,而您待人真诚,推诚相见,从不华而不实,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很谨俭,而奖赏有功之人从来不吝惜,所以天下忠勇之士都愿意追随您,这是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以上这些,明公您匡扶正义,讨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再强大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