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毛遂终于迎来了改变历史和自己命运的时刻,他站在楚王王宫里开始了演讲:“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毛遂的这次演讲只有短短207个字,却包含了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恐吓,要说服楚考烈王决定出兵首先要帮助楚考烈王战胜内心的恐惧,而要想在短时间内消除恐惧是不可能通过讲道理来实现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恐吓,让恐惧的人彻底绝望。毛遂借着楚王的呵斥反过来恐吓楚王,楚王之所以呵斥毛遂无非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仗着楚国人多势众,不要说呵斥毛遂就是把赵国使团都拖出去斩首也是楚考烈王一句话的事。不过当时毛遂距离楚考烈王不过十步,在这个距离内千军万马不如一把出鞘的剑,手握剑柄的毛遂明目张胆地恐吓了楚考烈王,现在你的命已经在我的手里了!毛遂理直气壮地批评了楚考烈王呵斥自己的不礼貌行为,我的主人就在这里,你为什么呵斥我,这分明是不给我面子!紧接着,毛遂话锋一转,进入了第二层意义:激励。毛遂回顾了历史上著名的成功君王,商汤靠七十里的领土起家,后来成就了殷商的霸业;周文王最早只有百里的领土,最后却能让诸侯臣服,建立了周王朝。这两位历史上的有名的王朝开创者之所以能够创造历史并不是靠国土广阔、人多势众,而是能够充分利用形势奋发图强。现在楚国有五千多里的国土,持戟的武士有上百万人,这是成就霸业的资本。依靠楚国的实力奋发图强,放眼天下,谁与争锋?毛遂的话点燃了楚考烈王心中被恐惧压抑的雄心壮志,身为乱世中的君主楚考烈王也曾经有过称霸的野心,偏安一隅决不是他想要的人生。看到楚考烈王眼睛里燃起了王者的信心和壮志,毛遂知道自己已经距离成功很近了。但是毛遂的目标是把楚国拖入对秦国的战争,然而以上的两层意义还不足以推动楚王最终下决心,于是他对楚考烈王的心理进行了最后一击:唤起仇恨。白起不仅是赵国的大仇人,也给楚国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耻辱,他不仅曾经带兵占领过郢都,而且还在夷陵故意纵火,在楚国大肆破坏、制造灾难,后来白起还焚烧了楚国的宗庙,让楚王家族蒙上了难以洗刷的耻辱。这样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连赵国都替楚王感到耻辱,楚考烈王怎能无动于衷?历史学家说的好,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作为楚国的真正主人和第一负责人,楚考烈王没有资格背叛楚国。最后毛遂破题了,联合抗秦,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楚国。

毛遂发表的以恐吓+激励+唤起仇恨为主题的演讲像一只脚猛地从背后踹了楚考烈王一下,让这位一直无法从秦国阴影里走出来的懦弱君王终于向前迈了一步。楚考烈王此时失去了刚才的威严和傲慢,他诚惶诚恐的说:“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对、对,如果真像先生说的那样,我愿意以楚国的江山社稷加入合纵联盟,联合赵国一起参与抗秦。)”毛遂问:“从定乎?(您决定加入合纵联盟了吗?)”楚王曰:“定矣。(决定了。)”毛遂立刻命令楚王身边的人说:“取鸡狗马之血来”。

为了证明这次结盟的严肃性必须履行一个血腥的仪式,于是动物们的血端了上来,毛遂捧着铜盆跪下,对楚王说:“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大王应该歃血起誓加入合纵联盟,我的主人其次歃血起誓,然后是我歃血起誓。)”

就这样,这个难以完成的历史使命在毛遂的推动下完成了,毛遂左手端着盛满鲜血的铜盆,右手招呼另外的十九个人说:“公相与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你们大家都在这里歃血起誓吧,你们碌碌无为,这就是所谓的因人成事。)”

