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人的行为都是趋利的吗----探索新概念:感受性利益
说明:
本来这篇文章不是这个标题想说的,但是写着写着,自己钻进了某一条没想进去的胡同,出不来了,只好认命,临时投降。
本来我写的题目是“关于利益主导行为说法的补充”,意思想说,阻碍力大的时候,人趋利的概率就会下降。但是,按另一种解释来说,就是在阻碍力面前选择放弃,也是一种趋利选择,并且人在有自主意识的情况下,始终是趋利的。照这种观点,我觉得我无法驳倒自己,我的左手打倒了右手,只好放弃原来的道,走到另一条道上去了,并为之制造了一个新名词:感受性利益。
原文:
关于利益主导行为,请大家看清楚,我说的是主导---主要受利益駆导。但是,有人会说,人的行为都是受利益駆导的,不仅仅限于主要,即使用极端的例子来说,受气而杀人是不对的,但还是要去做,是为了某时某种精神上的“利”;某些人,明知道应该努力上进改善生活,但是,由于自控力的关系,总是做不到,宁愿打打麻将过日子,有人会说,此时打麻将对他来说更有“利”。
总而言之,他的意思是要说明,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受利益主导的。
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哦,我好像找不到反驳的话。
但是,还有一些事情怎么解释呢?比如说,有些事很想去做,因为信心不足的关系,他一直在矛盾交织中犹豫,这个过程当中,他并没有感觉到利,更多的是痛苦,结果错过了机会,更加痛苦。难道他的行为,也是趋利的体现吗?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呢?
其实也是有解释的,那就是他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趋利”行为。
人真的每时每刻都是利益驱动的?
那还有一种情况怎么解释呢?比如,舍己为人(包括自己人,他人),那也是趋利吗?似乎这种情况也是有解释,那就是他选择了心目中的更有“利”。
那么,又如何来解释下面情况呢?同样的受气,有人选择了忍耐,有人选择了杀人,那么,前者是趋利的话,后者是什么呢?看来,唉,这种情况还是有解释的,那就是两人心中的“利”的标准有出入。
照这么说,似乎只有一种情况不是趋利的了,那就是在自主意识丧失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那么,人的自主行为都是自身的趋利行为的吗?即使那种看起来并没有利的选择,在选择者的感受中却是为了某一种利。
我想,这种利,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了:感受性利益。由自己的感受来衡量的利。
前面,也有一个网友说过,赵襄子让位的行为,也是一种“趋利”,或许是某种心理的利。我写赵襄子让位的时候也想过这个,但这涉及到“利”的定义问题。那么,“感受性利益”是不是一个好的解释呢?
我都快被自己搞得脑子浆糊了,今天的文章,就当是临时性想法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158.会做事不如会做人----周亚夫之死
原文译:
(平乱时)太尉周亚夫领兵向东北到达昌邑。吴军猛烈进攻梁国,梁王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答应。梁王又派使臣向景帝告状,说周亚夫不肯救援。景帝派使臣命令周亚夫援救梁国,周亚夫不执行皇帝诏令,仍坚守营垒,不派军队出战;但他却命令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兵,奔袭淮泗口,断绝吴、楚军队的后路,堵塞吴、楚的粮道。梁国派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张羽作战勇猛,韩安国指挥持重,才得以挫败吴军。吴军想向西进兵,但因梁军据城死守,便不敢越过梁向西进兵;因此,吴军就前来进攻条侯周亚夫的军队,两军在下邑相遇,吴军急于求战。条侯坚守壁垒不肯交战;吴军粮道断绝,士卒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应战。周亚夫的军营中,夜间突然惊乱,内部互相攻击,甚至闹到了周亚夫的大帐附近,周亚夫坚持睡着不起,过了一会儿,就恢复平静了。吴军向汉军营垒的东南角调集军队,周亚夫却命令营中加强对西北方向的防御,不久,吴、楚的精兵果然突袭汉营西北,因汉军早有防备,不能攻入。吴、楚军队中,有许多士卒饿死或者背叛离散,吴王就领兵撤退了。二月,周亚夫派出精锐军队追击,大败吴、楚军队。吴王刘濞丢下他的军队,与几千名精壮士兵连夜逃跑;楚王刘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