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孙权怎么也想不到,在这关键时刻张昭居然主张投降。孙权看了看,发现只有鲁肃一个人没有随声附和张昭的观点,这让他更伤心。会议中途孙权默然离席,鲁肃跟了出来,还没等鲁肃开口说话,孙权便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孙权问:“先生有什么话要说?”鲁肃道:“刚才听了大家的议论,我认为他们都是要耽误将军,而不足以与他们讨论大事。你听我说,现在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但是将军你不可以,为什么呢?我鲁肃要是投降了曹操,曹操一定会给我官做,我继续吃香的、喝辣的,最少也得弄个太守、刺史当当。将军投降曹操,曹操会怎么对你?请早定大计,不要听大家瞎议论!”

这才是孙权的心里话,被鲁肃说了出来,孙权叹息道:“刚才大家说的,很令我失望,先生你的想法,正和我一样。”孙权很清楚,前一阵刘琮手下的一帮人坚决主张投降,结果他们这些人里仅被曹操封了侯爵的就有十几个,至少任命了三个朝廷的部长,其他人也是该提拔的提拔,该加薪水的加薪水。可刘琮就不一样了,曹操不得不提防他,即使刘琮自己不多事,但难保有人把他抬出来当大旗,所以只能弄到别处去,好的话给个闲职,其实是软禁终生,稍有风吹草动的话,脑袋随时就得搬家。

后来,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主战派的支持下,力排众议,与刘备联手共抗曹操,打赢了赤壁之战,整个形势为之逆转。战后,孙权自然不会忘记当初那些主降派,虽然他没有直接对他们秋后算帐,但当初发生的事都记在了他的心里,孙权在用人上喜欢提拔后起之秀,除周瑜、鲁肃外,吕蒙、陆逊、陆抗等重臣的提拔都带有突然性,往往连窜带跳一口气升好几级,这既是孙权的用人艺术,也说明孙权对于某些资历较老的人有所不满,首当其冲的就是张昭。

张昭不仅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而且还喜欢摆老资格,想批评谁就批评谁,孙权也不在话下。张昭后来担任的职务都不高,孙权称帝后设立了丞相一职,大家都认为应该是张昭,可孙权就是不同意,任命了名气小得多的孙邵。孙邵死了,孙权还不让张昭当丞相,任命了顾雍。

陈寿评论说:“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不是孙权不及孙策,而是孙权对张昭已经有了不信任,而伏笔在赤壁之战前就已埋下了。

职场启示录:

能力固然重要,但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品,还有比人品更重要的,那就是忠诚。老板看下属,首先关心是否忠诚。所谓忠诚,就是在你的心里只有一个老板,而这个老板,通常是直接指挥你工作、对你的工作业绩做出评价的人。

你和老板必须风雨同舟,不能因为老板那里有了一点风吹草动你就谋划着要改换门庭。在很多时候你早已和自己的老板结成了牢不可破的整体,老板的危难就是你的危难,老板的荣辱就是你荣辱,你要经得起考验,一般人会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的老板会说“板荡见忠臣”。你的老板遇到危难时,也正是需要你们鼎立相助的时候,你所要做的就是全力支持他,没有这种觉悟,你就永远不可能和你的老板站在同一条阵线,成为老板的亲信。

□连载3-2:不要跟领导抢风头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艰难打败袁绍,之后又花了几年功夫消灭了袁结的几个儿子,占据了袁氏集团原先控制的北方四州,这几仗打得艰苦卓绝,是全体将士浴血用命的结果。曹操后来索性把大本营放在了袁绍苦心经营多年的邺县,经过新的整修和扩建,这里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和当时最现代化的城市。

这一天,曹操与随从一行人从城门经过,突然听到城门人有人喊他,喊的还是他的小名。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阿瞒”。阿瞒这个名字有点戏谑的意思,曹操成年后便很少有人叫了,城门上的这位喊的正是他这个名字,这让曹操十分不悦,而这个人说的话让曹探听了更不顺耳。

这个人当着众人的面说:“阿瞒,没有我,你们父子能进这座城门吗?”

