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的话证明了当时邯郸的人道灾难和平原君的腐败生活,按照李同的说法,当时邯郸城内的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到了“炊骨易子而食”的地步,风花雪月需要文学,人间地狱也需要文学,前者华丽,后者简练。“易子而食”,就是说当时被饥饿折磨得疯狂的老百姓实在找不到东西吃,竟然把饥饿的眼睛投向了自己奄奄一息的孩子,然而人类残留的一点良知使得他们实在吃不下自己的骨肉,所以他们只好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交换,换回来别人的孩子吃掉。由于没有木柴烧火,所以人们只好找来死人的骨头做燃料煮熟换回来的孩子。与这六个字相比,任何恐怖片的剧本都显得苍白,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记载并不罕见。每逢乱世,人性总是这样残酷而丑恶地令人发指,——历史证明人性不是用来考验的,尤其不能用饥饿来考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平原君家里不仅不缺吃喝,而且还有后宫佳丽上百人,虽然邯郸城已经是人间地狱了,但是这些美女依然好吃好喝好穿戴,优雅而空虚地生活着。李同质问平原君,如果秦军占领邯郸,平原君还怎么维持这样腐败的生活?最后李同建议平原君把自己的老婆们编入士兵当中为国效力,同时把家里的粮食拿出来招纳勇士,在这样断粮无援的绝境当中,只要有粮食就能组织起来捍卫邯郸的力量。
李同一语惊醒梦中人,与李同相比,平原君不缺豪爽大方、不缺眼界高度,他缺的是基层经验和生存智慧。于是平原君任命李同全权负责执行他自己提出来的这个建议,当粮食搬出来的时候,勇士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吃粮、拼命、保家、卫国,很快李同就建立了自己的战时逻辑,并且以罕见的高效率组织起来了一支敢死队,《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吃饱了的勇士们再也不愿意留在邯郸城里吃邻居的孩子了,在李同的率领下,他们咆哮着从死尸环抱的邯郸城冲了出来,像一把尖刀刺向了王龁大军。李同的出击把王龁杀了一个措手不及,眼看就要倒下的对手突然爆发出来了惊人的力量,赵国在崩溃前绝地反击了!
秦军被李同率领的三千敢死队杀得撤退了三十里才站稳脚跟,当王龁意识到自己的对手竟然只有三千人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绝望,羞愧和屈辱占领了这位秦国远征军前线总司令的大脑。明知道要拼命,明知道没退路,成名已久的王龁还是被无名小辈李同拼死一战的气势吓得落荒而逃,这就是所谓压制敌人的杀气。面对扑上来打算同归于尽的对手,王龁的本能告诉他可以逃,白起早就预言过,这样结局无非就是失败,失败以后王龁可能会死,也可能不死。但是李同不能,“炊骨易子而食”就是他们退回邯郸城的命运,那是比死亡更可怕、更恶心的命运。对于李同和他的三千敢死队员来说同归于尽、视死如归并不仅仅是英雄气概,更是一种有尊严的解脱方式。在那一刻王龁怕了,而李同没有,这就是草根迈向成功的历史时刻!
