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安陵是魏国的一个小附属国,当时安陵的诸侯被称为安陵君。信陵君派人向安陵君带去了口信:“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五大夫,使为持节尉。(请您送缩高过来,我将任命他为五大夫,让他担任持节军尉。)”安陵君当然知道信陵君的真实意图,利用老子来劝降儿子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但是这样做对缩高来说却是非常为难的。安陵君觉得这样做很不厚道,于是他想尽量两边都不得罪,安陵君这样回复了信陵君:“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请往之。(安陵是个小国,不能强迫百姓听命。请信陵君的使者自己去请他吧。)”然后安陵君派人带路,带着信陵君的使者来到了缩高家,向缩高宣布了信陵君的任命。缩高听到信陵君使者宣布的任命,非常苦恼,缩高是个有原则的人,他不认为自己有义务劝降儿子背叛秦国。于是缩高这样答复信陵君的使者:“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背主也。父教子背,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信陵君对缩高太好了,让缩高攻打管城。父亲攻城儿子防守,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儿子见到父亲攻城而放弃守城,这是背叛主上的行为。父亲教儿子背叛,也不是信陵君愿意看到的事。所以缩高只好大胆辞谢信陵君的好意了。)”

使者只是奉命来请缩高去当官,既然人家不愿意当官,使者也不好强求,只好据实回报信陵君。信陵君非常愤怒,他再次派出使者找到安陵君,对安陵君说:“安陵之地,亦犹魏也。今吾攻管不下,则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愿君生束缩高而致之!若君弗致,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下(安陵这个地方,也就是魏国的领土。现在我攻打管城却无法攻下,那么秦兵攻我,国家社稷就危险了。希望您能活捉缩高把他送来,如果您不把他送来,我将发十万大军来到安陵城下)。”信陵君失去了耐心,决定把管城守的老爸抢过来,他认为安陵君有义务帮助自己完成这次为了国家利益的绑架。没想到安陵君不仅没有就范,反而拿出了魏国的宪章跟信陵君据理力争,安陵君说:“吾先君成侯受诏襄王以守此城也,手授太府之宪。宪之上篇曰:‘臣弑君,子弑父,有常不赦。国虽大赦,降城之子不得与焉。’今缩高辞大位以全父子之义,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负襄王之诏而废太府之宪也,虽死,终不敢行!(我的先祖成侯受襄王的诏命镇守安陵,当时襄王亲手把魏国的宪章授给成侯。宪章的上篇说:‘臣子杀死君王,儿子杀死父亲,常法不得赦免。即使国家大赦,那些举城投降和逃亡的人不包括在内。’现在缩高辞掉高官之位,以保全父子之义。您反而说‘一定要活捉他送来’,这是让我背弃襄王的诏命,违背魏国的宪章,即使我死,也不敢这样做!)”从安陵君义正辞严的拒绝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两千多年前的魏国已经有了宪法精神,魏国的宪法维护的是国家的根本价值观和社会的基本秩序。这种价值观和秩序用孔子的话概括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无论是君王还是臣子,无论是父亲还是儿子,都要遵守自己的本份,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魏国的宪法不仅严厉地规定了臣子杀死君王、儿子杀死父亲是无法赦免的重罪,而且也规定了没有尽到守城责任的人无法得到赦免。按照魏国的宪章,缩高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如果他接受信陵君的任命,就必然要陷入“子弑父,有常不赦”或者“国虽大赦,降城之子不得与焉”的两难境地。也就是说信陵君的任命就是要让缩高违反魏国的宪章,因此缩高拒绝信陵君的高官厚禄是有法律依据的,是完全符合魏国宪章规定的。虽然当时的信陵君位高权重,在魏国仅次于魏安厘王,不过本着宪法高于一切权力的精神,安陵君坚信信陵君没有权力强迫缩高违法宪法。为了维护魏国宪章的尊严和神圣,安陵君甚至坚决地表态“虽死,终不敢行!”

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迷雾,我们看到安陵君手握宪章、不畏强bao,谁说中国没有法制传统,只不过两千多年的世俗生存淘汰,安陵君这样的汉子越来越少而已!

不过当缩高听说了安陵君的答复以后,却为安陵君担心了,他说:“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必反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信陵君为人强悍勇猛而刚愎自用,安陵君这样答复信陵君必然招来祸患。我已经保全了自己,不违背作为人臣的道义了,怎么能够使得我的君主遭受魏国的兵祸呢?)”

