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亥的铁锤终止晋鄙的思考的同时,大梁东门的门房里,那位古稀之年的看门老大爷、孤傲的草根隐士侯嬴,把一把秋水一样冰凉的刀横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按照与信陵君的约定,侯大爷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大军顺利夺权的同时自刎了。就这样草根隐士侯嬴与一代宿将晋鄙几乎同时离开了人世,在小人物侯嬴的精心策划下大人物晋鄙死于非命,这次成功的阴谋夺权也成为了小人物侯嬴生命中的辉煌绝笔。两个人虽然几乎同时死亡,但是人生的过程和结局却截然不同,晋鄙一生成功显赫,却死得稀里糊涂、无可奈何;侯嬴一生坎坷卑微,却死得明明白白,刚烈而又精确。这就是历史的宿命,小人物靠智慧和坚持也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大人物因为自满和无知也可能失去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生逢乱世,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预料到人生的最后结局。
据《史记》记载,藏在朱亥袖子里的铁锤重四十斤,这样的重量加上朱亥长期杀猪锻炼出来的惊人臂力,产生了巨大的惯性,晋鄙的脑袋就这样顷刻之间变形了。
中军大帐立刻陷入了恐慌。临阵换将本来就非常罕见,临阵杀将就更是百年不遇的奇观了。晋鄙手下的将领们亲眼目睹了那颗高傲的脑袋被铁锤砸得面目全非,马上意识到了自己也处于生死危机之中。人们纷纷下意识地握住了剑柄,眼睛向帐外张望。而此刻,信陵君非常清楚自己处于更大的危机当中,晋鄙虽然死了,但是这支队伍却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此时如果不能控制住局面不仅有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可能激起兵变。信陵君举起了老虎兵符,再次高声重申了自己取代晋鄙是出于王命,三军将士必须接受他的领导。
看着那高高举起的老虎兵符和躺在地上脑浆迸裂的晋鄙,大家只好接受了信陵君的合法性,中军大帐渐渐平静了下来。
信陵君接手前线总司令以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精兵裁员,他宣布:“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信陵君知道自己虽然通过临阵杀将夺取了兵权,但是三军人心未附,因此他首先要赢得人心。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没有养老保险制度,当时的普通百姓普遍都要依靠自己的儿子养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养儿防老。为了保证养儿防老能够实现,每个百姓的家庭至少需要一个儿子,因此中国古代的征兵通常都遵循这个原则,从每个家庭征兵的时候会保留一定比例的男人留下,以保证每个家庭发展生产和保证社会基本养老。但是从信陵君发布的裁军令来推断,当时由于连年战乱,魏国可能已经出现了兵源紧张的状况,因此当时有很多家庭都是父子、兄弟同时出征。这样的兵源构成虽然保证了军队的规模,但是却违背了人性和传统的价值观,信陵君要赢得人心首先想到了回归人性的基本需要。父子都在军中效力的,父亲回家;兄弟都在军中效力的,兄长回家;独生子从军的,本人回家。信陵君的裁军令传达了一个非常清楚的信号,新任前线总司令非常在乎士兵们的家庭幸福。可以想象,随着这道命令的下达和执行,三军将士一定或多或少地被信陵君感动了,人心开始倒向信陵君,主帅和士兵们的信任就这样开始建立。与此同时,留下的士兵们解除了照顾家庭的后顾之忧,士气得到了显著的巩固和提升。通过这次裁军,信陵君裁掉了20%的士兵,最后留下了八万士兵(《史记。魏公子列传》“得选兵八万”)。
信陵君率领着留下的八万魏国子弟兵奔赴邯郸外围,像一把尖刀一样从邯郸西边直插王龁大军。另一边,春申君率领的楚国救援部队也赶到了,来自楚国的尖刀毫不犹豫地从邯郸东边刺了过来。两把尖刀东西夹攻的攻势形成了一把剪刀,秦国大军被拦腰截断。
