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但是在那个生存环境险恶的时代,秦楚两国要想永远和平相处的确很不现实。终于,这种和平被发生在公元前258年的那次决定七国格局命运的大战打破了。楚考烈王六年,公元前258年,由于秦国大军围攻邯郸,楚国不得不半推半就地加入了对秦国的战争。当时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赵国,赵国派出了平原君赵胜率领的求援使团来到楚国请求楚考烈王派兵援助。后来平原君门下最不被看好的食客毛遂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典型的纵横家式的语言深刻地刺激了楚考烈王,最终促成了楚考烈王下决心派兵救赵(见第二章翩翩浊世佳公子:平原君—你在哪个皮囊中?)。这次率领楚国军团救援邯郸的将军就是春申君黄歇,后来春申君领导的楚国大军与另一路信陵君领导的魏国援军一起,从邯郸的东西两个方向冲击了王龁领导的围城部队。王龁溃不成军,大败而逃,另一位秦军将军郑安平被包围后率领两万秦军将士投降。从春申君率领楚国援军成功救赵的事件来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首先是春申君虽然靠着文采和辩才走上仕途并且崭露头角,但是黄歇不仅仅是一个纵横家。尽管王龁大军已经是强弩之末,然而春申君能领导大军跨国远征至少说明他具备了基本的带兵打仗的素质。其次是楚考烈王对春申君的倚重和信任是其他楚国大臣无法替代的,虽然春申君可以干一行爱一行,不过他毕竟不是专业军事人才出身。与白起、王龁、廉颇、晋鄙这些人相比,春申君缺乏过硬的军事背景,因此并不是最合适的主帅人选。楚考烈王把春申君放到这个位置上,最关键的理由就是信任,兵权只有交给最信任的人才放心。

交作业。下面这段楚国灭鲁国的故事在《史记》中就是自相矛盾,不过这并不妨碍司马迁的贡献,看主流吧。

事实上,春申君在楚国担任相国的二十多年里,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军事方面,具体地说就是春申君主持了对鲁国的战争,并且最终灭掉了鲁国,为楚国扩张了大片领土。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春申君率领楚国大军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大败鲁军并占领了鲁国。在楚国对鲁国发动侵略战争的事件记载上,《史记》存在一些令人疑惑的自相矛盾,在这里有必要探讨一下。《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也就是说在这一年春申君领导楚军向北方进攻鲁国,并且灭亡了鲁国。但是在《史记。六国年表》里却分明记载了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取鲁,鲁君封于莒”,直到楚考烈王十四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年),“楚灭鲁,顷公迁卞,为家人,绝祀。”根据《史记。六国年表》的记载,楚考烈王八年,即春申君当上楚相的第八年,春申君领导的楚军只是占领了鲁国,但是并没有彻底灭亡鲁国,而是把鲁国国君封到了莒,但是鲁国的国号还在。直到六年后的楚考烈王十四年,楚国才彻底灭亡了鲁国,鲁顷公被迁移到了卞,鲁国的国君、国号和宗庙才彻底消失。《史记。鲁周公本纪》中的相关记载也与《史记。六国年表》保持了一致,“(鲁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顷公亡,迁于下邑,为家人,鲁绝祀。)”因此在楚考烈王八年的那次由春申君领导的对楚战争中,楚国虽然占领了鲁国,但是并没有在形式上彻底灭亡鲁国,至少保留了鲁国的国君、国号和宗庙。楚国之所以这样做,大概是考虑到了彻底灭亡鲁国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鲁国原来统治地区的安定。毕竟在战国时期即便灭掉一个小国也并不是小事,对于其他国家的诸侯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称霸信号。比如当年齐湣王就是在灭掉了宋国以后达到了霸主事业的高峰,不过也正是从齐湣王灭掉宋国开始,齐国的张扬和霸道逐渐引起了各国的不安和仇恨,最终燕国在乐毅的领导下抓住机会,联合各国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不仅占领了齐国的大部分领土,而且差一点就灭掉了那个称霸东方的昔日大国(参见《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之乐毅篇、田单篇)。大概是楚考烈王和春申君吸取了齐湣王当年的教训而不愿意过早地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威胁,总之楚考烈王八年的那次伐鲁战争胜利后楚国仍然在形式上保留了鲁国,因此《史记。春申君列传》上“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的记载是不准确的。楚考烈王十四年,鲁顷公二十四年,楚国彻底灭亡了鲁国,这个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开创的古国,这个以曲阜为中心的文化强国,在孕育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之后仍然摆脱不了历史的宿命,在传承了三十四代以后终于走向了灭亡。

