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然而,王侁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宋军有几万军队,堂堂正正前往寰州接应就行了。杨继业力陈已见,说明与契丹交战,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况且敌强我弱,勉强作战必然失败。王侁却讽刺威胁杨继业,说他“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逗是曲行避敌的意思,挠是顾望不前的意思,逗挠不战是打仗时的重罪;得非有他志乎,是难道想叛变投敌吗的意思。此时身为主帅的潘美,竟然一言不发,他显然是默许王侁的行为。

杨继业被逼,万般无奈,只得抱着必死之心,踏上征途。临行前,他为部下泣求潘美,在陈家谷口部署兵马:“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说完,杨继业便率领部下走向战场,随行的还有他的儿子杨延玉、部将贺怀浦和七十三岁的老将王贵。

此后,正如杨继业所料,宋军果然中了辽军的埋伏。杨继业率领士兵力战突围,从中午直至傍晚,才杀出一条血路,来到了预先定好的接应地点——陈家谷口。

这时,杨继业及所率部队已经人困马乏,契丹大军一直在后面紧紧追赶,陈家谷口的接应宋军,就成了他们生存的唯一希望。

然而,令他们万分失望的是,陈家谷口竟然没有一兵一卒接应!

见此场景,杨继业“拊膺大恸”,他不是因为怕死才哭,因为他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出战的,他是恨那些奸臣,拿将士的生命当儿戏,白白地断送了自己手下将士的性命。他对剩下的将士说:你们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没有益处,还是各自逃跑吧。所有的人都十分感动,不肯离去,愿意与杨继业同生共死。淄州刺史、七十三岁的老将军王贵,用弓箭射死了几十个敌人,箭射光了,仍打死了几个敌人,才壮烈牺牲,而士兵也几乎无一生还,杨延玉战死沙场。杨继业虽然英勇无敌,但也被辽军重重包围。

那么,潘美、王侁等人又到哪里去了呢?

史书记载,潘美、王侁虽一度曾陈兵陈家谷口准备接应,但不久便领兵撤走。据《宋史》记载:“(王侁)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也就是说,作为总指挥的潘美,听杨继业之败而不救,竟然临阵逃脱了。

杨继业并非碰死李陵碑

在评书中,杨继业是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碰死在李陵碑前的,这显然和史实不符。

李陵是西汉大将,名将李广之孙。善射骑,礼贤下士,深得士卒之心。武帝以为其有祖父遗风,拜为骑督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部卒五千出居边塞(在今内蒙额济纳旗)以北千余里,行军三十日到达浚稽山南的龙勒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单于三万人遭遇,连战十余日,杀敌甚多。匈奴单于惊恐万状,准备溃逃。李陵也因孤军深入,给养发生很大困难。这时,他部下军侯叫管敢的,被校尉所辱,一怒投奔匈奴,把汉军后勤困难的情况告诉了单于,怂恿他们再战必胜。单于抽调了全部人马,增兵至八万人,围困李陵于山谷中。李陵领壮士十余人突围,被匈奴察觉,率数千骑尾追不舍。李陵矢尽援绝,仰天长叹,终于降了单于。

李陵降后,被单于封为右校王(或右贤王),负责管辖匈奴右翼的坚昆直至阿勒泰等地区。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李陵显然不可能亡于山西,所以杨继业不可能碰死在李陵碑。事实上,他后来被契丹人俘虏了。

杨继业被擒的经过《辽史》中记载得比较详细。大致经过是:杨继业从狼牙村突围后,辽军紧追不放,杨继业虽然杀伤许多敌军,但也身受数十处创伤,战马也因为负伤不能行走,只好藏匿在一片树林中休息。

辽军见杨继业被围,很想把他活捉然后劝降,于是下达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不许向杨继业放冷箭,一定要活擒他。这不禁使人想起了长板坡里曹操的那句名言:“我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历史上曹操未必真的说过这句话,而这次辽军可是真的下了这样的死命令。

