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可以想象,公孙戌当时是孟尝君身边的红人,所以登徒才会想到求他来救自己。可以在几千食客里面脱颖而出已经很不简单,在登徒的生死关头能被登徒一眼相中抓住救命,此人的能量和让人信服的气质可想而知。但是这种替人求情、帮人脱困的事谁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公孙戌既不是孟尝君也不是楚王,他自己说了不算,公孙戌必须想办法说服孟尝君,然后让孟尝君说服楚王,最后才能替登徒解套。按照普遍的人情世故规律,面临这个需要疏通两位老大才能解决的难题,公孙戌应该推辞一下才对。即使公孙戌真的想帮登徒,至少也应该谦虚一下,最后半推半就作为难状答应下来才是老成稳重的做法。如果事成不仅可以心安理得接受登徒的礼物,还落下一个救命之恩的大人情;如果事情不成,登徒也不好抱怨,至少也要落个尽力帮忙的人情。不过公孙戌的态度一点也不老成稳重,他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按照通常的逻辑推理,公孙戌的态度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如果公孙戌出面求情孟尝君不准,最后登徒真被象牙床害得倾家荡产、卖儿卖女,那么公孙戌的态度就是轻浮孟浪、不知天高地厚;如果孟尝君被公孙戌成功说服,登徒免去了这无妄之灾,那么公孙戌的态度就是豪爽仗义、胸有成竹。后来的事实证明,公孙戌属于后者,所以他被载入了《战国策》。

公孙戌敢于一口答应,很可能是在听到登徒请托的时候就想好了怎么说服孟尝君,并且很有把握能让自己的老板接受自己的意见。公孙戌太了解孟尝君了,要说服这样的老板最重要的高度,而公孙戌自信自己是个有高度的人。

公孙戌马上去找孟尝君,他问孟尝君“听说您要接受楚国送的象牙床?”

孟尝君承认了“是。”

公孙戌说“我希望您别接受这个礼物。”

孟尝君问“为什么?”

公孙戌说“那些小国之所以都愿意请您担任他们的相国,是听说您在齐国能扶危济困,有存亡继绝的仁义名声。那些小国的英杰之士,都想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您,心悦诚服地敬佩您的仗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接受了楚国的象牙床,那么那些我们没有去的国家该怎么对待您呢?所以我希望您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

孟尝君是一个位高权重、挥金如土的老大,象牙床虽然珍贵,但是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可以利用的资源罢了。孟尝君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110式的老大,不管是谁,如果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能想起孟尝君就是孟尝君最大的幸福,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古典老大梦想。古今中外的老大当中,有很大比例都是因为想当官发财才努力争取当老大的,而孟尝君是因为从老爸那里继承了巨额财富和崇高地位所以才立志当老大,这就是层次和高度的差距。成为天下人敬仰的老大是孟尝君的最大梦想,跟这个梦想相比不要说象牙床,就是自己的老婆孟尝君也可以豁出去。

按照公孙戌的逻辑,孟尝君如果接受了象牙床就给其他小国的国君和杰出人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中国的人情文化不仅强大而且精确,比如人们在参加朋友、乡亲的婚礼之前都要尽量评估其他宾客送的红包里面有多少礼金,然后在可比较的参考标准上进行人情加减,最后决定自己该给多大的红包。楚国把象牙床送给孟尝君作为见面礼,如果孟尝君笑纳了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得不参考楚国的标准来准备给孟尝君的礼物。问题是在战国时代楚国是个经济发达国家,不仅财力雄厚,而且盛产象牙等奇珍异宝,但是其他国家却很难拿出类似象牙床这种档次的国宝级礼品来撑场面。这样其他国家的君主在面见孟尝君的时候就陷入两难的境地,拿出的礼物不够档次有失国家体面,但是如果为了国家体面向楚国看齐就有可能透支国库、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按照这种逻辑推理,孟尝君接受一件奢侈的国宝级礼品就是难为其他的国家,尤其是难为那些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小国,而这样的效果跟孟尝君的梦想是南辕北辙、自相矛盾的。所以公孙戌的几句话马上打消了孟尝君接受象牙床的念头,当老大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那象牙床还是留给更需要的同志去睡吧。

孟尝君说“好”,接受了公孙戌提出的拒收象牙床的建议。从前面公孙戌一口答应登徒的请求来看,公孙戌虽然有高度、有口才,但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成稳重之人,这样的人很难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所以当公孙戌听到孟尝君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公孙戌马上面露喜色、志得意满地站了起来,像一阵春风一样吹了出去。

孟尝君是何等样人,公孙戌脸上的表情告诉他公孙戌劝说自己拒收象牙床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事业那么简单。事业说得底是老板的,就算员工觉悟高以主人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也绝不至于看见老板的进步就高兴的像是自己要娶媳妇。

