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侯范雎不得不承认,黄歇的分析非常有道理,于是他把黄歇讲的道理转告给了秦昭王。秦昭王挑不出黄歇的逻辑问题,但是他就是有点不放心,于是他命令让楚太子熊完的老师先回到楚国探视楚顷襄王的病情,回来汇报以后再做决定。秦昭王的担心非常合理,如果楚顷襄王真的死了,熊完作为人质的价值将彻底消失。因为在帝王之家,通常只有老爸与儿子之间才存在真正的骨肉亲情,兄弟之间更多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如果楚顷襄王死后太子熊完不在身边,那么很可能导致其他王子当上国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新任楚王很可能根本不在乎自己兄弟的死活,甚至更希望他早点从地球上消失。一个没人在乎死活的人质就像一瓶过期的罐头一样,扔掉了可惜,吃下去搞不好要拉肚子。为了保证秦国的利益,秦昭王必须在楚顷襄王死后争取让熊完当上国王。但是如果楚顷襄王没有死,也就是说熊完暂时还当不上国王,那么他作为人质的价值就仍然可以延续,只要关心太子死活的老国王还在位,这个人质就可以牵制楚国。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秦国放太子熊完回去就是一笔亏本的买卖,所以在做出是否放太子熊完回去的决定之前,必须证实楚顷襄王是否真的病入膏肓,是否真的即将从王位上消失而转入宗庙接受供奉。问题是当时不论是秦昭王还是范雎,对楚顷襄王的病情了解都来自黄歇的描述,然而不幸的是在战国时期纵横家就像金融危机后的金融家一样,让人难以信任。因此秦昭王不得不对楚顷襄王是否真的即将病死产生了怀疑,为了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决策失误,秦昭王决定让太子熊完的老师回到楚国探视病情。太子老师代替太子回去探病,于情于理都说的过去,更重要的是秦昭王一定会安插自己的亲信随同太子老师一起去楚国。等到太子的老师从楚国探病回来,掌握了准确情报的秦昭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黄歇不能再等了。
那年头没有飞机和高铁,从咸阳到郢都往返怎么都要一个月时间,万一楚顷襄王活不过这一个月而让其他王子捷足先登,或者万一多疑的秦昭王又有了新的想法,那么不仅太子熊完完了,黄歇也只能跟着熊完一起完了。黄歇知道自己必须替太子下决心,于是黄歇向太子熊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秦国留下太子,就是想利用太子谋利。现在太子的势力不能为秦国带来好处,我非常忧虑。况且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国内,如果大王去世了,太子不在身边,阳文君的儿子必然会被拥立称王,这样您就无法奉祀宗庙了。太子不如从秦国逃走,和使者一起回国;我留在这里,大不了一死承担此事)。
黄歇的这个建议不仅非常大胆而且抓住了问题的重点,在新老国王权力交替的关键时刻,时间就是一切,为了赢得时间必须冒险。听到黄歇提出的这个豁出去自己成全太子
的建议,太子熊完非常感动,正是这一刻的感动成全了春申君一生的富贵。
于是太子熊完换上了车夫的衣服,装扮成使团的车夫,亲自驾车离开了秦国。我们知道秦昭王一定会在使团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因此太子熊完能够成功逃脱并不简单,不过因为有纵横家黄歇的参与,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黄歇非常清楚自己的这个建议意味着什么,万一秦昭王情绪失控,自己马上就要人头落地。不过如果秦昭王情绪不失控,那么黄歇就可能通过熊横登上王位而赢得自己成功而辉煌的人生。这就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豪赌,黄歇别无选择,只有默默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的到来。
自从太子熊完离开咸阳,黄歇就对外宣称太子生病了,闭门谢客。由于辅佐楚太子的黄歇仍然保持着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秦国君臣并没有看出破绽,或者也许有人(比如范雎)看出了破绽,但是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说破。直到黄歇估算着太子熊完已经进入楚国国境,秦国不可能追到太子了,黄歇才走出了太子熊完在咸阳的故居,面见秦昭王谢罪。
