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我觉得一个领导者的成功,首先源于他的态度和胸襟。很多正确的做法并不是很难的事情,比如:用人唯贤,按劳分配,公平执法,安抚百姓......,难的是领导者缺乏一个好的态度胸襟,来允许这些正确的措施的存在。态度其实比能力更重要,因为这世上真正的难事只是极少数,只要有好的态度,人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成功。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做不到呢?往往是因为惰性好恶,喜欢放纵而难以自控。燕国的复兴可以说是从燕昭王的态度开始的。

有了好的态度,其次就是要讲方法,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懂得利用自己的资源:每个人不可能面面俱长,自己没有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要紧,但你要能利用好你的资源去换取那些东西,包括引进人才;每个地盘也不是什么都有,这就需要你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去获取。

●●70.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权力越大的地方,越要小心用人,因为权力有放大效应----燕昭王父子的差距

乐毅指挥以燕为主的多国部队攻破齐国,为燕国报了齐国的破国之仇,除了还有两座小城攻了三年都没有解决,功勋之高,无与伦比。有人向燕昭王说:“七十多座城池一下都攻下来了,怎么两座残城总拿不下来,这乐毅有野心,在收买齐人之心,想要做齐王,大王你要想办法收拾他。”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奇怪,哪怕你贡献再大,人品再好,照样有人要搞掉你。燕昭王听后,办了个大酒会,把进言的人叫来,训斥道:“当年燕国国破家亡,我痛彻心肺,招募贤才,想能成此大功者,当和他共享王位。今天乐毅帮我达成这个愿望,就算他当齐王,也是应该的。。。”说完,当场把进谗者处死,并以王家规格大奖大尊乐毅家族,封乐毅为齐王。乐毅坚辞不受,感激涕零,愿以死报。燕昭王的举动,让天下君民都感到敬畏,没人敢打燕国的主意。后来,燕昭王去世,儿子惠王即位,这惠王早先就不喜欢乐毅,齐人趁机散布谣言,说乐毅有野心,要做齐王。燕惠王就派骑劫接替乐毅,乐毅害怕被杀,就逃往赵国去了。结果在骑劫带领下,燕兵惨败,被赶出齐国,惠王后悔不已。

燕惠王一个心胸狭窄的决定,导致损失惨重,反观燕昭王英明的处理方式,其心胸气度令人敬佩不已。

有时候觉得人类真是奇怪的动物,从外表上看,长相差得并不多,而内心上,其实差距也是微小的,但就是这么一点微小的差别,却可以产生失之千里的结局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权力具有放大效应。如果不同的想法发生在大多数常人身上,结果也是大同小异,但是,发生在掌握绝大权力的人身上,那差别就大了,因为当权力越大,可以动用社会的资源越多,对社会的影响面和程度就越大,一旦决策失误,后果波及面会很严重,最明显的例子就体现在战场上,统帅个人一个念头的错误,或者一个性格上的缺陷,足以让数万人白白送命。

可见,不管是政府还是公司,在有重要权力的岗位上,一定要选好人,用对人,并严厉监督奖惩好他们,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虽说像燕惠王子承父业的处境下,用人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但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道理。

●●71.利益决定人际之:人情必然浇薄的理由---田单和齐襄王

齐国被燕国攻破后,齐王出逃,不久被人杀死,儿子法章逃到别人家里,做起了佣人,后被齐国旧臣找出来,继承王位作为齐国未亡的象征,这就是齐襄王。当时的齐国,七十多个城池已经落入燕军手里,只剩下两座残城,国家几乎已经沦亡。率领齐人抵抗燕军的领袖叫做田单,这个人足智多谋,威望卓著,在他的领导下,与燕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来趁燕昭王去世,燕国内部出现矛盾分化、乐毅出走之际,将燕军击溃,收复了齐国,把襄王迎入临淄。

田单对于齐国,可谓有再造之功,功高盖齐。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并任以相位。但是,慢慢地矛盾就来了。