圆满完成使命的平原君回到了赵国,对于毛遂的出色表现,平原君感慨万千,他说:“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我以后不敢再观察、判断人才了,我曾经观察、判断过成百上千的人,自以为不会错过天下的人才,然而我对毛先生的观察和判断却错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得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还重要。毛先生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我以后不敢再观察、判断人才了。)”

从此以后,毛遂就成为了平原君门下最尊贵的食客。

虽然楚国答应派兵救援,不过赵国必须保证在援军到来之前邯郸仍然是赵国的首都,而不是划入秦国的版图。此时邯郸城下的王龁领导秦军仿佛被白起的预言诅咒了一样,死伤惨重,却始终无法攻破邯郸的城墙。这场攻坚战对于王龁来说真是一次煎熬,每当他仿佛都看到了希望的时候,却又似乎总是只差一步。

这时,秦国的情报人员也把楚国和魏国答应出兵援救赵国的情报送到了秦军前线总司令王龁的案头,王龁直冒冷汗,——白起真是一个未卜先知的巫师。这正是白起拒绝担任此次征讨赵国军事行动的主帅的理由之一,白起早就料到各国诸侯不会坐视赵国灭亡而不顾,一旦援军到来秦军就要腹背受敌,惨败的结局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白起做出了选择,虽然最终他为自己的预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白起保持了一个不败的军事记录和一代名将的职业精神。王龁没有白起的军事天才和刚烈性格,他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权利。放眼望去,被累累死尸环抱的邯郸城仿佛就是王龁面目狰狞的命运,如果不能摧毁它,就只能被它吞噬。

王龁此时非常清醒,如果自己领导的秦国大军不能赶在楚国和魏国援军到来之前占领邯郸,白起就对了,而王龁就完了。王龁只能最后一搏了,他已经没有退路。

秦军呐喊着铺天盖地扑向邯郸城,王龁站在战车上亲自督战,他把部队分为几拨,轮番进攻,决不给赵军喘息的机会。

邯郸保卫战异常惨烈,双方拼的是国力和军力,更是意志和决心。在王龁不顾一切的持续进攻之下,邯郸城墙下的秦军死尸堆起了一个斜坡,疯狂的秦军将士眼看就可以顺着死人搭起的阶梯登上邯郸城头了。

而此时的邯郸城,不仅孤立无援,而且已经断粮了,饥饿而绝望的士兵们看着狰狞的秦国士兵一步步逼近,已经接近了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此时赵国最高统治者赵孝成王的意志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年是公元前258年,距离当初赵国接收上党仅仅过了四年。四年,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来说是从高考到大学毕业,对于赵孝成王来说是从天上掉馅饼到灭顶之灾。《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急攻邯郸,邯郸急,且降”,在王龁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赵孝成王犹豫着要不要投降,身为一个国王本来不该有这样念头,就像四年前同样身为国王的赵孝成王不该去占那个包括上党十七城的便宜一样。由于当家人不能免俗,不该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一个国家以罕见的高效率沦落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

平原君和赵孝成王一样,此刻的他也不能免俗,他只是忧虑,但是不知所措。在这个历史关头,另一位出色的小人物出场了,这个小人物名叫李同,根据《史记。平原君列传》里记载李同的身份是“传舍吏子”。根据前面冯欢和孟尝君的典故,“传舍”就是下等食客居住的宿舍,“传舍吏子”就是管理传舍的干部的儿子,由此可见这位李同出生在一个熟悉底层食客生活的干部家庭,按照现在的说法,他也是一位“大院子弟”。

就在赵孝成王的信心动摇、即将投降的当口,李同找到了平原君,他质问平原君“君不忧赵亡邪?(您不担心赵国会灭亡吗?)”听到李同的质问平原君很诧异,如果别人说爱赵国好像爱自己的家一样可能多少有点矫情,不过对于平原君来说这就是基本事实,平原君就姓赵,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孝成王的叔叔,赵国就是他家的。平原君说:“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赵国灭亡了我就变成俘虏了,怎么能不担心呢?)”

李同说:“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6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扶栏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第6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