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终于拥有了改变历史的能力,他将作为一个拯救者,而不是一个殉道者出现在邯郸。然而侯嬴却想得更全面和周密,他为信陵君设计好了第二套预案,以应对出现晋鄙不配合交出兵权的情况。侯嬴建议信陵君带着杀猪大哥朱亥赶到晋鄙军中抢班夺权,侯嬴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自从司马穰苴发明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理念,这个理念就逐渐成为了指导将军维持兵权稳固的理论依据,虽然信陵君拿到了兵符,但是侯大爷担心晋鄙不一定就会就范,所以侯大爷建议信陵君带着朱亥一起去。晋鄙从了最好,晋鄙不从就让朱亥收拾他。自古杀猪的都是一身的好力气,朱亥更是出类拔萃,侯嬴说朱亥是一位“力士”,只要朱亥跟着晋鄙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
听到侯大爷的建议,信陵君哭了,这让侯大爷非常意外,他问信陵君:“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回答:“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信陵君不是因为怕死而为自己哭泣,而是为晋鄙哭泣,他了解晋鄙的性格,这位资深的魏国宿将决不会轻易就范、交出兵权。晋鄙不交出兵权,只要让杀猪的大哥朱亥来解决这个问题了。朱亥是一位职业杀手,以前杀猪从不失手,在这样情况下朱亥遭遇晋鄙,晋鄙只有死路一条了。
准备好了第二套预案,信陵君亲自赶到大梁农贸市场,正式邀请朱亥放弃杀猪生涯,跟自己去干一番大事业。这次朱亥不仅非常痛快地接受了信陵君的邀请,而且豪爽笑着解释了以前他对待信陵君冷淡的态度:“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朱亥非常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一个混迹市井、杀猪卖肉的小贩,虽然有一身力气和武艺但是在和平时期除了摆出很酷的POSE站在老大身后撑门面以外很难派上用场。所以朱亥过去对信陵君的一再邀请不仅没有回应,甚至连句客气话都没有说,在朱亥看来说句客气话没有意义,也就是所谓“小礼无所用”。不过这次情况不一样了,信陵君不是邀请自己去吃饭、喝酒、撑场面、发赏钱,而是邀请自己通过暴力去完成一个扭转历史的阴谋夺权行动,这才是朱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追求,——因为朱亥的梦想是成为一位伟大的杀手,而不是一个混赏钱的打手。
信陵君做好了一切准备,临行前他向侯大爷告别,侯嬴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侯大爷与信陵君的告别非常决绝,为了报答信陵君对侯嬴的厚爱侯大爷本来应该跟随信陵君前往前线夺权救赵,不过毕竟岁月不饶人,侯嬴已经七十多岁了,这样的年纪实在不适合跟着信陵君去千里之外拼命。侯嬴承诺:信陵君走后他会掐算信陵君的行程,等到信陵君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侯嬴就会面向北方赵国的方向自刎,以生命为代价答谢信陵君对自己的非常礼遇和超凡厚爱。
当信陵君带着厚礼亲自登门探望看门大爷侯嬴时候,当信陵君亲自赶着马车前往东门迎接看门大爷侯嬴赴宴的时候,当信陵君毕恭毕敬地站在朱亥的肉摊前等候侯嬴的时候,当信陵君隆重地把看门大爷侯嬴介绍给魏国权贵的时候,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信陵君的做法,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无论用什么样的理论或者模型分析也很难发现看门大爷侯嬴身上存在任何值得信陵君投资的价值。信陵君超越平凡的素质正在于此,他身在势利富贵之中,却能摆脱势利富贵的局限,以超越世俗的眼光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侯嬴活了七十多岁到了古稀之年还只是一个看大门的小角色,可见这位侯大爷的一生并不得志,如果以今天的世俗价值观来判断,侯大爷就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典型反面教材。大梁的中产阶级市民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如果遇见看门大爷侯嬴,很有可能还会这样教育孩子:“看见没有,你要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能看大门!”