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这时张杨手下走出来一个人,劝他不要这么做。他说曹操和袁绍不是一路人,袁绍是袁绍,曹操是曹操,据他看来曹操日后必成大事,何必要得罪他呢,不如成人之美,不仅放使者通行,而且借此上表朝廷替曹操美言一番。张杨被他说服,下令放行,并上表朝廷说了曹操不少好话。这个劝张杨的人觉得光这些还不够,他知道此时长安朝廷控制在李傕、郭汜等人手中,他们未必会对曹操有什么好感,于是以曹操的口气伪造了给李傕、郭汜等人的书信,“各随轻重致殷勤”。

这个人曹操其实并不认识,他也从来没有见过曹操,按说二人素无往来。他之所以替曹操说话,一半是替张杨着想,更多地则是看中曹操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尽管目前势力有限,但今后的发展无可限量,他想支持曹操一把,并且通过这件事结交曹操,为自己铺条路。他并不是张杨的属下,而是张杨的客人,他也是因为投奔长安半道上被张杨“留下”的。

真让他料准了,日后曹操果然成了大事,多年后他们相遇,因为当初为曹操立下的这份功劳,他立即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这个人叫董昭,汉末三国时代的一位奇才。

董昭此前在袁绍手下当过县长,后来袁绍治下的钜鹿郡将要发生叛乱,当时袁绍正忙着跟公孙赞交战,派不出人马平叛,董昭主动要求前去,并且不带一兵兵一卒,袁绍问他有什么好办法,他说“随机应变”。董昭到了郡中立即查明情况,他了解到这些参与闹事的人都是由本郡一些大姓在背后煽动的,他很快查明这些背后主使都是谁,决定以霹雳手段将其一网打尽。但是,按规定采取这样大的行动必须报袁绍批准,而那样以来最少也要十天半个月时间,而事情随时会生变。董昭果断决策,谎称已得到上级批准,并伪造了州政府颁发的檄文,下令将那些带头的人全部抓起来诛杀,郡中大震,局面很快安定下来。后来,魏郡也出了向题,袁绍又任命董昭为魏郡太守,董昭如法炮制,也迅速稳定了局面。

董昭为袁绍立下大功,但他却得不到袁绍的信任。袁绍手下有三个小圈子:一是早年即追随他的逢纪、许攸等人,二是他的汝南郡、颍川郡老乡,如郭图、辛评等人,三是冀州本土实力派,如沮授、田丰等人。董昭的老家在兖州刺史部的济阴郡,这三个小圈子他都不沾边,自己也没有什么实力,是一个“孤鸟”。更要命的是他老家一带还有不少亲戚、族人,那里如今是曹操、张邈的地盘,他的弟弟张访就在张邈手下。袁绍与张邈本来是战友,现在却产生了严重矛盾,袁绍曾密令曹操除掉张邈,虽然曹操没有执行,但二人已渐如水火。董昭因为弟弟张访的原因受到袁绍的猜忌,袁绍“受谗将致罪于昭”。董昭是个精明人,善于观察形势并提前采取措施应对是他的强项,他发觉不对,立即离开袁绍,献帝那时已经西迁长安,他想前往长安寻求发展,因而羁麋于张杨这里。

董昭后来找机会离开了张杨终于来到长安,被天子拜为议郎,类似于天子身边的秘书和高级顾问。到建安元年即一九六年天子东归洛阳时,董昭也闯过一道道生死关随同圣驾回到洛阳,当时洛阳被四股势力所控制,分别是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董昭发现他们互相之间不和,而以杨奉的实力最强却缺少“党援”,急于找人结伙。见到这种情况,董昭再次以曹操的口气伪造了给杨奉的信,信中说“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说“吾有粮,将军有兵”,相约“死生契阔,相与共之”。这些话正中杨奉下怀,杨奉以为曹操真要与他结盟,从而支持曹操前来洛阳。

