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每一个成就霸业的群雄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核心团队”,曹操的“核心团队”里主要是曹氏、夏侯氏兄弟和子侄,袁绍的“核心团队”除了几个儿子以外,还有“奔走之友”和袁氏“门氏故吏”,“奔走之友”是袁绍年轻时结交的,“门生故吏”是祖辈留下的政治遗产。孙权也一样,孙坚父子打江山靠的是程普、黄盖、韩当等早年即追随孙家的一批将领,孙权说过一段很在哲理的话,记录在《江表传》中,大意是:世上虽然没有纯白色的狐狸,却有用纯白色狐狸皮做成的大衣,那是用许多块纯白色狐狸皮缝制出来的,“故能用众力,岀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如果说曹操靠亲戚,刘备靠的就是兄弟。刘备出身于草根阶层,根据记载他似乎没有同胞兄弟,也没有祖上留下的“门生故吏”,开始他靠的是卢植那样的老师和公孙瓒那样的同学,后来主要就靠关羽、张飞这帮兄弟了,在刘备眼里,张飞犯下的任何错误都大不过兄弟情,没有这几个兄弟,刘备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
职场启示录:
在植物中最高大奇伟的当数红杉,有些品种的红杉能长到二三十层楼高,通常树长到这么高一定有发达的根系,但科学家发现红杉的根并不深,它们在较浅的泥土里也能长成参天大树。根系不发达的红杉如何避免不被狂风吹倒呢?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长得高大的红杉必然是连片生长,大家肩靠着肩,手挽着手,根虽不深却紧密相连,结成了地上地下的一大片,除非把它们连根带树一块卷起,否则就撼动不了它们。
再厉害的人只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做成事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这个道理。干一件普通的事尚且需要“三个帮”,干大事就更离不开团结协作。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不会单打独斗,而是特别注重团队的力量。
与人合作不是自己吃亏、把便宜留给别人,与人合作是为了“双赢”和“多赢”,在帮助他人获得他们需要东西的过程中,你也因此得到想要的东西,通常你帮助的人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连载1-7: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袁绍出道比曹操还要早,他大约出生于公元一四五年左右,比曹操大十岁,袁家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年轻时袁绍尽管职务不高,但周围团结了一批人,主要成员有张邈、许攸、何颙等,他们虽然是文士出身却都有侠士的气慨,王粲在《汉末英雄记》里把他们称为“奔走之友”。这帮人个个是精英,但他们行事隐秘,做事低调,经常神出鬼没。大约是汉灵帝中平五年即一八八年的某一天,“奔走之友”骨干分子许攸突然出现在冀州刺史王芬的府中。
在汉末群雄中王芬不是一个显眼的角色,关于他的出身和背景也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担任过冀州刺史,这个职务原来只负责本辖区内地方干部的考核和纪律,不涉及具体行政职权和兵权,但黄巾起义后刺史逐渐有了实权,有的还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兵马,这个王芬大概手里也积攒了不少实力,正因为此,身边立即召来一些形迹可疑的人,其中有已故太尉陈蕃之子陈逸,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术士襄楷,还一个叫周旌的沛国人,这帮人比“奔走之友”还神秘,因为他们都梦想着改朝换代。
许攸此次冀州之行是否出于袁绍的派遣不得而知,但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纵观袁绍的一生,他家虽然世代承受国恩,但却从来没有把皇帝当回事。许攸见到了王芬,也见到了陈逸、襄楷等人,双方展开了密谋,许攸告诉大家一个绝密消息,当今天子灵帝刘宏最近打算回河间国老家看看,从洛阳到河间国一定要路过冀州刺史部的辖区。这样的绝密情报普通人无法得知,但袁绍的生父袁逢、叔父袁隗一个是朝廷的三公,一个是九卿,他们有机会得到这个消息,也许袁绍无意识中从他们那里听到了这件事,于是打起了主意,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进一步证明了许攸此行与袁绍有关。
