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然后李陵再次叹息“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陵对祖传的箭法非常自信,他认为只要还有几十支箭,就有可能突围出去,遗憾的是此时的李陵已经没有武器可以跟匈奴拼命了。李陵非常理解手下求生的渴望,无论从道义还是从感情上来讲,他也不愿意带着这些朝夕相处的弟兄们毫无疑义地送死。于是他让大家分散突围,如果有人能活着回去就可以向武帝刘彻汇报此次出征的情况。客观地说,李陵的这次出征以少击众,纵横匈奴境内千里,消灭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完全可以称得上虽败犹荣。此时的李陵最担心的就是如果全军覆没,无一人逃脱,那么自己这次艰苦卓绝的远征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迷案,身后史册上的荣辱只能任人演绎了。

李陵把最后的粮食分给了手下士卒,每人两升干粮,一大块冰(可以化水解渴),然后李陵和大家约定:不论是谁,只要能活着突围出去就赶到当初出发的地点遮虏障汇合。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后来四百多名荆楚勇士通过不可思议的残酷淘汰幸存下来,陆续到达遮虏障,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然而,李陵和韩延年树大招风,显然已经很难脱身了。

当日半夜,夜黑风高。

李陵和韩延年跨上战马,命令手下击鼓召集部队一起出击。

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战鼓居然没有敲响。《汉书》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汉书》中对战鼓没有敲响的原因没有记述,可以想象此时这支原本钢铁意志的荆楚勇士军团已经军心涣散,甚至可能已经提前执行了骑都尉李陵分散突围、各自逃命的命令。

此时的李陵没有苛求手下,他知道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

李陵和韩延年趁着夜幕骑马飞奔,身后只有十几个士卒跟随。

单于知道自己的对手是步兵军团,因此从夜幕中飞奔出来的几匹战马异常醒目,单于对李陵的最后一击开始了。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汉书》)。”

韩延年,这个不甘平庸的烈士子弟,最后也当了烈士,用自己年轻的鲜血延续了家族的荣誉。阳光男孩李陵最后终于给自己找到了台阶,自己当初只是承诺“以五千步卒涉单于庭”、“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从实际效果来看李陵做到了。既然那近在百里之内的帝国对自己的生死毫不关心,李陵也就实在舍不得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壮烈牺牲当烈士。

于是李陵投降了,当了叛徒,投降前他说“无面目报陛下”。

事实上,此时坐在重重城墙包围着的未央宫里的汉武帝刘彻并不是毫不关心李陵的生死,准确地说刘彻只关心李陵怎样去死,他甚至已经在内心里盘算着怎么给反击匈奴的革命烈士李陵开追悼会了。刘彻根本没有想到李陵会当叛徒,因为在皇帝的剧本里只有活着为他拼命的战士和死去埋骨荒野的烈士,而不存在叛徒这样的角色。

《汉书》记载“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可以想象,当时边塞的情报肯定已经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未央宫,刘彻没想到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青年李陵比他的爷爷和老子还能打,居然能在十万单于铁骑的围追下一步步向着汉朝边境的长城突围了过来。

几乎在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在塞外苦战单于的同时,刘彻的大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趁着单于主力围攻李陵也逃了回来。根据《汉书》记载,李广利这次出征率领三万骑兵,虽然歼灭匈奴万余人,自己也损失了六七成的兵力,也就是付出了大约两万骑兵的代价,后来李广利在李陵拼死掩护和公孙敖和路博德的接应之下逃了回来。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骑都尉李陵损失了四千多步兵,却歼灭了匈奴一万五千多骑兵,在根本没有后援和接应的情况下,李陵靠着自己的不懈奋斗突破了十余万匈奴骑兵的包围,距离长城越来越近。

本来导演决心一定要捧红的男主角李广利损兵折将、灰头土脸,而那个不愿意给男主角跑龙套的配角李陵却顽强地把戏抢了过来,一路血雨腥风、星光闪耀地杀了回来。从观赏性来看,这部历史大片因为有李陵的存在而大发异彩,但是非常不幸,李陵这次出彩的即兴表演对兼导演和编剧于一身的武帝刘彻来说实在很没面子。

李陵的胜利就是李广利和武帝的耻辱,如果李陵活着回来,那些将军们和士兵们会怎么看待这个传奇的将门虎子?文臣和史官们又该怎么评价这次不可思议的远征?作为帝国最高首长的刘彻又该怎样给李陵这次的出征定性?是该奖励提拔李陵还是该因为李陵损失了四千步兵惩罚他?更可怕的是这个拥有如此惊人战斗力的李陵还如此年轻,如果不出以外,刘彻自己很有可能将先于李陵而死。