黄歇说:“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楚太子已经回国了,已经离开很远了。我的罪过该死,愿意接受赐死)。”黄歇对秦昭王说这番话的时候大义凛然、不卑不亢,颇有蔺相如偷运和氏璧归国后在大殿上对峙秦昭王的风采。对于生逢乱世的历史人物而言,富贵是不是真的如浮云因人而异,但是生死有时候的确就是一念之差。老大情绪失控了,然后又及时恢复了理智,这一天过去了;老大情绪失控了,但是没有及时恢复理智,这一辈子就过去了。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当时的秦昭王果然非常激动,要不是应侯范雎拦着,差一点就情绪失控了。激动的秦昭王本来非常乐意接受黄歇的建议,亲眼欣赏黄歇在自己面前自尽。有时候像国王这样高端的社会精英在遭到欺骗以后的审美情趣也与市井草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亲眼见证骗子不得好死是全人类遭到欺骗以后的本能反应。不过应侯范雎的一番话让秦昭王的情绪回到了理智的轨道上,范雎说:“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黄歇身为人臣,挺身而出牺牲自己成全自己的君主,如果太子即位当了楚王,必然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赦免他的罪过,让他回国,以建立与楚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应侯范雎在为黄歇求情,不过他说的却是不容质疑的事实。此时的楚太子熊完不仅已经回国了,而且如果不出现意外,也就是说如果其他王子没有足够的实力和魄力加塞插队,熊完很有可能就是新一任的楚王。黄歇为了成全太子不仅忘我工作而且勇于奉献,熊完一旦当上了楚王,一定会重用这位大智大勇、大忠大义的黄歇。根据在中国普遍适用的人情规律,熊完当上了楚王,黄歇应该就是楚国的第一重臣,新任楚相的位置几乎已经没有悬念。如果仅仅因为无法控制受骗后的愤怒情绪就眼睁睁地看着黄歇在秦昭王和范雎面前自杀,新楚王一定会怨恨秦昭王和范雎,新楚王在咸阳期间与范雎结下的深厚革命友谊也必然会化为乌有;如果控制好被欺骗后的愤怒情绪,放黄歇回国效力,黄歇和新楚王都会欠下秦昭王和范雎一个大人情,秦王和秦相送给未来楚王和未来楚相的这个人情很可能会促进秦国和楚国的关系翻开新的一页。
何去何从,不言自明。
事实摆在眼前,秦昭王只好放黄歇回国,黄歇赌赢了。
事实证明黄歇当初当机立断让太子熊完偷渡回国非常英明,因为直到黄歇虎口脱险回到楚国以后三个月,楚顷襄王才灯枯油尽、驾鹤西去。如果太子熊完留在秦国等待秦昭王做出判断,那么很可能将失去接班即位的先机,让阳文君的儿子有了加塞插队的机会。由于黄歇拼上性命为熊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当楚顷襄王走到了权力人生的尽头的时候,熊完作为法定接班人早已做好了接过楚王权力的准备。太子熊完顺利即位,他就是楚考烈王,就这样太子熊完完成了从人质太子到新一代楚王的华丽转身。回顾熊横登上楚王王位的全过程,黄歇堪称楚考烈王的第一功臣。后来黄歇的命运与应侯范雎的预测完全吻合,就在楚考烈王元年,黄歇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并且被封为春申君,得到了淮北地区的十二个县城作为封地。这是一次非常慷慨的封赏,当然楚考烈王的慷慨离不开黄歇在关键时刻的忘我表现。说通俗一点,黄歇的富贵是拿命换回来的,当然从古至今都不乏忘我表现或者拼命表现的人,但是像黄歇这样得到如此丰厚回报的人非常罕见。春申君黄歇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一定要能豁出去,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勤恳恳固然可贵,但是有一个普遍规律不容忽视,关键时刻的忘我和拼命才能使原本平庸的命运发生根本的改变。从零到一到二一定需要勤勤恳恳的积累,从十到百到万就需要关键时刻的忘我和拼命了。
可能是因为欠了秦昭王和秦相范雎的人情,也可能是当时的楚国的确失去了争霸的实力,楚考烈王即位以来楚国基本维持了和平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在对秦的关系上尤其小心翼翼。在楚考烈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62年,楚国甚至主动向秦国割让了一个州的领土,以换取两国的和平共处。当然,这种慷慨的领土赠与行为也可以理解成是楚国对于当初秦昭王和范雎成全太子熊横及黄歇君臣的一种知恩必报的答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