田单有一次看见一个老头过了河,冻得走不动了,就解下自己的裘皮大衣给他穿,齐襄王知道了,怀疑田单在收买人心,想要图谋自己的江山,非常厌恶。可见,在利益形成威胁时,即使是大恩人,也会被敌视。幸好,这个矛盾通过别人的建议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齐襄王对田单厌恶,自然会有小人跳出来捞好处,所谓见风使舵也,这样的人哪里都会有,齐王身边更不用说了,跳出来九个。他们设计让齐王派人去楚国,这个人选叫貂勃,是安平君推荐上来的人。貂勃到了楚国,楚王非常高兴,热情挽留,这一呆就是几个月,其中不排除是阴谋。九个奸臣对齐王说:貂勃只是个普通官员,怎么可以呆那么久,不会和田单拉拢楚国在搞什么阴谋吧。齐王心里早就有病,听了这话自然很不开心。有一天,齐王心里不爽,对侍卫说:“去,把田单叫来。”田单为了表明心迹,脱去帽子、赤脚、光背而入,退而请死罪。过了五天,齐王对田单说:“你没罪,没有必要那样的。”一个不似道歉的安慰。

貂勃从楚国回来,齐王为他接风,兴至酒酣时,吩咐旁边的人道:“去,把田单叫来!”这时,貂勃听了急忙离席,稽首道:“大王自问比得上周文王吗?”齐王道:“没法比!”貂勃道:“齐桓公呢?”齐王道:“也没法比!”貂勃道:“是啊。臣也知道不能比。但是,周文王尊他的宰相姜子牙为‘太公’,齐桓公叫管仲称‘仲父’,而大王你居然直呼丞相‘单’,怎么会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自古以来,谁有宰相这样的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匡扶之功呢?当年燕国入侵,大王不能守住社稷,逃到城阳山中躲起来。宰相凭即墨三里之地,区区七千人马,大败燕军,复我齐国千里疆土。当时,如果他要自立为王,谁会反对。而偏偏要把大王与娘娘从山中接出来,扶上宝座。今天你一切都到手了就开始说‘去,把田单叫来’,婴儿也不会这样没良心啊。您如果不杀掉这九个小人,等着亡国吧。” 齐襄王这时忽然明白了,于是杀了那几个奸臣,流放了他们的家人。

虽然说齐襄王后来做了正确的事情,但是要是没有貂勃的忠言,结果未必。总之,在利益竞争面前,人情之浇薄可见一斑,哪怕面对的是恩人。

几乎每个正常人是带着两样东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欲望和实现欲望的能力。如果老天赐给了人欲望,却没有赐予他实现欲望的能力,他必将怀着痛苦而死。

如果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助他实现欲望,那么这种力量对他来说就是“利”,使他满足快乐,使他乐于接受靠近;如果某种力量阻碍他实现欲望甚至相反,那么,这种力量就是威胁,就是“害”,他就会担忧害怕,甚至去摧毁这种力量,所谓趋利避害是也。

所以,如果有人来和他竞争“利”,这个人就会成为他相应程度上的敌人,发展到极端的程度就是选择毁灭对手生命;如果这个对手,另一方面,又是他的支持者,那么大多数人在理性权衡得失的同时,还要伴随非理性的情绪冲动,得失程度和冲动程度决定彼此关系,但冲动主要还是由利益得失带来,常处于附属地位。

分析利益得失的制造者,大概有陌生人、朋友、亲人等,在利益得失的压力面前,他们都在天平的那头,什么感情恩情最后绝大多数都要服从利益得失,哪怕是至亲,在利益得失的天平下,关系照样会跟着利益变化,不过是时间问题,在极端情况下,表现最为突出,如赵武灵王之死中的骨肉相残。

其实,感情只是一根绳子:和陌生人的感情大多脆如丝;和朋友的感情大多是草绳;和亲人的感情大多如钢索......大意如此,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毕竟人的想法大同之外还有小异。但是,不管是什么绳子,在不同大小损害利益的石头,在不同时长的打压下,都会发生相应断裂性趋势;相反,利益获得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人生读一通鉴足矣--资治通鉴,解开人类规律的核武器》小说在线阅读_第2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萧度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人生读一通鉴足矣--资治通鉴,解开人类规律的核武器第2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