还有,李陵的背后是李禹,李禹的背后是太子刘据。

一边是未来帝国接班人的爪牙和柱石,一边是现在帝国首长的面子和权威,两下一比较根本不用选择。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掌权的老头子都对等待接班的年轻人们说你们是国家的未来,那年轻的接班人常常就被忽悠了,于是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错觉。有一个道理老头子自己从来不会说,要靠接班人自己来悟:不懂得尊重和迎合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未来。

李陵是属于未来的圣斗士,他骑在骏马上像风一样奔驰,率领“荆楚勇士奇才剑客”杀得单于胆战心惊,几乎心理崩溃。面对这样一位如此出色又如此年轻的太子党虎将,正在一天天老去的武帝刘彻感到难以控制的恐惧和无奈。

李陵必须死,但是作为帝国的一号首长,刘彻实在不好意思下令派兵去杀死李陵,于是武帝刘彻只能按兵不动,心中暗暗祈祷无能的单于不要放过该死的李陵。《汉书》记载“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左等右等也等不来李陵壮烈牺牲的喜讯,武帝刘彻终于坐不住了,他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召进宫来,让看相的大师来给她们看相,结果大师说“无死丧色”。大师从李陵的母亲和妻子脸上看不出来李陵壮烈牺牲的信号,只能如实禀告,这对刘彻来说实在是个坏消息。

在扶栏客看来“上欲陵死战”是班固的春秋笔法,班固想表达的真实意思可能是“上欲陵战死”,因为把两个字颠倒一下顺序似乎更能反映两千多年前锋利的帝王心机。

过了不久,塞外传来了李陵投降的消息,汉武帝刘彻不禁勃然大怒:在整个拍戏过程中,跑龙套的配角李陵不仅抢了主角的戏,而且对导演让他壮烈牺牲的暗示故意视而不见,不管怎么杀居然都不死,一次次顽强地从血泊里爬起来面对镜头自信地微笑。最后这次更过分,跑龙套的李陵干脆跳槽了,成了竞争对手剧本里的男主角。

于是刘彻把李陵派回来汇报工作的陈步乐找了来,让他对李陵投敌叛国做出解释。刚被提干的陈步乐在不到一个月之前荣幸地向帝国第一首长刘彻汇报工作,然后看到刘彻龙颜大悦,接着自己就被皇帝亲自提拔当了干部(被封为“郎”)。“郎”这个官不算大,可是作为小兵要爬到这个位置正常情况下就要像李广年轻的时候砍下来很多匈奴的脑袋。陈步乐没想到凭着自己的一通慷慨陈词就换来了别人玩命才能得到的提拔晋升,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还不到一个月,当自己再次见到刘彻的时候,这位帝国第一首长突然龙颜大怒,眼冒凶光地逼问自己李陵为什么丧心病狂地投敌叛国?这是一个骑兵出身的陈步乐没办法回答的问题。

年轻有为的骑兵干部、“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兵团的第五千零一名士兵陈步乐受不了这份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刺激,于是只好自杀了。

此时的刘彻已经在位了四十一年,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淘汰筛选和强化训练,朝中的群臣们不仅已经能够整齐划一地在政治立场上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甚至在情绪上也做到了天人合一。在这个大一统的帝国里,要想活得滋润就必须快乐着天子刘彻的快乐,悲伤着天子刘彻的悲伤,装也要装出来,这就是最大的政治觉悟。于是群臣们群起表态,痛斥叛徒李陵的无耻投敌叛变行为。

批判会高丨潮丨迭起,群臣们才华横溢、巧夺天工的批判语言如单于铁骑射向天空的箭雨扑向了陇西李氏。

此时,有一个人没有说话,他就是太史令司马迁。

在以暴力决定地位的中国历史当中,太史令这种官职在普通人看来似乎无足轻重。一个研究历史的学究,混好了上个百家讲坛、出几本《汉朝那些事》,混不好了也就是在天涯煮酒论史或者新浪大话春秋里挖个坑混混点击。然而,在当时武帝刘彻的心目中,司马迁却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那时候没有网络媒体、没有影视资料,千秋万代之后,刘彻在历史长河中的形象完全取决于眼前这位看似迂腐的学者怎么书写。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扶栏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第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