此时的王龁在邯郸城下已经持续攻坚了一年之久,虽然邯郸内已经到了“易子炊骨而食”的地步,但是秦国大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军不仅死伤惨重,而且士气低落。就在魏军和楚军赶到之前,王龁大军居然被李同率领的三千赵国敢死队冲杀得退败了三十多里,貌似强大的秦国大军疲惫惊慌,败相已显。随着信陵君率领的魏国军团和春申君领导的楚国兵团的到来,秦国大军从心理到生理上完全崩溃了,王龁无心恋战,夺路而逃。配合王龁合围邯郸的另一位秦国将军郑安平则被魏国兵团和楚国兵团合围,最后大势已去的郑安平率领两万名秦军士兵投降了赵国。就这样赵国在付出了惨痛代价之后,在魏国和楚国的援助下,终于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信陵君以拯救赵国的英雄的身份受到了赵国君臣的热烈欢迎,赵孝成王亲自率领群臣来迎接信陵君,信陵君的姐夫平原君赵胜为自己的小舅子信陵君开路。一向心高气傲的平原君赵胜此时对自己的小舅子信陵君表现出了空前的尊重甚至崇拜,《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赵孝成王对信陵君的感激和欣赏更是溢于言表:“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赵孝成王对信陵君的表扬和评价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超越前辈先贤一定要在今天做出“急人之困”的业绩——古代的先贤无论多么伟大都不能解决现在人们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有人能帮助现在的人们摆脱苦难就足以超越古代先贤。
就这样在魏国始终得不到重用的信陵君在赵国成为了英雄,信陵君在赵国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跟随信陵君救赵的八万魏国子弟兵在邯郸外围并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就迎来的胜利,他们也成为了英雄。不过信陵君知道八万魏国大军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他们必须回到魏国,否则自己就会成为魏国的罪人,于是信陵君命令晋鄙手下的将领带着那一半偷来一半抢来的老虎兵符,率领八万大军回到魏国复命。八万魏国大军离开邯郸远去了,信陵君却不得不留在赵国,——因为窃符杀将、私自调兵,信陵君已经犯下了叛国的大罪,他只能客居赵国了。跟随信陵君远征赵国的食客们也留了下来,继续追随信陵君。
赵孝成王听说了信陵君为了救援赵国而得罪魏王、不能回国的遭遇,决定要好好表示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他和平原君商量要把五座城邑封给信陵君作为封地。在战国时代五座城邑的封赏非常罕见,即使是赵国相国平原君和齐国相国孟尝君也只有一座城邑的封地(平原君的封地在东武城,孟尝君的封地在薛城),如果信陵君接受这样的封赏那么他的财富很有可能立即超越姐夫平原君,成为赵国的首富。而在邯郸保卫战之前的长平大战,赵国为了与秦国争夺十七座城邑的上党最终付出了损失四十五万大军的巨大代价。如果以平原君的封地为标准,赵孝成王决定封给信陵君的封地是当时赵国相国平原君的五倍;如果按照长平大战的代价换算,赵孝成王决定封给信陵君的封地价值大约等于十三万个士兵的生命。无论以怎样的标准衡量,这样的封赏都足以说明当时信陵君在邯郸保卫战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他在赵国君臣心目中的地位。身为平原君的小舅子,信陵君很快就听说了赵孝成王要封赏五座城邑给自己的打算。虽然信陵君一直是一位谦虚大度的好同志,不过在这样空前的荣誉和利益面前,信陵君也把持不住了。信陵君骄傲了(《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没有信陵君就没有赵国”,在此之前信陵君对这样的说法只是付之一笑,当他听说五座城邑封赏的故事以后从内心深处他也接受了这种说法。有一句老话说的好“无功不受禄”,还有一句老话说的也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既然自己的确有大恩于赵国,而赵国君臣也的确真心诚意地感激信陵君,信陵君决定心安理得地接受封赏。
信陵君还是年轻,他在得意洋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如果接受封赏以后魏国君臣和百姓的感受,以及他在赵国政治版图中的如何平衡的问题。不过信陵君手下的食客替他想到了,于是有人向信陵君提意见了:“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有些事情不能忘记,而有些事情不能不忘记。如果有人对您有恩,你不能忘记;如果公子对别人有恩,我希望您能够忘记。况且假传魏王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救赵,这对赵国来说是功劳,但是对于魏国来说则并不是忠臣所为。您现在就自己骄傲起来,觉得自己功劳很大,我觉得您不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