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君赵豹说“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秦国处心积虑要蚕食韩国的领土,当时已经从韩国的中部把韩国分成了两半,所以秦王早就认为上党早晚是秦国的囊中之物。而且当初秦国为了占领上党,从渭河沿着黄河和洛河将军粮运输到前线,可以说是下了血本。现在秦国实际上已经开始在上党行使主权,如果赵国接收了上党,秦国就等于白白给赵国打工,这必然会激怒秦王,引发战争。平阳君看透了上党守冯亭的心思,韩国将这块秦国志在必得的土地送给赵国,就是要嫁祸给赵国,把赵国拖进对秦国的战争中来。
赵孝成王此刻眼睛里只有上党的十七座城邑,他说“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自古以来在领土问题上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奉行寸土必争的原则,赵孝成王的理由也很充分,即便是调动百万军队攻打邻国,战争经年累月也未必能获得一座城邑。现在兵不血刃就有上党的十七座城邑白白送给赵国,这不仅是天上掉馅饼,而且是掉了一个超大的馅饼,赵孝成王要做的事只是张张嘴罢了。可是平阳君赵豹偏偏不让赵孝成王张嘴享受送到嘴边的免费大餐,这就像主人拼命拉住兴奋的狗狗扑向冒着热气的肉包子,这样的行为实在是太残忍。
赵孝成王决定不再征求平阳君的意见了,圣人的做人原则和未来的隐患都太遥远,赵孝成王关心的就是眼前的免费大餐。
赵孝成王打发平阳君下去休息,然后就把平原君赵胜和赵禹找来商量。事实证明,平原君赵胜的觉悟比不上自己的兄弟平阳君赵豹,而是和侄子赵孝成王属于一个档次。因为平原君在对待上党问题上与赵孝成王一拍即合,连理由都是如出一辙“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收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赵孝成王很高兴,平原君当时在江湖上的名声显赫,这位老大说这个便宜可以占那就一定可以占。于是赵孝成王马上任命平原君赵胜为接收上党地区的工作小组组长,主持上党十七座城邑的接收工作。战国时代的四大公子都是著名的出手大方,平原君赵胜为了保证上党的平稳交接,代表赵孝成王宣布了针对上党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接收政策。根据这个政策赵国不仅保证原来上党的干部职工不下岗不降薪,而且还要对干部们分封土地和爵位,对职工的工资连涨三级,让他们在利益上与赵国结为一体。另外,只要广大上党人民拥护赵国政府,就可以领取沉甸甸的现金红包“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以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
当上党守冯亭得知自己和手下的兄弟将享受如此优厚的待遇的时候,不仅没有欣喜若狂向主子谢恩,反而痛哭流涕,闭门不出不见平原君赵胜,他托人带话给平原君说“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入之于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从冯亭的话能看得出来,这位上党守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卖主求荣的小人,因此他主动把上党十七座城邑白送给赵国的动机显然和平阳君赵豹的判断一致。
不过此时平原君赵胜和他的侄子赵孝成王一样,都沉浸在占到大便宜的巨大欢乐之中,因此对冯亭的动机和上党背后的巨大危机视而不见。可见大人物也会占便宜,只不过大人物占便宜的价码跟小人物不一样,只要便宜足够大,大人物也会和小人物一样利令智昏、鼠目寸光。
后来秦国果然派出了大军争夺上党,于是长平之战爆发(参见《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中的白起篇)。赵孝成王一开始任用名将廉颇对抗秦军,两军在长平形成了对峙局面。廉颇奉行了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抵挡住了秦军的进攻,但是由于长期不能战胜秦军而导致了赵孝成王的不满。后来爱占便宜的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他罢免了廉颇,起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长平前线的赵军总司令。最后年轻气盛的军事理论家赵括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不仅自己兵败死于乱军之中,而且连累的四十万赵军在失败投降后被集体活埋,在长平赵国前后损失了四十五万主力部队。由于主力损失殆尽,长平大战之后赵国元气大伤,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实力。客观地说,除了赵孝成王以外,当时的赵国相国平原君赵胜是长平大战失败的第二责任人。平原君先是在上党守冯亭向赵国献出上党的时候没能保持理智、战胜贪婪,不仅没有和兄弟平阳君赵豹一起劝阻赵孝成王,反而鼓动、怂恿赵国去占那个危险的便宜。后来当秦国的奸细四处传播谣言诋毁老将廉颇的时候,身为赵国相国的平原君居然没有产生怀疑也没有劝阻赵王换将的决定,而是任由赵王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把四十万赵军带上了死路。
