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顺应潮流,就要知道潮流是什么,也就是要有大局观,有分析能力和判断力。一般来说,做到这些也并不难,难的是当你被某些东西迷惑或诱惑,从而失去理性时还能有清醒的头脑。一旦与潮流和总体发展趋势相悖,个人的能力再强,付出的努力再多,也都无济于事。在大是大非、大事大理的问题上,我们始终要做一个智者,千万不要做一个愚者。
□连载1-8:可以立大志,不可存野心
袁绍一生多次觊觎皇位,但他还算识趣,最终也没有坐上皇帝的宝座。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则不同,不仅想干而且真干,于建安二年即公元一九七年春天在寿春称帝,成为当时震动天下的一件大事,袁术因此被看作是野心家的代表。
袁术这个人自视很高,但才干实在一般,但是他的命好,生在“四世三公”的袁家,跟袁绍一样有祖上留下来的丰厚的政治遗产,刚起兵的时候又有猛将孙坚慕名来投,袁术的事业还算顺利,孙坚死后他到扬州一带发展,最辉煌的时候手下有孙策、郭贡、张勋、桥蕤等部,地盘扩充到周边的豫州、徐州一带。
通常野心家都比较迷信,袁术也是如此。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许多神秘预言,其中有一句叫“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很费解,多少高人都不能参透它是什么意思,但袁术认为自己明白,而且这句话与他有关。根据袁术的解释,这个“涂”与“途”相通,“途”又与“路”的意思有点关联,而袁术字公路。袁术认为,这句神秘预言是说,取代汉朝的就是他袁公路。这个解释牵强附会到极点,但袁术本人深信不疑。袁术还根据五行学说推断出他将要取代汉朝天子,理由是汉朝属于火德,取代汉朝的应该是土德,袁姓就属于土德。
就在这时,河内郡有个叫张炯的献了上一个符命,兆应袁术有天子之气。史书对这件事多有提及,但对于到底是什么样的符命都没有说,其实这类事没有什么意义,据史书记载,刘备称帝前收到的各种“祥瑞”、“符命”多达九百多件,比如什么地方挖出来一块石头,写着什么预言,或者在哪条河里看到了“黄龙”,或者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玉玺”等等,这些基本上都不靠谱,它们的制造者有的是想博得领导的欢心,有的是想讨些封赏。张炯的符命估计跟这些差不多,但袁术如获至宝,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正式宣布“登基”。
袁绍比照西汉的京兆尹和东汉的河南尹,下令改九江郡太守为淮南尹,把寿春作为“都城”,任命了公卿百官,修建了“皇宫”,设置了祠庙、明堂。
但是,除了袁术以及他身边少数心腹外,大家对这个“新王朝”的前途都不看好,袁术想找几个名士担任“三公”、“九卿”,一连找了几个都不给面子,被他拟任为“三公”的名士陈珪还写信把他大骂一通,另一个拟任“三公”的金尚一听说要他当袁术的官就逃跑。袁术当时有两个主要盟友,一个是已在江东渐成气候的孙策,一个是在他的配合下夺取了徐州的吕布,袁术希望他们能“拥戴”自己,但孙策很快也写来了一封信,历数他的九大罪状,宣布与他绝交,并且立即站在朝廷的一边,转过身来打他;吕布开始拿不定主意该不该支持袁术,袁术派人请婚,想跟吕布结成儿女亲家,聘吕布的女儿为“太子妃”,但在陈登的劝说下吕布改变了主意,杀了袁术派来的使者,也站在了朝廷的一边。
袁术这才发现,他已经迅速陷入到内外交困的窘境。这种局面是曹操最愿意看到的,不用曹操亲自动手,袁术因为自己的战略错误已经使刚有起色的形势迅速发生逆转,曹操很乐意孙策和吕布态度的转变,马上强化了跟他们的关系,以朝廷的名义重新任命了孙策和吕布的职务,之后曹操亲自率兵来讨伐袁术。袁术四面楚歌,很快败亡,最后困死于江亭。
袁术死得很惨,史书上说他死前坐在一张席子上,“叹息良久”,大叫:“袁术何至此乎!”之后“顿伏床下,呕血斗余而死”。
职场启示录:
