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刘备的一生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奋斗的一生,是随时在寻找机遇并且努力把握机遇的一生。刘备的起点很低,经过不断地拼搏奋斗,虽然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当上了徐州牧,拥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但他的基础并不牢靠,随即发生了内乱,地盘丢失,家眷落入他人之手。后来他投靠了曹操,知道曹操不能真正容下自己,于是想办法脱身,他抓住机会说服曹操让自己带兵重返徐州,在脱离曹操控制后毫不犹豫地同曹操决裂。后来,他又投靠了袁绍,这一年他四十岁,他同样知道袁绍也不能容纳自己,于是抓住机会说动袁绍让自己带兵到汝南郡,袁绍官渡之败后,他看到再回北方已经没有意义,于是转而到刘表处暂时栖身。

刘备在刘表这里前后呆了八年,刘表对他既想利用又很猜忌,让刘备很难有所作为。不过,刘备还是尽可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不触动刘表的前提下发展势力,收揽人心,积蓄力量,以备东山再起。在此期间,他广蓄各路英才,诸葛亮的加盟就是他最大的收获。曹操南下荆州,刘表惊虑之下得病而死,而刘备却能以弱小之势与曹操过招,最后联合孙权居然打败了曹操,看似奇迹,实际上是长期准备、始终不放弃的结果。

职场启示录:

有一个故事很有名:洪水来袭,一个神父在不停地祷告,眼看要被洪水淹死。这时,有个救生员驾着小船来到教堂,叫他上船,神父不上,说要继续守着教堂,因为上帝会来救他。洪水继续上涨,神父只好爬上祭坛避难,一个丨警丨察开着快艇过来喊他上去,神父仍然不愿意,他还要继续守着教堂,他坚信上帝一定会来救他。洪水还在上涨,神父只剩下在洪水中挣扎了,一架直升飞机过来了,飞行员丢下绳梯大叫,让他赶快逃生,神父仍然很固执,他要等上帝来救他,结果他被淹死了。

神父终于见到了上帝,他委曲地说:“我是如此虔诚地侍奉你、信任你,你为什么不肯来救我?”上帝说:“第一次我派了小船去找你,你不肯上;第二次,我派了一艘快艇去救你,你还是不肯上;最后,我派了一架直升飞机去接你,结果你还是不肯接受。是你自己没有把握住机会,怎么能怪我呢?”

生活中虽然未必有上帝,但却随处充满了机会。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从苹果落地中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受壶盖儿跳动的启示发明了蒸汽机,田忌从赛马中发现了排列顺序对成功的决定作用,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这些机会,如果又能把握住这些机会,就必须会带来成功。

最容易发现机会的人,往往是那些最需要机会、最渴望机会的人,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使人灭亡,因为忧患中的人对机遇最敏感,安逸中的人即使感觉到了机遇,也会因为贪图眼前的安逸而不肯尝试或冒险。沸水煮不死青蛙,因为青蛙被烫后会本能地跳起从而逃生,煮死青蛙只需用温水就行了,让它慢慢地失去斗志,让它不再希冀逃生的机会,从而慢慢地死去。

□连载2-7:当机遇来临时,你已万事俱备

刘备在寄寓荆州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诸葛亮,他们二人第一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二○七年,这一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刘备四十二岁。

诸葛亮十五岁前后随叔父来到荆州,两年后叔父病故,他和姐姐、弟弟一起投奔叔父的故友刘表,他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本地的名门望族,他和弟弟定居在襄阳城西的隆中,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诸葛亮不打算真的在隆中山里当一名农夫,除了他两个姐姐嫁入豪门、家境优越外,他的妻子黄氏也出身名门,在经济方面不会有任何问题。他来隆中看中的是这里的自然环境。

