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也更新!
平原君摘掉了代表相国身份的帽子,亲自跑到了信陵君的府上低头认错,诚恳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恳请信陵君看在赵国百姓和自己姐姐的面子上一定要原谅自己,一定要留下来陪自己度过每个春夏秋冬。
信陵君早就猜到了平原君会这样做。两年前信陵君接到了姐夫的那封来信,为了促使自己出力救赵姐夫居然语无伦次、非常煽情地猛拍自己的马屁,从那时起信陵君逐渐看透了自己的这位姐夫。后来赵孝成王自编自导了“封五城”,姐夫平原君竟然也帮着赵孝成王一起忽悠自己,信陵君终于想通了:平原君只是自己的姐夫,而不是自己的老大。
现在姐夫向小舅子低头认错了,看着自己的姐夫、赵国的现任相国面红耳赤、可怜巴巴地向自己进行深刻的检讨,信陵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当小舅子当到了这个份上,夫复何求?
信陵君不能和姐夫决裂,他只需要姐夫低头,于是信陵君半推半就答应了姐夫的请求,继续留在邯郸发展自己的事业。江湖地位这玩意立竿见影、见血封喉,就在平原君向小舅子认错的同时,他的江湖地位值仿佛电子游戏里遭到必杀技重创的生命值,又如金融危机来临时的股票价格,还如女明星卸妆后的姿色,——瞬间跌去了大半。就在平原君登门认错以后不久,平原君门下的一半食客居然都离开了平原君,去投奔这位让姐夫低头的新锐老大信陵君。就这样,信陵君再次创造了奇迹,在异国他乡,他招揽的食客规模居然和姐夫平原君不相上下。“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从姐夫平原君和小舅子信陵君的这次争锋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做人和面子对于中国人如此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说,做人和面子就是在社会上的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对于老大们来说,做人和面子就是GDP和Leadership。
就这样信陵君在邯郸继续着他的职业老大生涯,一住就是十年。
信陵君在赵国生活的十年间发生了很多大事。公元前251年,那位霸道的征服型领袖秦昭王去世了,在他在位的五十五年里秦国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军事基础。同年,赵国起用老将廉颇粉碎了燕国相国栗腹策划的趁火打劫,也是在这一年信陵君的姐夫平原君赵胜也死去了。秦昭王死后秦国进入了秦庄襄王的时代,吕不韦任秦国相国,他率领秦军灭掉了东周,周朝彻底灭亡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二年,秦国名将蒙骜率秦军进攻赵国,占领了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座城邑。第二年,公元前247年,王龁率领秦军进攻上党诸城,将上党地区全部占领,在这里设置了太原郡。同年,蒙骜率领秦军发动了对魏国的侵略,占领了高都和汲,魏国军队屡战屡败。
魏国的危机让魏安厘王想起了那位让他既恨又爱的弟弟魏无忌,由于国家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危机,魏安厘王决定与弟弟捐弃前嫌。虽然魏安厘王对信陵君怀着复杂的感情,但是信陵君毕竟是当时战国江湖上的一面旗帜,只要他能代表魏国站出来,就有可能稳定人心、争取主动,最后扭转魏国被灭亡的命运。为了魏国也为了自己,魏安厘王派出了使者前往赵国真诚邀请信陵君回去报效祖国。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信陵君越发体会到自己当年窃符救赵的举动对哥哥魏安厘王的伤害,他实在无法相信魏安厘王真的能原谅自己当年冒犯国王权威的过错。魏安厘王的使者看到直接劝说信陵君很难生效,就想办法发动信陵君门下的食客去说服信陵君回国。承受了巨大压力的信陵君最后对自己的手下放出了狠话:““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此时在信陵君手下受到重用的食客大多也是跟随信陵君背叛魏国来到赵国的那批人,他们对魏安厘王能否真的原谅信陵君也是心存疑虑。“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如果信陵君回到魏国不受重用,甚至遭遇不测,那么追随信陵君多年的这批食客也将面临凶险难测的命运,所以当信陵君放出狠话以后大家真的都闭嘴了。
在信陵君留赵的十年里,秦国先通过蚕食三晋之国(赵、魏、韩),然后逐渐统一天下的形势越来越明显。客观地说,依靠信陵君一个人的影响和力量无法阻挡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不同的是如果信陵君坐视秦国侵略魏国不顾,信陵君很可能将在有生之年眼睁睁地看着魏国灭亡;而信陵君如果回到魏国并且得到重用将很有可能减缓魏国灭亡的速度,——至少在魏无忌活在世上的岁月里,他还是一个有祖国的人。由于内心的恐惧,信陵君和那些从魏国追随他来到邯郸的食客们忽略了这种不同,不过一直保持独立人格的处士毛公和薛公却看到了这种不同,他们向信陵君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公子之所以得到赵国的重视、名闻诸侯,都是因为魏国的缘故。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危急,公子却坐视不救,如果秦国占领了大梁,毁掉了先王的宗庙,那么公子有何面目立于天下呢?)”
毛公和薛公的话深深地触动了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大梁,魏王王宫。
魏安厘王和信陵君,这对分别十年的王室兄弟终于见面了,十年之前他们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十年之后历经沧桑的他们见面之后感慨万千。两人相拥而泣,场面非常感人。擦干眼泪的魏安厘王越看自己的这位弟弟越可爱,当即任命信陵君位上将军,从此信陵君正式成为了魏国的三军总司令,掌握了魏国的兵权(《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信陵君当上了魏国的上将军就是秦庄襄王和蒙骜噩梦的开始,此前顺风顺水的征魏战争就像上坡时突然熄火而又手刹失灵的超载卡车一样,在重力的影响下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滑了下去。公元前247年,魏安厘王三十三年,信陵君派人向各国诸侯发出了信陵君担任魏国上将军的消息,本来面临破产清算的魏国因为注入了核心资产信陵君而投资价值爆增,各国诸侯不愿意错失这个投资机会,纷纷派兵赶到魏国援助魏国。
除了因为远离秦国而不愿意卷入战争的齐国和燕国继续置身事外,赵、韩、楚、卫都派出了军队,四国援军与魏国军队一起组成了五国联军。在信陵君的统一指挥下,五国联军迅速在黄河以东地区集结部署,与蒙骜率领的秦军展开了决战。虽然当时秦国是第一军事强国,秦国打击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胜多败少,但是这次战争再次证明了“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道理。蒙骜军团寡不敌众,被五国联军杀得大败而逃。
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继续趁胜追击,一直追到了秦国边境的函谷关,秦军坚守不出、避其锋芒。信陵君在取得了完胜以后收兵回国。
打败了蒙骜,五国联军在庆祝胜利后正式解散,其他四国援军陆续回到了各自的国家。信陵君送走了前来助阵的帮手们,决定继续扩大战果,他对管城发动了进攻。管城位于今天的郑州,当时是秦国的领土。信陵君率领的魏国部队在管城遭遇了顽强的抵抗,魏军久攻不下。这时有人向信陵君提供了一个情报:此时奉命镇守管城的主将是安陵人缩高的儿子,信陵君既然打不过儿子,就决定从老爸身上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