“大志”与“野心”的区别不在于大还是小,而在于是否切实可行,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所谓野心,就是由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所组成的无法实现的目标,适当的“野心”有时候是需要的,比如“不想当士兵的将军不是好士兵”,但沉浸在野心里无法自拔就成了致使的缺陷,想当将军固然不错,值得鼓励,但前提是在现实阶段当好士兵,不想当士兵只想当将军的士兵一样不是好士兵。
每个人恐怕都有点小“野心”,但是做一个“野心家”却不可取,所谓野心家,就是满脑子都是野心的人,这种人为了自己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会不顾一切,既损害别人的利益,又葬送了自己。
□连载1-9:做金子,不做沙子
袁术称帝也不是没有一个人来捧场,有两位仁兄主动大老远地跑来效力,他们一个名叫韩暹,一个叫杨奉。现在说起来他们的名气并不大,但要说起他们曾经的辉煌却十分了得,尤其是他们过去拥有的名头更是大得吓死人,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车骑将军。东汉的大将军不是谁都能叫的,这个职务是最高的军职,通常只有外戚才能担任,地位比三公还高,可以理解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车骑将军是仅次大将军的军职,可以理解为“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不要以为他们的这两个职务是自己封的,这是货真价实的,有朝廷颁发的任命诏书。
杨奉出身于凉州军阀,是董卓手下大将李傕的部下,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杨奉在投身李傕之前曾经是“白波帅”,白波军类似于黄巾军,主要活动在并州即今天的山西一带,杨奉所部战斗力很强,因为他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徐晃。天子由长安东归的时候受到李傕、郭汜等人的阻挠,杨奉与董承等人站在天子一边,一路上保护天子,到河东郡时又召来昔日的战友、白波军首领李乐、韩暹、胡才等人来救驾。因为有功,杨奉被任命为车骑将军,韩暹后来功劳更大,被正式任命为大将军。
天子到了洛阳后即被率部专程赶来迎驾的曹操所控制,曹操是正儿八经的太学生,智商明显高出自学成才的韩暹、杨奉等人,他很快设计把天子转移到了许县,韩暹、杨奉发现上当来战曹操,被曹操打败,曹操顺便把徐晃也招降了。天子迁都许县后,任命袁绍为大将军,曹操以司空的身份“行车骑将军”,也就是代理车骑将军,等于撤销了对韩暹、杨奉的任命。
这两位仁兄辉煌一时,但现如今只认实力不认资历,他们到处都不好混,听说袁术在寿春称帝,于是跑来表示效忠,袁术挺高兴,收容了他们,至于给的是什么官职却没有记载下来,袁术正因为吕布不跟他和亲、杀了他的使者而恼怒,就让韩暹、杨奉协助自己手下大将张勋、桥蕤攻吕布,吕布用陈珪之计,派陈登对韩暹、杨奉进行策反,这不会太困难,韩暹、杨奉本来就是袁术的“雇佣兵”,只要给的价码更高就行,结果韩暹、杨奉反过身来打袁术,袁术大败。
接下来的情况有点匪夷所思,韩暹、杨奉紧跟着跑到刘备那里去抢地盘,刚刚失去徐州的刘备名义上是吕布的部下,韩暹、杨奉现在也属吕布阵营,而刘备从来没有跟韩暹、杨奉发生过冲突,这一仗打得有点糊涂。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吕布为了策反韩暹和杨奉一定许下不少愿,但事后并不想兑现,韩暹、杨奉发现自己原来被耍了,于是很生气,加上他们没有自己的地盘,吃饭都成问题,这时正好麦子成熟,于是到处乱抢,问题是他们抢到了刘备的头上,刘备现在打不过吕布,但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人,收拾几个流寇还绰绰有余,刘备不客气,上去一顿狠招呼,结果这二位被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