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转投曹操并没有引起袁绍的过多猜忌,一来袁绍认为到曹操那里也是为自己效力,二来荀彧此时还没有展露出太多的才干。这一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三十八岁,他们在东郡进行了长谈,之后曹操激动不已,他对荀彧说:“你就是我的张子良呀!”从此之后,荀彧追随曹操,真的立下了张良那样的功劳,他不仅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在关键时刻转危为安,而且利用自己在士人中的影响力,向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才。荀彧也受到曹操无比信任,曹操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儿子荀恽,除荀彧外,荀氏家族的荀攸、荀衍、荀悦、荀顗、荀闳先后在曹操身边或朝廷那里任职,曹操多次下令增封荀彧的爵位,献帝迁都许县后曹操让荀彧担任尚书令,实际上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郭嘉在荀彧的推荐下来到曹操身边后,曹操对他评价也很高,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后来也屡立奇功,成为曹操的首席谋士。
荀彧、郭嘉与郭图、辛评、审配等人相比较,一下子就能发现高低之分。那时袁绍的事业正在上升期,发展的势头很好,在整个北方也只有公孙瓒能跟他相比,曹操跟袁绍还不是一个重量级。但荀彧和郭嘉分别看到了袁绍表面繁荣背后的危机,这个危机来自于袁绍本人,由于袁绍自身的致命缺陷,决定了他难成大事,还在郭图等人忠实地追随袁绍时,荀彧和郭嘉用离开为自己新的职业生涯进行了重新规划,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明智的。
职场启示录:
跳槽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但也意味着新的机会。跳槽改变的是职业现状,比起那些连跳槽的勇气都没有的职业人来说,能够跳槽也是力量和自信的标志。如果你是这样看跳槽的,那你跳槽的目标就不能太低了,不能仅仅为了一份更多一点的收入就去跳。跳槽不能过于随意和浮躁,不合适的跳槽会让你的职业发展一败涂地。
跳槽前要做一番全面考察和衡量,工作环境、待遇、人际关系这些事固然重要,但决定是否跳槽的应该是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前景,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跳”过之后你将离那个目标更近,就不要再犹豫了。
如果你已经想清楚、看明白决定跳槽,那还是越早越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完全看清楚、不承担任何风险的事谁都会做,但大家都去做了哪还有你的机会?跳槽有时候也会跳进陷阱中,但不能因为前面可能有陷阱就畏手畏脚不敢跳。机会是有限的,也是有时间成本的,拖得越长风险越大,机会的价值也越低,很多事情最后都坏在犹犹豫豫之中,如果你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那就要勇敢地、及时地迈出自己的腿。
□连载2-4:不能击败敌人,就加入他们
《三国志》卷八中是七个人的合传,其中有四个人都姓张,分别是张杨、张燕、张绣和张鲁。《三国志》虽然把他们放在一块,但是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经历也不同,只是最后的结局有不相也有相同。
先说张杨,他是“并州军”的宿将,当年丁原拉起的这支队伍里有三员猛将,一个是吕布,一个是张辽,另一个就是张杨。董卓策反吕布杀了丁原,张辽之后便投靠了董卓,而张杨则率所部一直游移转战于太行山区和河内郡一带,中间有过与袁绍的短暂合作,也接受过董卓所授的官职,但基本上保持了独立性。王粲写的《英雄记》对张杨的评价不错,称张杨“性仁和,无威刑”,说他发现下人谋反,也不予追究,只“对之涕泣”。
张杨也很重情义,吕布被迫逃出长安后,一度无处落脚,是张杨收留了他。后来吕布在徐州被曹操击败,被困于下邳城,当时全天下没有第二人愿意来救吕布,只有张杨给予声援,张杨“出兵东市,遥为之势”,但是他手下的将领杨丑叛降曹操,杨丑杀了张杨。