很快李同率领的敢死队被整顿好队伍的秦军包围了,混战持续着,包围圈在一点一点缩小,刚刚吃饱了的赵国勇士们一个个地倒下了。就在秦国大军即将完全吞没赵国敢死队的时候,楚军和魏军的大旗在天边出现了!楚王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派出了春申君黄歇率领援军赶到了,另一边,信陵君也率领着魏国援军杀到了邯郸城外。
看着迅速向自己逼近的楚国和魏国援军,王龁再次想到了白起的预言,事已至此,王龁只好继续按照白起的预言仓皇逃跑了。
小人物、大英雄李同战死了,死在了邯郸城外的乱军之中。由于李同在危急时刻的卓越表现,为邯郸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现在邯郸保住了,赵国终于没有灭亡!邯郸保卫战之后,平原君看望了李同的父亲,那位负责管理“传舍”的干部,平原君代表赵王感谢这位父亲为赵国培养了一个好儿子,并且把这位英雄的父亲封为李侯。
王龁跑了,平原君和他的小舅子信陵君立功了,邯郸人民和士兵们立功了,不过后者人数众多而赵国的资源有限,所以当时最可能得到表扬和奖励的人似乎就是平原君。当时的赵国上卿虞卿和平原君私交很好,为了巩固和平原君的关系,虞卿决定帮平原君争取这个荣誉和实惠。于是虞卿向赵孝成王建议表彰和奖励平原君,他说:“夫不斗一卒,不顿一戟,而解二国患者,平原君之力也。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不费一兵一戟,就解除了两国的祸患,这都是平原君出的力。利用了别人的力量,而忘记别人的功劳,这是不可以的。)”
赵孝成王当时刚从国破家亡的危机中解脱出来,精神恍惚、心智虚弱,此时的赵孝成王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他马上下令给平原君增加封地。我们知道中国古时候的精英几乎都是地主,精英们占有土地的多少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平原君已经是赵国屈指可数的大地主了,再次增加封地当然是锦上添花。锦上添花对大多数人老说当然是好事,不过对于一位以赢得天下人心为人生梦想的老大来说却未必。就在赵孝成王下令增加平原君封地的当夜,平原君门下的一位著名食客公孙龙得到了这个消息,听说自己的老板发了一笔国难财,公孙龙急了,他连夜求见平原君,坚决要求老板拒绝这笔横财,
他说:“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而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您没有覆军杀将的功劳,就得到了东武城的封地,赵国的很多杰出人才的地位都在您之下。您能成为赵国的相国,是因为您是赵王的亲戚。您还没有立下功劳的时候就得到了东武城的封地,您并没有谦让;您的才能并没有得到证明就被任命为赵国相国,您也没有推辞,现在为国家解除了祸患,您就要得到更多的封地,这还是因为您是赵王亲戚的缘故,这样赵国人会计较您为国家立下的功劳。为您考虑,不如不要接受封赏,这样对您更加有利。)”事实上平原君之所以能立下解除邯郸之围的功劳是因为赵孝成王先是贪图便宜接收了上党,然后因为听信谗言而临阵换将最后导致长平惨败、邯郸被围,赵孝成王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在平原君极力怂恿下完成的,而第二个错误则是在平原君不作为的默许下实现的。身为赵国领导班子里仅次于赵孝成王的第二号人物,赵国相国平原君赵胜对赵国的一连串失败负有重要责任,对于赵国沦落到国破家亡的危险境地难辞其咎,即使是邯郸解围,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了毛遂、信陵君和李同的力量,平原君唯一的贡献是他对这些人都不错,所以最后他汇集了这些人的力量为赵国出力。比较战国四公子,扶栏客认为平原君赵胜其实是能力和人品最差的一位,论血性和大气他不如孟尝君,论真诚和义气他不如信陵君,即使和死于非命的春申君相比,赵胜的谋略和胆识也明显逊色。不过赵胜有一个优点使得他能站在战国四公子的行列里,那就是他能团结人才,并且能听进去别人的建议,这是老大们的共性。
公孙龙非常真诚,他不仅抛开了虚伪的客套,而且还点到了平原君的痛处。平原君能登上相位、得到东武城的封地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德才兼备、品学兼优,而是因为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老赵办事小赵放心,让这样的实在亲戚当相国至少让赵王有安全感。这是赵国人都知道的理由,不过在公孙龙在平原君面前无情地揭穿之前,这个理由就是赵国版的皇帝新装,没人敢当面对平原君说你一没本事二没功劳,你能当相国得封地就是因为你生的好。公孙龙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辩论大师,并不是所有的大师都自始至终的真诚,但是至少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真诚过。
平原君知道公孙龙说的是对的,他非常礼貌地对公孙龙说:“谨受令。(谨受教诲)”
后来平原君坚决地推辞掉了赵孝成王给他增加的封地,他谦虚而真诚地表示自己为赵国老板和人民太少,而赵国老板和人民已经给自己太多了。对于平原君突然提高了的觉悟,老板赵孝成王感到非常满意,国家刚从一场浩劫中走出来,百废待兴,能省就省吧,赵孝成王顺坡下驴,收回了本来要给平原君增加的封地。
“白马非马”、“奴婢三耳”又能怎样?
由于当时的战国四公子招纳各种人才,因此出现了很多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甚至是绝后的人才。比如著名的辩论家公孙龙,就是因为平原君的缘故而被载入了史册。公孙龙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成就是“白马非马”,在此之前白马是不是马似乎是一个根本不用思考的问题,但是到了公孙龙这里就变成了一个问题,不仅如此,公孙龙还成功地说服了很多人,让他们对白马是不是马产生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