虽然侯嬴有点思想、有点清高、有点智慧、有点办法,但是这些改变不了侯嬴卑微的社会地位和世俗对他的看法。纵观古今,这样一位看门老大爷只要生活在中国,或者说生活在地球上,都很难得到主流社会的肯定和认同,更谈不上富贵权势阶层对他的尊重和信任,除了信陵君以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相信这样一个小人物具有改变历史的能力和智慧。正因为如此,侯嬴在向信陵君贡献了拯救赵国的方案之后,决定把自己古稀之年的生命也奉献给信陵君。信陵君即将离开大梁,而且很难再回来了,老迈的侯嬴不能跟着信陵君前往赵国,这也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真正理解侯嬴的价值,尊重侯嬴的人格了。
看门大爷看破了自己的人生结局,信陵君去后自己已经生无可恋。
顶chaoswyvern,当皇上就是爽啊,马斯洛说的自我实现大概在中国最好的选择就是当皇上了。
顶雾雨岚山,兄弟是有心人,很有道理。受到你的启发,扶栏客想侯大爷自尽可能最直接的动机还是为了保全面子,因为从前面侯大爷的事迹来看,这老头是一个极其自尊、看重面子的人。信陵君违背魏安厘王的意志窃符救赵,不论结果如何,必然会触怒魏安厘王。全大梁都知道侯大爷和信陵君的关系,事后即便侯嬴不被清算,至少也处境尴尬。因此自尊心超强的侯大爷宁愿刚烈而光彩地死去,也不愿意不尴不尬地活着。当然,历史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大家一起探讨吧。
多谢各位支持,继续更新。
信陵君不仅发现了看门大爷的价值,而且他相信了、实践了,历史证明信陵君在侯嬴身上的投资回报率非常惊人。信陵君靠的不是高深的理论和过人的心机,而是一种朴素的直觉和诚恳的为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老子说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侯嬴,也适用于信陵君。
信陵君含着泪带领着朱亥出发了,很快就来到了邺,那个晋鄙扎营构筑工事的地方。
晋鄙大营,森严壁垒。
信陵君带着朱亥等随从走进了晋鄙的中军大帐,然后向晋鄙出示了代表兵权的兵符,并代表魏安厘王宣布了人事任免决定:因工作需要,免去晋鄙同志前线总司令的职务,同时任命信陵君魏无忌同志为前线总司令。晋鄙同志接到兵符后立即与魏无忌同志交接工作,回到大梁复命。
晋鄙接过了信陵君递过来的半个老虎的兵符,拿出了自己的另一半老虎拼了起来,一只代表兵权和十万人命运的老虎出现在了晋鄙和信陵君的面前。老虎兵符没问题,不过组织程序和晋鄙的情绪有点问题。首先,临阵换将不是小事,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应该至少需要国王签发盖章的诏书,但是信陵君却只带来的魏安厘王的口信,这不能不让晋鄙产生怀疑。其次,如果这次换将的确代表魏安厘王的真实意愿,那么就说明魏安厘王对晋鄙的信任出现了动摇。可是晋鄙相信自己一直是魏安厘王最信任的大将,否则魏安厘王也不会把十万大军托付给晋鄙,让晋鄙去完成这次远征救赵的重要任务。而且自从晋鄙离开大梁以后,一直不折不扣地执行着魏安厘王的命令,一道王命晋鄙大军立即开拔奔赴前线,又是一道王命晋鄙大军原地驻防待命。反思了自己的作为和与魏安厘王的关系,晋鄙没有找到什么理由让魏安厘王做出这样的决定。因此如果魏安厘王真的对晋鄙的忠心和能力产生了怀疑,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人在国王面前说了什么。乐毅、廉颇都曾经因为有人对国王说了些什么而遭遇临阵下岗,后来他们的命运都非常坎坷,不是逃命自保就是提前退休。乐毅和廉颇的老板当时都是中了敌人的反间计才导致了两位名将的下岗,难道魏安厘王也中了反间计?那么等待晋鄙的命运又将是什么呢?
为了组织程序的严谨和自己命运的安全,晋鄙决定抗争一下,他说:“今吾拥十万之众,屯於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现在我带领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给我的重任,现在你只带着一辆马车就来取代我,怎么能这样呢?)”
晋鄙的反应信陵君和侯嬴早就推演过,性格决定命运,坚持原则的晋鄙必死。信陵君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然后他回过头看了一眼杀猪大哥朱亥。
一只铁锤从朱亥宽大的袖子里飞了出去,“砰”的一声闷响,晋鄙的大脑停止了思考,一秒中之前还在紧张思考自己命运的脑组织细胞随着朱亥致命的打击而分崩离析,这就是传说中的“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