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虽然都是技术工种。但是,隔行如隔山,除非你很有手工商业天赋。不然,再就业困难者往往会成为流民。当他们生存都成为问题,国家会动乱的阴霾就会浮现。

同时,在前工业时代,农业是直接创造财富的最主要的部门。农业人员的大量流失,对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农业财富的流失,往往是国家政治根基动荡的开始。

所以,赋税的问题,关乎民众的生活保障和民生福利,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否则,一张一弛之间,盈失钜万。

李悝在这里运用了数字的度的说服力,对魏文侯阐述了农户积极性对农业生产增长的巨大的经济效用。(ⅴ)话音五:魏文侯在连连称赞中问道:“那你说该怎么办呢?”

话外音:明显,魏文侯前面的铺垫就是为了套出李悝的治国秘方。

=======待续======

★★★★★★ ======我是正文======= ★★★★★★

●穿越到魏国——别不把积极性当回事儿(2) 

(Ⅵ)话音六:相国李悝:“要使土地多产粮食,使国家富裕,办法就是尽地力之教。”

话外音: 尽地力之教的目的,用透彻的话来讲,就是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一切土地资源,进行农事生产。

话音落下,估计魏文侯被李悝前头安格粗略的数据估算给唬住了。随后,他坚决果断的决定让国相李悝全权负责魏国国内的农业经济整改运动。

李悝欣然受命而去。他立即颁布文告,在全国全面实行农业改革方案,落实了自己提出的“尽地力之教”的农业政策。

一是,李悝下令铲除井田的埂界,开发水利,并适当减轻徭役和赋税,劝勉农民勤劳耕作,大力指导他们在原有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鼓励他们开荒拓田,将田头道边空余的土地也充分的利用起来,扩大可利用的耕地资源,以提高粮食总产量。

二是,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多元化差异化经营。鉴于魏国国内粮食比较单一弄不好还歉收,面对这种情况,李悝就根据地势和土壤的不同因地制宜,来选植不同的作物,发展多元化农业经营。

李悝大力倡导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经济作物。《通典•食货二•水利田》载,“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就是说,同时播种程(小米)、黍(黍子)、麦、寂(大豆)、麻(麻所结的实),以防某种作物发生灾害,做到地尽其力。

李悝还强烈要求 “还(环)庐树桑,莱茹有畦,瓜领果(果树的果实)荫(瓜类植物的果实),殖于疆场”,就是农民要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能种菜的种菜,种瓜的种瓜的,充分利用一切空闲的土地资源扩大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李悝围绕"尽地力之教”而展开的一系列农业整改政策的重头,一开始就是在摧毁井田制。后人追忆至此,常赞赏李悝:"井田废,沟浍湮,水利所以作也,本起于魏李悝。"

“尽地力之教”方案的核心,初衷本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起自耕农的积极性,把自耕农自觉的引导到国家的农业大生产建设中,以迅速发展魏国国力。

当年三晋分家时,赵、韩、魏三国都是天下强国,而魏国受晋之遗泽最厚。晋的人口稠密、经济富庶地区都在魏国。魏国地处原晋国的中部和西南部平原地区,那块原是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三晋中最富裕的一国。

通过“尽地力”,在科学管理和技术指导下,李悝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了具有优越自然禀赋的魏国的土地资源,提高了魏国的土地使用效率,提高了魏国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的产量。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在魏国的实施过程中,最后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上也这样写道:“魏用李克(李悝),尽地力,为强君。”

=======待续======

★★★★★★ ======我是正文======= ★★★★★★

●穿越到魏国——别不把积极性当回事儿(3)

同时,为了引导小农经济的循环有序的发展,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李悝认为:"籴甚贵则伤民,甚贱则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

仅仅减免农民的赋税负担,是不够的,还得在收割后,切实捍卫他们的生产成果不被商品经济侵蚀剥夺,防止谷贱伤民的现象,以避免造成叶圣陶先生所愤慨的“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剧发生。

李悝已意识到,要在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上保障农民的权益。所谓,“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李悝的具体做法是:规定每亩的标准产量为一石五斗(一石约合今三十公斤),年成好的时候,农民交纳什一之税。留下自用的粮食外,其余粮食由国家按定价收购,待到荒年饥馑时,又由国家平价卖出,保证粮价不至暴涨,防止"饥馑水旱"和商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

“平籴法"的推出是魏国广大农民的福音,对魏国也是个大大的福音。

《汉书食货志》对此批到:“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平籴法"和"尽地力"互为补充,稳定和有效繁荣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极大提升了魏的经济力量和国家实力,魏国百姓也因此安居乐业。战国初魏国能尽显霸主气质无疑得益于此。

魏国在国力日益强盛后,在战国最强将军吴起的带领下,于公元前408年大挫秦国,并吞秦河西地区。

公元前406年,北越赵地,进攻中山国,一度将中山国灭掉.

公元前405年,联合韩、赵两国,领三晋之师大败强齐,"得军三千,得尸三万"。

自此,魏国声势大震,造成独霸中原之势.

千万别不把农民的积极性当回事儿。穿越到魏国,要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明天就在乎“(农民)治田勤谨则晦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之间。

最后要插上一句,李悝"尽地力之教”的农业整改思想的最初灵感要追溯到二百年前的那位老前辈管仲身上。

穿越结束,回到管仲的齐国时代。

=======待续======

★★★★★★ ======我是正文======= ★★★★★★

●摆在齐国面前的抉择——向前还是倒退?

危机关头之际,需要决定国家往后怎么走的问题。历史用事实摆出了人们会选择的三条路。

一.固步自封。无视血淋淋的事实存在和现实的改变,坚持不变应万变铁训,信奉祖宗之法不可变。事物发展在这类型人眼里看来,静止就是美的,他们不大懂得变通,脑子常常是一根筋。

二.开倒班车。至于倒班车只是个方向性的比喻,告诉你的方向不是个前进的趋势,也不是原地踏步,它是往后靠的。至于后到什么程度,只有更后,没有最后。

一些社会动乱没法解决,比如连绵的战争,孔子主张回到西周,无为的老子提点我们回到原始社会。而另外的诸子中的几位甚至有提出回到大禹时代的,更骇人的是神农氏时期的。说白了,就是野人时期,大家伙儿都茹毛饮血的。

三.顺应局势,法古不如革新。王安石在北宋推行变法时,曾留下一句千古名言:“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管仲没有王类似愤青的话传于世 ,但他确是属于第三类人,在井田制日暮西山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面临庶民的劳动积极性日益下降和齐国财政的窘迫现状,为了改善农业经济日益萧条的问题,管仲祭出了自己的药方。

=======待续======

★★★★★★ ======我是正文======= ★★★★★★

●均地分力——2600年前的包产到户责任制

被“算计”了中国的那些个王朝——国运沉浮之经济视野考》小说在线阅读_第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minesolskjaer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被“算计”了中国的那些个王朝——国运沉浮之经济视野考第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