他平时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读书上,从他日后显露的渊博学识看,他读的书相当杂,除了传统的经学、诗文、历史书外,他还大量地涉猎了兵家、法家以及经济学、博物学、地理、天文学等方面的著作。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也很独特,史书上说他看书最大的特点是“独观其大略”,也就是抓住要点、注重读书的效率。按照当时读书人的传统,经学和儒术几乎可以涵盖学习的全部范畴,当时的太学只设经学专业,考试也只考经学,衡量学习成绩好坏主要看他能通多少门经。这样出身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但却未必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一些有远见的读书人已经自觉地将学习内容扩展到更广阔的方面,曹操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读兵家的书,他酷爱的兵书是《孙子兵法》,虽然曹操在研习《尚书》方面颇有心得,但他的兴趣显然不在四书五经。在当时一些思想敏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才俊们看来,兵家、法家这些因为与儒家思想不相融而被冷落的学问更具有新时代的内涵。

诸葛亮在隆中并非闭门自学,一方面他主动拜名师,使自己的学识快速长进,另一方面注意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交流和切磋学问。当时荆州的战乱相对较少,一些中原人士便跑到这里来避乱,其中不乏知名的学者,司马徽就是其中一位。司马徽字德操,是著名的经学大师,他在襄阳收了不少学生,著名的有尹默、向朗等,司马徽善于识人,不求闻达,被庞德公称为“水镜”。诸葛亮跑到司马徽那里求教,以聪颖、好学而深得司马徽的赏识,司马徽不仅把毕业所学传授于他,还介绍他到灵山里隐居的奇士酆玖那里学习兵法。

诸葛亮经常请教的另一个名士是庞德公,他是荆州本地名流,庞家同时也是荆州大族,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就出身于这个家族,诸葛亮很虔诚地向庞德公求教,史称他到庞德公那里“独拜床下”,庞德公对他也颇为赏识。后来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二姐,双方成为亲戚,诸葛亮与庞家的关系更近一层。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家,黄家、庞家、蒯家都是荆州的大族,当时荆州的大族还有马家、习家和蔡家,蒯家与蔡家有姻亲关系,庞家和习家也有姻亲关系,习家后来出了个名人叫习桢,跟诸葛亮关系很亲近。马家有兄弟俩很知名,一个是马良,一个是马谡,诸葛亮跟他们也很要好。

除了以上这些师长和姻亲,诸葛亮自己还有一个不太大的朋友圈,主要有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他们都不是本地人,大约是由颍川郡、汝南郡或冀州一带避难来到荆州的。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讨论天下大事,诸葛亮对他们评价都挺高,认为他们至少是州牧、太守的材料。至于自己,诸葛亮有更高的目标,他经常“自此于管仲乐毅”,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乐毅因战功成为一代名将,在诸葛亮的内心深处早就有了辅佐名主、建功立业从而青史留名的远大志向,所以当崔州平等人纷纷出来做官的时候,他一直不为所动,在耐心等待。

建安十二年刘备仍然在苦苦寻找能辅佐他成就霸业的人才,这一年诸葛亮仍以布衣之身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切都像是安排好的那样,他们相遇了,尽管对于他们如何见的第一面史书有不同的记载,但他们的相遇注定要改写历史,没有诸葛亮的刘备和遇不到刘备的诸葛亮不知道会怎样走下去,但他们的新组合确实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

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做已经做了长期的准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广泛的社会交往、适度的自我营销使诸葛亮不仅具备了真才实学,而且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不可或缺的人气,真才实学是诸葛亮立身之本,丰富的社会关系和较高的知名度是刘备能够发现诸葛亮的必要条件,二者都不可缺少。诸葛亮是一名出色的人生规划师,他最优秀的作品是隐居在隆中为自己做出的规划。

职场启示录:

我们经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经常没有如约而至,结果没有迎来成功。没有成功,我们埋怨“东风”没有来,但也有这种情况,“东风”如约而至,但仍然没有成功,仔细分析,才发现我们除了缺“东风”,也缺“万事”。

三国的江湖——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小说在线阅读_第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南门太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三国的江湖——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第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