如果说张杨算是“正规军”出身的话,张燕出身就形同于流寇了。在黄巾大起义中,张燕等人在太行山一带起事,当时这一带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有三十多支,大家公推张牛角为帅,张牛角死后,大家又推张燕为帅,其实张燕原来姓褚,为了纪念张牛角他改姓张。张燕“剽悍捷速过人”,军中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飞燕”。袁绍与公孙瓒相争时,张燕支持公孙瓒,结果公孙瓒被袁绍打败。不久,曹操又与袁氏父子争冀州,张燕考虑到自己既是袁绍的敌人,同时也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向曹操“遣使求佐王师”,被曹操拜为平北将军,这是一个很高的军职,体现出曹操对张燕的重视。曹操统一北方后,张燕率自己的家人及亲信到邺县居住,彻底解除曹操的疑虑,被曹操封为安国亭侯,安享富贵荣华。
张绣的情况跟他们都不一样,他是凉州军名将张济的侄子,是凉州军的第二代,董卓死后他随张济转战到弘农郡、南阳郡一带,张济战死,大家公推张绣领导这支队伍。张绣有奇才贾诩的辅佐,在淯河水畔大败曹操,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结下了血海深仇。但是,在官渡之战前夕,张绣突然出人意料地率部投降了曹操,受到了曹操的隆重欢迎。史书称“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了表示对张绣的诚意,曹操为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为妻,双方结成儿女亲家,张绣被拜为扬武将军,之后他追随曹操征战,立下战功,封侯的食邑达到二千户,史载“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才一在,诸将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四张”之中把事干得最大当数张鲁。张鲁祖孙三代在汉中一带经营,依靠“五斗米教”这个宗教组织不断发展势力,成为没被朝廷册封的“汉中王”,史称他们一家“雄据巴、汉垂三十年”,凉州名将马超走投无路时也来投靠他,是汉末割据群雄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曹操晚年曾亲自率兵攻打汉中,张鲁开始想“举汉中降”,但是他的弟弟张卫等人不肯,双方交战,曹军大胜,张鲁又想投降,但是又被手下人所劝,张鲁率众逃入巴山,临行前左右建议把仓库里不能搬走的东西都烧了,张鲁认为这些东西本来都属国家所有,不能搞破坏。他下令把仓库收拾好,贴上封条才离开。曹操看到后,对他很赞赏。后来曹操派人到巴山之中劝说张鲁出来,张鲁出来后被曹操拜为镇南将军,“待以客礼”,更封他为万户侯,他的五个儿子也都被封侯,曹操跟张鲁也结成了儿女亲家,张鲁死后他的爵位由儿子张富继承。
《三国志》把“四张”的传记放在了一起,但对他们的评价完全不同。对于张杨,《三国志》认为他跟陶谦差不多,虽然曾经据有州郡,但眼光不够远大,张杨更是被手下人砍下头颅,“曾匹夫之不若,固无可论者也”,也就是死得连平民百姓都不如,实在不值一评。而张燕、张绣、张鲁三人“舍群盗,列功臣,保宗祀,则于片为愈焉”,意思是他们放弃了强盗的行径,进入功臣的行列,避免了危险和灭亡,保全了祖宗的祭祀,比张杨那样要好得多啊。
职场启示录:
在竞争中都希望自己做强者,但竞争是无情的淘汰赛,即使是精英和人杰,也只有极少数人能站在高高的塔尖。要想在竞争中不被彻底淘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现实,仔细分析权衡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给自己以新的定位。
固执和坚持是同意词,但它们的褒贬色彩有很大不同。坚持是必要的,但要看坚持的是什么,明智的坚持是坚持,不明智坚持就成了固执。
□连载2-5:走一步,看三步
汉献帝初平三年即一九二年,在兖州刚刚站住脚的曹操在毛玠等的建议下派人出使长安,他派的使者是身边最信任的人之一王比。由兖州到长安必须路过张杨控制的河内郡,本来张杨与袁绍关系很好,而曹操是袁绍集团的人,借个道应该没问题,但此时张杨正和袁绍闹起了矛盾,张杨下令把王比一行人扣了下来,曹操的这次出使计划眼看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