曹操到了洛阳,最想见的人就是董昭了。之前他们虽然从未谋面,也不相识,但曹操已经知道了董昭为自己做的一切,虽然董昭做这些事都没有得到曹操的允许,但这些事全都让曹操十分满意。曹操对董昭很感激,也很欣赏他这个人的先见之明和处理果断,曹操“引昭共坐”,向他咨询下一步如何行动。董昭于是提出了迁都许县的建议,以摆脱杨奉等人,这项建议被曹操采纳。

在曹操整个“挟天子”计划中董昭立的功劳最多、最大,但他开始只不过是个局外人,既不是曹操的属下,也没有得到曹操的授意,他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大胆采取行动,每一步都很周密,事情后来也都向着他设计的方向发展,他简直是个料事如神的奇才。董昭还有一项拿手的本领:伪造文书和书信。在钜鹿郡时伪造过袁绍的檄文,在河内郡和洛阳伪造了曹操的多封书信,这是他的一项特殊本领。

董昭进入曹魏阵营后一直深受重用,曹操先让他担任冀州牧,打下徐州后又让他改任徐州牧,董昭多次献上奇计,又在曹操恢复五等爵位制上表现得很积极,曹操当上魏公、魏王,董昭做出的贡献最多。曹操的孙子明帝曹睿在位时董昭以司徒的身份去逝,享年八十一岁。

职场启示录:

谁是职场“牛人”?不一定是那些职位最高的人,也不一定是那些挣钱最多的人,而是那些事事都能洞若观火、走一步可以看三步的人。尤其是没有背景,没有靠山,没有上辈人打下的基础,完全靠着自己的双手打拼,而脑极其好使,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能做别人做不出的,事事都快人一步的人。

走一步能看到后三步,靠的是过人的洞察力,要了解时局,也要了解人,看出事物的发展趋势,对未来作出精准的预测。之后选准自己的目标,不要吝惜给予和付出,因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是在为自己铺路,说不定什么时候这些都能发挥大作用。

□连载2-6:机遇如阳光,无处不在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二○七年,曹操先后消灭了袁谭、袁尚等袁氏集团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郭嘉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北征乌桓,以彻底统一北方。曹操决定亲自带兵远征,这势必造成后方的空虚,对于刘表、刘焉等仅剩的割据势力来说,这也许是战胜曹操最后的机会,如果他们趁机对“曹统区”发动袭击,局面如何发展将难以预料。

对此,斗争经验一向十分丰富的刘备立即就看出来了,他此时正寄寓于刘表的新野,虽然实力不济,但之前也曾跟曹操交过几次手,并且在博望大败曹军。刘备敏感地意识到这次机会很重要,所以马上向刘表提出建议,要刘表出击曹操的后方基地许县和邺县,但刘表迟疑不决,没来采纳刘备的建议。

几个月后,曹操携柳城之战大破乌桓的余威由北方班师而还,此次军事行动曹操的收获远远超过预期,不仅打败了乌桓人,而且将自己的宿敌、乌桓人的传奇首领蹋顿斩杀,并且迫使“辽东王”公孙康杀了袁尚、袁熙兄弟,将二人的首级呈上。北征乌桓之战是曹操军事生涯中最冒险的一次,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此战之后彻底奠定了北方的势力格局,在曹操的身后再也没有任何人敢于向他发起挑战了,从而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地全力对付正面之敌。

直到这时刘表才发现自己在战略上犯了一个大错误,由于太过保守,他错失了与曹操一决高下的机会。刘表对刘备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后悔不已,久经战阵的刘备说了几句很有名的话,他说:“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刘备的意思是,现在天下动荡,每天都在打仗,机会多得是,把握住以后的机会就行了。

从中可以看出刘备不仅战略眼光高人一筹,而且心态也很成熟。他说得很有道理,对于有心人来说,机会多得是,就看你愿不愿意把握、能不能把握住。刘备一生充满坎坷,虽然他比任何人都勤奋、都有毅力,但命运总像在捉弄他似的,让他吃尽了苦头。

三国的江湖——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小说在线阅读_第1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南门太守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三国的江湖——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第1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