虽然已经将杨继业团团围困,可是辽军面对身体多处负伤的杨继业时,竟然没有人敢进到树林中去。由此也可以看出,杨继业无敌的威名,丝毫不亚于三国时候的赵云。

辽国有一员猛将,名叫耶律希达,《辽史》中称他为“勇于攻战”,可是他也畏缩不敢向前,无奈之下,只好违背军令施放冷箭,望见袍影,射出一箭,杨继业堕马被擒。

杨继业被擒后,契丹举国欢腾。杨继业死后,他们不但将杨继业的首级送到幽州,展览示众,而且还在祭祀时,向祖先通告这件事。对于有功之臣,契丹也大加封赏,辽史记录如下:

色珍(耶律斜轸)归阙以功加守太保。

耶律善补败宋杨继业,加开府仪同三司政事门下平章事。

耶律托色,四年宋将杨继业陷山西城邑……色珍擒继业于朔州,托色功居多……授西南面招讨都监。

耶律辖哩,统和五年,宋将杨继业来攻山西,辖哩居先锋侦候有功。

统和四年,宋杨继业来侵,诺衮为黄皮室糺都监,击败之尽复所陷城邑,军还加诸卫小将军,及伐宋有功迁黄皮室。

很有意思的是,亲手擒获杨继业的耶律希达,本应该居功至伟,但却因为违抗军令,施放冷箭,功过相抵,未能得到任何封赏。《辽史》记载:

先是军令须生擒继业,希达以故不能为功。

杨继业被俘后的表现如何呢?

《辽史》中的《耶律斜轸传》记载:“色珍(即斜轸)责曰:‘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继业但称死罪而已。初继业在宋以骁勇闻人,号杨无敌,首建梗边之策。……既擒三日死。”

此外,《辽史》中的《圣宗本纪》还记载:“宋将杨继业……被擒疮发不食三日死。遂函其首以献……传其首裕悦休格(即耶律休哥,裕悦是他的官职),以示诸军。”

可见,辽军付出很大的代价,活擒了杨继业,但杨继业始终不为所动,绝食而亡,不愧中华民族英雄的称号。如果他想投降的话,辽国一定会对他进行全力救治,不会让他“疮发不食三日死”。而且,即使不治身亡,也会对他进行厚葬,而不会“以首示诸军”。

曾有人以《耶律斜轸传》中“继业但称死罪”而认为杨继业曾经投降过契丹,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辽史》记载:“《耶律色珍传》:杨继业被擒,太息,死罪而已。按《契丹国志》称,继业被擒,太息曰‘主上遇我厚,何面目求活?’于此不食三日死。麾下百余人,皆感泣不肯去,遂俱死无生还者。圣宗纪所载略同,则此传但称‘死罪之语’似未足信”。这和《宋史•杨业传》中“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的记载相符。《宋史》中记载此事时说:“(辽史)与宋史本传相异,盖曲笔也。”

所以,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杨继业被俘后,契丹一方虽然多次劝降,但杨继业不为所动,开始绝食,因为他本来就身受重伤,加上绝食,使得伤情恶化导致死亡。

《杨家将》中,杨继业的情况和李陵非常相似,但是杨继业被俘后却拒不投降,而是选择以身殉国。人们不愿心目中的英雄被敌人俘虏,所以演义作者安排了杨继业碰死李陵碑的结局,其本意估计是为表现杨继业与李陵相反的忠贞和爱国情操。

王侁与刘文裕

在评书中,杨继业是被潘仁美陷害的。在《宋史》中,杨继业临死前曾说他是“为奸臣所迫”。但明朝人柯镇琪却认为,杨继业虽然是被王侁所激,但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说:

荀林父不能遏先糓之违命故楚,得败之于泌。《春秋》蔽罪林父,以专制之柄在焉。王侁刚愎,颇类先糓。杨业既知不可与契丹十万众争锋,乃为所激,覆军殒躯,谁之咎耶?

那么,杨继业之死真是“为奸臣所迫”吗?

想说明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一下王侁、刘文裕这两个人。

杨家将真相揭秘》小说在线阅读_第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高山水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杨家将真相揭秘第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