众人大惊,心里都说此人怎么如此无理,又这么狂妄,不知曹操如何处置。让大家更惊讶的是,曹操听后只是嘿嘿笑了笑:“是呀,没有你,我们父子确实进不了这座城。”

这个不要命的人就是许攸,除了他还没有人敢跟曹操这么说话。不过,许攸似乎也有资格这么说,他具有别人没有的两大资本:一定他很早便与曹操相识,是老朋友,作为“奔走之友”的核心成员之一,许攸与曹操在洛阳时期便相识,他们志同道合,来往密切,当年许攸很活跃,深得袁绍的信任,在士人中的影响力超过了曹操,想必那时候许攸一见曹操就阿瞒阿瞒地叫;二是许攸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做出过特殊贡献,当时曹操实力不如袁绍,一直被压着打,很难看到取胜的转机,更麻烦的是他的军粮即将吃完,曹操想到了退兵,但那样以来他将前功尽弃不说,还会一败涂地,为此曹操忧心忡忡,头疼的老毛病这时开始加重了。在此关键时刻,许攸从袁绍那边主动来投,向曹操提供了袁绍军粮在乌巢这一高度机密,曹操抓住时机,亲自带队,一举将袁绍的军粮一把火烧了,从而使战场的局势瞬间发生改变,袁绍一败涂地,曹操转败为胜。

这就是许攸说的,没有他曹操父子是进不了邺县城的。许攸立下的这件功劳很大,怎么说似乎都不过分。不过,客观说来即使没有许攸献上的计策,曹操也不会轻易被袁绍打败,正如郭嘉、荀彧分析的那样,袁绍失败、曹操取胜是很多因素所决定的必然,至于中间的过程是顺利还是曲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许攸的情报缩短了曹操取胜的曲折过程,确实是官渡之战转折的关键,但它还算不上足以倒转乾坤的唯一因素,许攸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如果真如许攸所认为的那样,曹操和他手下文武们、全军将士们所做的贡献就被淡化了,许攸此举分明是想跟领导抢功。

而且,当众唤曹操的小名,这是对领导的大不敬,也许许攸没有觉得这是个问题,也许许攸那一会儿喝高了,属于口不择言。但此话一出曹操必然很反感,曹操不算是小心眼的人,有人骂过他,有人背叛过他,但转眼投身到自己的阵营,曹操都能真诚相待,该用的用,该提拔的提拔,绝不搞秋后算帐。但对于许攸的大不敬,曹操有点往心里去了,这说明不敬事小,跟领导抢功不能宽恕。后来,曹操找了个借口把许攸“收之”,也就是关了起来,不久就把他杀了。

曹操杀许攸在史书中有确切记载,也许许攸之死另有更复杂的隐情,但许攸平时就有说话做事不严谨的问题,他虽然是个极聪明的人,也很有胆略,为袁绍、曹操都立过大功,但他恃才傲物,最后居然拿曹操都不当回事,是典型的找死。

许攸应该学学曹操手下另外两个人,一个是贾诩,一个是荀攸。贾诩的聪明和料事如神程度是许攸比不上的,但贾诩很谦虚,在曹操面前更是如此。潼关之战时韩遂邀请曹操阵前相见,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建议曹操答应下来,曹操问答应下来如何办,贾诩只说了几个字:“离而间之。”曹操一听就明白了,贾诩便不再多说。既已心有灵犀,自不必多言,更没有必要到处宣扬,好像离了你地球都没法转了。荀攸跟随曹操左右,也多次立下奇功,官渡之战期间,随曹操率兵救白马,荀攸“画策斩颜良”,曹操撤离白马时“遣辎重循河而西”,这时袁绍的大军渡河追了过来,与曹军相遇,大家都很紧张,建议曹操撤回营里去,只有许攸轻轻地说了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此言一出,曹操“目攸而笑”,二人也是心有灵犀,荀攸也不再多说,他把本来属于领导的功劳还是留给了领导。曹操对他的评价是“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曹操对曹丕说荀攸是“人之师表”,让曹丕“尽礼敬之”。荀攸生病时曹丕问病,“独拜床下”。荀攸先后向曹操提出过十二项奇策,但他从来不对人讲,别人也无从知道具体内容。

三国的江湖——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小说在线阅读_第1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南门太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三国的江湖——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第1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