从平原君在长平大战前后的作为来看,平原君没有表现出丝毫超越平凡的智慧。失败者的人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占便宜和被人骗,平原君跟许许多多平凡的失败者一样,先是占便宜后来被人骗,最后眼睁睁看着赵国惨败而无所作为、无可奈何。如果平原君就此退出历史舞台,那么他就不可能具备和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一起被载入《史记》的地位。
你在哪个皮囊里?——“毛遂自荐”
就在武安君白起准备一鼓作气攻占邯郸、灭掉赵国的时候,赵国和韩国派出了纵横家苏代去秦国面见秦国相国范雎。苏代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如果任由白起灭掉赵国,必然会立下不世奇功,最后爬到范雎的头上。范雎被苏代的预言击中了要害,于是他劝说秦昭王下令秦军停止进攻,撤兵回国。
公元前258年,秦昭王五十年,秦国再次发起了对赵国邯郸的进攻,主持这次进攻的先是五大夫王陵后来是王龁,白起由于预测这次战争必然失败而拒绝出山,最终白起因为得罪了秦昭王而被赐死(参见《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一台国宝级的战争机器就这样悲凉谢幕了。
当秦军兵临城下的时候,邯郸城里一片恐慌,四十五万大军在长平全军覆没,此时的赵国实在难以抵挡秦军的进攻。当时的六国之中,楚国和齐国的实力最强,而楚国也因为屡次遭到秦国的侵略与秦国结下深仇大恨,因此赵孝成王决定派平原君亲自带队率领外交使团前往楚国,争取说服楚王派兵援救赵国。与此同时,平原君也派出了使者去魏国去见魏王和信陵君,争取魏国出兵支援。
平原君知道这次出使楚国不仅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而且由于赵国向楚国正式提出求援,楚国也必须做出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要决定。当时的秦赵两国已经势不两立,如果楚王决定派兵援助赵国就必然会卷入这场无法预测结局的战争。
谁也不愿意轻易卷入别人的战争,这次外交活动注定是一次艰难的任务。
平原君需要一支文武双全的团队来完成这次重要使命,于是平原君决定从门下食客当中选拔文武双全(“有勇力文武备具者”)的二十个人跟随自己去楚国完成使命。根据现代历史学者的研究,战国时期的“士”并没有明显的文、武界限,那时候的人才大多文武双全,能够以理服人当然最好,如果谈不拢,就要具备当场拔刀拼命的心理素质和强悍武功。对待这次求援任务,平原君的态度很坚决,他说:“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如果能用游说、谈判的手段成功最好,如果不行,就要与楚国歃血为盟,一定要完成任务再回来。不必从外面寻找人才,就从门下的食客当中选拔就足够了。)”危急关头,平原君说出了一个普遍的组织用人原则——“士不外索”,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这时选拔组织内的人才一方面可靠,另一方面也是给组织内的人才一个表现的机会。为了招揽人才,平原君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而平原君一直缺少一个检验门下食客素质的机会。现在机会来了,食客们当中是否真的包括了可以为国效力的人才需要通过这次重要的外交活动来证明。
选拔是严格的,最后平原君选拔了十九位文武双全的人才,但是却怎么也挑不出来这最后的第二十位人才了。我们知道平原君的门下有数千名食客,即使按照百里挑一的标准也不应该挑不出来这第二十个人。由此可见人才是多么难得,同时也说明数千食客当中的大多数可能真的是来混饭吃的。这次任务太重要了,平原君决定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就在平原君准备放弃寻找第二十个人的时候,这位第二十个人找到了平原君,自己推荐自己,坚决要求跟随平原君去楚国完成这次重大使命。
这位第二十个人就是毛遂,“毛遂自荐”的毛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