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往往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要想取得成功,“东风”固然重要,做好“万事”则更重要。相对于等待“东风”的来临,做好“万事”更需要耐心和坚持,对于每一个有雄才大志的人来说,都要明白成功来临之前做好细致的准备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连载2-8:17、自我炒作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年轻时的诸葛亮以布衣之身便在荆州一带享有盛名,所以才吸引了刘备的注意,在这中间真才实学和自我推销都不可少。说到自我推销、自我炒作,丝毫没有诋毁诸葛亮的意思。相反,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掌握的一种手段,它对一个人的成才或成功能起到强力的助推作用,在这方面曹操表现得更突出。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在那个时代被称为“浊流”,是士人们和社会舆论最瞧不起的一类人。为此,从小便有远大志向的曹操很着急,他想尽了各种办法来结交朋友、让社会认可自己,他所付出的努力比诸葛亮要多得多。
当时社会舆论很厉害,可以左右一切,社会舆论可以捧红一个人,也可以棒杀一个人,而主导社会舆论的,往往是那些拥有广泛影响的大名士。曹操特别注意接近他们,以求他们对自己做出好的评价。通过努力,曹操首先得到了著名朝臣、也是士林领袖之一的桥玄的认可,桥玄善于评点人物,在清议界拥有一定声望。桥玄觉得曹操不一般,对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意思是现在天下将要大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了。
也许上面这些是客套话,但下面这些话就非同一般了。桥玄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意思是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没有一个像你这样的,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当时桥玄大约六七十岁,而曹操还不到二十岁,如果不是出于特别欣赏,桥玄是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著名党人领袖李膺之子李瓒也极为欣赏曹操,他在临死时交待儿子李宣说天下即将大乱,没有谁能超过曹操,将来你们一定要投靠他。李家与袁氏一族有姻亲关系,李瓒不让儿子投靠袁绍、袁术而选择曹操,这也是一种极高的评价。
有了这些重量级人物的肯定,曹操在社会上逐渐有了一些知名度,但他认为还不够。当时清议界最负盛名的是汝南郡许氏兄弟的“月旦评”,许靖和许劭是一对堂兄弟,他们有高超的识人之术,在家乡清河中的一个小岛上开办了一个讲坛,每个月评论一次时下人物,或在野或在朝,或好或坏,都在他们品评之列,凡得到好评的无不名声大振。曹操跑到汝南郡,却遭到了冷遇,许氏兄弟对于这个宦官后人不屑评论,也可能担心评论了宦官后代会影响“月旦评”的声誉,所以一开始给予了拒绝。“月旦评”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炒作平台,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免费的电视广告,曹操不甘心,对许氏兄弟死磨烂缠,许劭实在没有办法,送给曹操两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这句话后来被篡改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管是哪一句,影响力都很大,都说明曹操不是平庸之辈,曹操的目的达到了。
曹操还得到过名士何颙的评价,何颙跟袁绍关系很密切,社会交往很广泛,经过他的肯定往往在士人中很快能扩大知名度。梁山英雄不打不相识,初次见面一报双方名号无不“久闻大名”,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这说明在某个特定圈子或在某些特定范围内拥有知名度是很实用的,这需要一些人做幕后工作,何颙就是做这些工作的积极分子,他们的神秘小组织就是以袁绍为核心的“奔走之友”。何颙初次见到曹操就给了很高评价,何颙说:“汉家就要灭亡,能够安定天下的,必定是这个人了。”曹操日后跟袁绍以及“奔走之友”的核心分子许攸、张邈等人关系不一般,说明何颙的评价不是顺口说说的。
曹操还到处交朋友,《世说新语》记载了一件事,说明他交朋友的心情是如何迫切。有一个人叫宗世林,年轻时知名度就很高,曹操想跟他交朋友,但他瞧不上这个宦官后人,予以拒绝。在一次聚会上,曹操看到宗世林起身离席,大概是想上洗手间,曹操抓住机会跟了上去,抓住宗世林的手不放,表达想结交他的意愿。做人做事都到了这个份上,换成别人即使心里不完全接受,但也得给人家一个面子,但宗世林态度坚决,一点面子都不讲,仍然拒绝。这件事让曹操很受伤害,他后来当了朝廷的司空,仍然没忘此事,他让人把宗世林找来,对他说:“这一回可以交个朋友了吧?”哪知宗世林是个倔头,表示“松柏之志犹存”。
曹操为了进一步炒作自己,后来上演了一出“棒杀蹇叔”事件,这是非常具有冒险性的,弄不好会丢了身家性命,还会诛连整个家族,但曹操冒险成功,该事件发生后,曹操这个品秩仅四百石的基层官吏在首都洛阳一下子便拥有了更广泛的知名度,更为难得的是,“清流”们对他这个宦官后人彻底有了新看法,对他有了信任,曹操后来仕途顺利、多次履职要害岗位,一方面是家族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士人们暗中支持的结果。
职场启示录: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炒作”的定义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在更专业的著作中对“炒作”的解释是“一项高智商的艰苦的运动”,“从切入点的发掘,到概念的提炼、议题的设置、步骤的分解再到控制主流言论比例和品牌的拓展与延伸,其间有太多的细节,每一步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一次成功的炒作都绝非是唾手可得,其中必定孕育着厚重的文化,凝聚着绝高的智慧。”
这样来看,“炒作”绝不是一个贬义词,在某些时候、为了尽快实现某种目标,炒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适度的、有目标性和计划性的炒作,可以累积人气,引起外界的关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更快地接近人生理想。成就大事的人在起步阶段一般都不拒绝自我炒作,他们都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让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上升,因为他们心中怀揣着十分迫切的理想。
但是,炒作需要智慧,需要对形势、对自己有准确的判断和认识。炒作还要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否则就成了浮夸和浮躁。炒作也要注重方式,它不是肆意的为所欲为,而是需要技艺和艺术,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
□连载2-9:用耐心把冷板凳坐热
建安十七年即二一二年前后,曹操收到一名负责“冶金工作”的属下写给自己的信,信中这名属下对冶炼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在信的末尾也流露出对所从事工作的一些看法,信中说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七年,“忠谠不昭于时,功业不见于事”,以至于常常感到羞愧不安,经常“长夜坐起,中饭释餐”,也就是睡不安、吃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