公孙戌还没走出孟尝君住的国宾馆就被老板派人叫了回去。杰出的老大跟所有杰出人才一样,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孟尝君想知道公孙戌的真实目的。孟尝君把公孙戌叫了回来盘问“先生劝我不要接受象牙床,这个建议很好。但是为什么先生走出去的时候脚抬得很高、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呢?”《战国策》的原文中孟尝君对公孙戌得意的状态是这样描述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孟尝君的观察非常细致,他注意到了公孙戌走出去的时候抬脚的幅度明显大于平常,像是在爬楼梯。一个人在平地上走路的时候看起来像是在爬楼梯,说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幸福降临到了这个人的身上。

公孙戌是一个很坦诚的人,他说“我有三件喜事,除此之外,我还可能得到一把宝剑。”

孟尝君追问“是什么喜事?”

公孙戌说“跟您一起来楚国的食客有数百人,但是没有一个敢于劝谏您拒收象牙床的,我是唯一一个,这是第一件喜事;我劝谏您,您听从了我的劝谏,这是第二件喜事;因为我的劝谏使得您改正了一个错误,这是第三件喜事。楚国的登徒不愿意接受护送象牙床的任务,所以请我帮他说情并且许诺要把其祖先传下来的一把宝剑送给我作为酬谢。”

孟尝君心里的谜底揭开了,笑着说“好。你接受了那把宝剑了吗?(善,受之乎?)”

这时候公孙戌知道自己要谦虚一下了,他说“我还没敢接受。(未敢。)”

孟尝君说“赶快接受吧。(急受之。)”

看着急匆匆赶到登徒那里报喜接受宝剑的公孙戌走了出去,孟尝君下令让人在自己的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如果有人能宣扬孟尝君的名声,帮助孟尝君改正错误,并且能从外面私自得到财宝,请立刻提出建议。)”

在前面我们说过孟尝君生活的战国时代,“合纵”是当时战国政治军事的主线,从地缘角度来看为了争取自己的霸主地位,东方大国齐国很自然地应该站到纵派的阵营里对抗西方大国秦国。于是身为东方大国的精英人物领袖的孟尝君再次站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他决定加入“纵”派反秦联盟,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展开自己注定不平凡的人生。

就在孟尝君决定加入“纵”派反秦联盟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公孙弘的食客提出了不同意见,在公孙弘看来孟尝君的决定有些草率,他提议应该先试探秦昭王再做出决定。公孙弘说“您为什么不先派使者出使秦国去考察一下秦昭王再做决定呢?如果秦昭王的确有天下帝王之主的风度,您恐怕应该争取给他当臣子,那么何必加入‘纵’派反秦联盟与秦昭王作对呢?如果秦昭王没有成大事的风度,那么您再加入‘纵’派反秦联盟和他对抗也为时不晚。”孟尝君觉得公孙弘的建议很有建设性,在战国时代很少有立志从一而终的忠臣,狡兔三窟、脚踩两只船是社会精英普遍认同的生存法则。万一秦昭王的确有一统天下的能力和威望,那么孟尝君跟他作对就是不识时务,所以派人去试探一下再决定对待秦昭王的战略才是明智之举。

孟尝君接受了公孙弘的建议,说“好,就请您去一趟吧。”

公孙弘既然敢提出这样的建议,当然也做好了出使秦国、接受挑战的准备,于是公孙弘慷慨受命,率领着一个十辆马车组成的使团直奔咸阳而去。秦昭王听说了公孙弘代表孟尝君出使的事情,秦昭王有很多敌人和对手,当时最需要解决的并不是孟尝君,所以决定利用外交手段来争取孟尝君对自己的支持。

咸阳,秦国王宫大殿之上。

秦昭王看着眼前这位来自东方大国的使者公孙弘,心里暗暗告诫自己要尽量保持真诚热情的待客风度,秦昭王问“孟尝君的封地有多大呢?”

公孙弘回答“方圆百里。”

秦昭王笑了“寡人的国土方圆数千里,也从来没有敢跟什么人作对;孟尝君只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想跟寡人作对,您觉得他能做得到吗?”

公孙弘说“孟尝君敢于跟您作对是因为他爱惜人才,而大王您不爱惜人才。”

秦昭王问“孟尝君是怎样爱惜人才的,您能跟我说说吗?”

公孙弘说“从来不向天子称臣,从来不结交诸侯,得志的话就可以成为领袖,不得志也决不给别人当臣子,这样的人才在孟尝君的手下有三个人;在治理国家方面可以成为管仲、商鞅的师傅,说服君王支持正义,能够达到这样水平的人在孟尝君手下有五个人;面对万乘之国的君主,敢于侮辱他派出的使者,事后自刎谢罪,以自己鲜血喷到他(万乘之国的君主)的衣服上,这样的人在孟尝君手下有十个人,我就是这样的人。”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扶栏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第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