他们的计划是,在灵帝回老家的路上突然发动政变,废掉灵帝,另立刘氏宗亲为帝,他们甚至有了目标人选,那就是合肥侯,合肥侯的名字不详,只知道他是灵帝的亲弟弟。襄楷是天下知名的占卜大师,大家让他占一下吉凶,襄楷的特长是看天象,他看完之后告诉大家,从天象上看最近天下将有变异,预示着宦官和小人将要灭亡。听到这个结果,大家更是激动不已。他们开始行动,由王芬出面以黄巾余部闹事为由向朝廷上书要求扩充军队,同时由许攸、襄楷等人四处活动,拉拢更多的人参加。
谋反和政变这种事必须在极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但这伙人把声势造得挺大,根据《三国志》等书的记载,至少有三个人接到过他们的邀请,一个是曹操,此时担任朝廷的骑都尉,另外两个是华歆和陶丘弘,他们都是布衣百姓。这是有记载的,那些没有记载下来的想必更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那一定要出事。果然,真的出事了。
据史书记载,灵帝刘宏手下也有不亚于襄楷的星象学家,这年夏天的一个夜里,一道赤气从东到西贯穿天际,负责观察星象的官员立即上书灵帝,说北方一带隐藏阴谋,千万不能前往。灵帝于是取消了回老家看看的打算。灵帝同时下令,让王芬解散新召募的军队,召王芬来洛阳述职。灵帝是否已经掌握王芬等人的政变计划不得而知,但王芬认为那有这么赶巧的事,这说明事情已经败露,于是弃官而逃,最后居然在平原国境内自杀了。
此事随着王芬的自杀而暂时了结,但却留下了一些谜团:这件事有没有背后主持?这个背后主持是谁?灵帝是如何准确判断出王芬阴谋的?王芬是自杀还是被人灭口?这些问题虽然永远没有答案了,但仔细分析起来还能看出端霓,有一个人的嫌疑最大,那就是袁绍,王芬的死极有可能与他有关。灵帝取消河间之行计划的灵感或许来自于星象,但命令王芬遣散人马并且到洛阳来,指向性就特别明显了。如果袁绍是整个事件的背后主谋,为了自保他必须找人把所有的事都扛起来,王芬就必须得死,王芬一死大家也就安全了。
另外,有人推测这件事里有告密者,这个告密者不是别人,正是被邀请入伙的曹操。曹操在接到许攸密信后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完整地收录在王沈所著《魏书》里,曹操不同意采取这样的行动,他举了霍光和伊尹的例子,说明废旧立新是天下最不吉祥的事,劝他们不要蛮干。但是有人认为,曹操已经悄悄地向朝廷告了秘,导致王芬等人的计划彻底失败。这种说法可能性极低,先不说以曹操的品德和政治倾向会不会干这种事,如果他真是告密者,以后迟早会有一些信息透露出来,他今后再与袁绍、许攸、张邈等人做朋友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曹操不会告密,但他反对这么做。曹操之所以认为废立是不吉祥的事,是因为他看到天下主要的问题不是换皇帝,而是诛杀宦官、革新朝政,对于一般百姓而言,天子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坏不在天子,而在天子身边那些奸佞之人。曹操同时也很清楚,仅靠王芬、许攸等人的实力很难完成这么大的事,即使把灵帝挟持起来另立新君,其结果也必然是天下分裂,政局动荡。
曹操一生中对废立这样的大事一直很谨慎,反观袁绍却十分积极踊跃。以后袁绍到了冀州,又想起废立的事来,他联合时任冀州牧的韩馥想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因遭到刘虞的断然拒绝而作罢。袁绍后来甚至想自己称帝,他指使心腹耿苞出面试探大家的反应,他本以为手下众人会同声拥戴自己,没想到耿苞遭到了大家一致声讨,大家认为耿苞妖言惑众、混淆视听,应当杀头,袁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只得忍痛把耿苞杀了。
职场启示录: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两句话出自《庄子》,意思是能顺应时代潮流做事的是智慧的人,与时代潮流逆行的是愚蠢的人。智慧与愚蠢的评判标准不是智商,而是眼光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