春申君灭掉鲁国以后,委任荀况为原来鲁国地区的兰陵令,荀况就是中国儒家历史上有名的荀子,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荀子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师。任命这样一个儒学大师担任昔日的鲁国地区行政首长,无疑能够达到收拾人心,维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目的。荀子在兰陵令的岗位上究竟做出了哪些贡献在《史记》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由于荀子在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春申君的这次任命也为自己挣足了面子,因此被记入了《史记。春申君列传》。一个是威震诸侯的权相,一个是彪炳史册的儒学大师,春申君和荀况这对职场组合看起来近乎完美,但是这对完美组合最终并没有善始善终。在《战国策。楚册四》当中有一个《客说春申君》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春申君在用人方面缺少主见的缺陷被暴露得淋漓尽致。荀况本来并不是春申君的嫡系,由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显赫声望被委以重任,他的这次看似空降般的提拔当然引起了某些人的嫉妒。于是春申君门下的某食客就开始向春申君打小报告了,不过荀况这个人既然是儒学大师自然品行端正,打小报告的人一时也找不到荀况贪污腐化的证据,因此干脆指心见性,直接散布荀子威胁论,揭露荀况对春申君构成的政治威胁。小报告食客对春申君说:“汤以亳,武王以镐,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荀子,天下贤人也,君籍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何如?(商汤当年凭借着亳的地盘,周武王依靠着镐的领地,都不过百里的土地最后得到了天下。现在的荀子是天下闻名的贤人,您资助他百里土地,我认为这对您不利,该如何是好呢?)”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分封大诸侯,大诸侯下面再分封小诸侯,政治秩序依靠不同层次之间的诸侯从上到下的控制来维持,不过有时候小诸侯由于能力出众,往往会出现挑战大诸侯权威,甚至取而代之的现象,例如当年的晋国分裂成赵、韩、魏三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春申君本来并不是楚国的王族,因为对楚考烈王登上王位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得到了楚国的相位和淮北十二县的封地,成为了楚考烈王手下的小诸侯。随着春申君在楚国的地位逐渐巩固和在政坛的多年经营,后来的春申君虽无楚王之名,却已经有了楚王之实,楚国的军政大权都被春申君牢牢掌握。因此这位小报告食客的挑拨立刻拨动了春申君心里敏感的政治神经,既然自己可以分享楚考烈王的权力,为什么荀子就不能呢?荀子的声望和能力当时用众望所归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从理论上讲,黄歇能完成的事业荀子也能完成。于是春申君恐慌了,他很快派人向荀况传达了免去了荀况兰陵令职务的决定,直接解雇了荀况。

众望所归的人才当然不会失业,荀子很快被赵国聘为上卿,这个职务廉颇、蔺相如和赵奢也担任过,属于赵国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遭到春申君解雇的荀子职业生涯不仅没有走下坡路,反而又上一层楼,官越做越大了。荀子的职场发展动态很快就被消息灵通的春申君门下食客打听到了,于是有人开始反思春申君辞退荀子的决定,并且向春申君提出了质疑:“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今荀子,天下贤人也,君何辞之?(当年伊尹离开夏进入殷,殷就称王而夏就灭亡了。管仲离开鲁国来到齐国,鲁国就变得衰落而齐国强盛起来。所以贤人在哪里,哪里的国君就能得到尊重,哪里的国家就能兴旺。现在的荀子是天下闻名的贤人,您为什么要辞退他呢?)”

两位食客虽然观点截然相反,但是都异口同声地强调了“今荀子,天下贤人也”,相同的事实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解释,可见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心态是多么的重要。难得的是春申君对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都是从善如流,第二位食客分析的后果非常严重,万一今后楚国真的走向衰落甚至灭亡,春申君岂不是历史的罪人?春申君犯错误快,改正错误也很快,他立刻派人前往赵国请荀子回来。

不过荀子是儒家大师不是身份证,丢了以后可以补办,春申君改正错误的行动不仅没有迎来贤人归来,反而自取其辱。荀子谢绝了春申君的邀请,写了一封很哲学也很文学的回信,让春申君的使者带了回去刺激春申君。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扶栏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第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