缩高来到了信陵君使者的住处,当着使者的面拔刀自刎了。

这件事搞得信陵君很被动,信陵君的动机本来是爱国的,可是他没想到有时候爱国也会违反宪法。安陵君的话和缩高的死给信陵君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信陵君非常惭愧,他亲自穿上孝服悼念缩高,然后住在侧房里反省思过。信陵君还派出使者向安陵君赔礼道歉,使者带去了信陵君的检讨:“无忌,小人也。困于思虑,失言于君,请再拜辞罪!(无忌是个小人,考虑不够周全,对您说了不该说的话,请接受我再拜谢罪!)”

分析缩高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法制进步依赖于三个条件。首先,整个社会必须建立起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于主流社会来说应该是一种信仰,不可妥协,而法律必须维护这种全民接受的价值观;第二,包括政府和社会精英在内的全体公民必须具有高度的法制意识,而不被强权所左右,有时候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第三,拥有立法权和执法权的国家体制必须具有反省精神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信陵君谢幕了,下回书我们开讲春申君。

缩高死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魏国的法制进步了,因为最终决定这个国家命运的人仍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国王。

虽然信陵君没能占领管城,但是信陵君领导的五国联军毕竟杀得秦国名将蒙骜领导的秦军大败而逃。自从信陵君窃符救赵,在邯郸城外打跑了王龁率领的秦军以后的整整十年里,各国诸侯再也没有取得对秦战争的胜利。相隔十年,五国联军在信陵君的领导下再次尝到了战胜秦国的滋味,而十年间两次战胜秦国的辉煌胜利都是在信陵君的积极参与和领导下实现的。凭着不容置疑的实力和业绩,信陵君成为了各国诸侯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秦国克星”。各国诸侯的人才纷纷投奔信陵君,向信陵君进献兵法著作,信陵君组织人编写了各国进献的兵法,后世将这部兵法称为《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的威望迅速飙升,让秦庄襄王看到了机会,这个机会存在于魏安厘王的内心世界。秦庄襄王派出了间谍,携带着万斤的黄金来到了魏国,他们找到了当初被朱亥杀死的晋鄙的门下食客。提出了替主人报仇同时兼顾发财的建议,秦庄襄王的建议和堆积如山的黄金让晋鄙的食客们再次燃起了对信陵君的仇恨。随着时间的推移,仇恨也许会慢慢淡忘,但是在黄金的激励下原本无冤无仇都可以你死我活,何况是真的有仇呢?于是很快魏王就听到了这样故事:“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信陵君流亡在外已经十年了,现在成为了上将军,各国诸侯都接受他的统帅,各国诸侯只知道信陵君,而不知道魏王。信陵君也想趁机称王,各国诸侯都畏惧信陵君的威望,都想共同拥戴他称王。)”世上的人都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当初魏安厘王就对信陵君非常不放心,所以十年前信陵君在魏国有名无权,长期得不到重用。后来信陵君居然盗取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诏命,成功地杀死晋鄙夺取兵权。虽然邯郸之围解除以后,信陵君主动归还了兵权,但是信陵君的胆大心细和创造奇迹的能力仍然让魏安厘王不寒而栗。十年过去了,形势发生了改变,魏国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抵御秦国的入侵,继续生存下去。因此魏安厘王暂时抛开了对信陵君的猜忌,邀请信陵君回国效力,现在信陵君把蒙骜杀得大败而逃,魏国的生存危机暂时解除了,因此魏国的主要矛盾又再次回到了无能的哥哥国王和超强的弟弟信陵君之间的关系上。

晋鄙的食客散布的是货真价实的谣言,但是信陵君称王的实力也是货真价实的事实,至于他内心是否有这个念头则无法证明。政治强人只能相信实力,不能相信良心。于是魏安厘王开始对信陵君怀疑了,或者,更准确地说随着蒙骜大败而逃,魏安厘王恢复了对信陵君的怀疑。

后来,秦庄襄王继续派出间谍跑到信陵君那里祝贺信陵君,追问他是否已经登上了魏国的王位,仿佛全世界人民都热切地盼望着弟弟代替哥哥当国王。

同时,有关信陵君谋反称王的各种版本消息如同疑似猪流感病例一样不断地出现在大梁的每个角落。此时的魏安厘王不仅是怀疑了,简直就是恐慌了,他下令免去了信陵君上将军职务,让其他亲信接管了兵权。

交出兵权的信陵君知道自己在魏国的政治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向哥哥请了病假,干脆连上朝都不去了。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7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扶栏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第7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