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李广这一百多骑兵的出现也让匈奴们大吃一惊,他们马上排好了阵势准备迎战。这时,李广手下年轻的骑兵们缓过神来,纷纷请命逃跑,——一百骑兵遭遇数千匈奴,逃跑是最自然最可能的选择。然而李广这时表现出的冷静和意志让他的形象从尘封的古书里走了出来,他说“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不我击。”可以想象几千精于骑射的匈奴骑兵追杀一百多汉朝骑兵,那情景肯定就像一场围猎,距离自己大军几十里路的李广此时如果逃跑只有死路一条。狭路相逢勇者胜,李广说“前!”,带领一百多腿肚子哆嗦的骑兵迎着匈奴扑了上去。如果李广再次以一百多骑兵扑上去和几千匈奴骑兵单挑,无论他怎样神勇,最终的结局仍然是死路一条。跑是死,拼命也是死,怎么才能不死?答案就在李广本身。李广带着一百多骑兵在冲到距离匈奴弓箭有效射程之外的地方突然勒马,然后滚鞍下马。目瞪口呆的匈奴看着这一百多汉人不仅在自己的眼前下了马,而且还摘掉了马鞍。汉人在几千个凶残的匈奴骑兵的眼前把刀枪插在草地上,横七竖八地躺下了,马儿在旁边悠闲地在吃草。这一刻匈奴一定很震惊,这哪里是汉军在塞外打匈奴,分明是美国大兵在菲律宾海滩度假。他们不知道此刻对面围在李广身边正在哆嗦的年轻骑兵们正在发牢骚“老大,有没有搞错?这么多匈奴就在对面,咱们还把马鞍卸下来了,匈奴要是扑上来咱们怎么跑的了啊?这不是找死吗?”李广言简意骇“彼虏以我为走,今解鞍以示不走,以坚其意”。后来匈奴越想越苦恼,这些汉人到底想干啥?想不通就要探索究竟,这是人类普遍的求知精神,匈奴也不例外。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带着一队骑兵抄了上来,想探索一下究竟。李广突然跳起来,带着十几个弟兄装上马鞍,骑马迎了上去。那个骑白马的帅哥当场被李广射杀,其余出击的匈奴退了回去。李广并不追击,带着十几个弟兄又返回了刚才解鞍的地方再次下马解鞍作度假状。匈奴彻底崩溃了,世界上咋还有这么怪的人呢?阴谋!肯定是阴谋。在匈奴眼里,一时间那些懒洋洋的汉军周围充满了神秘的杀气。做出推理和判断的匈奴异常痛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汉兵在自己的眼皮下享受阳光浴,直到太阳落山,夜幕降临。在夜幕的掩护下,几千匈奴大军偷偷摸摸地撤走了,他们认定自己已经在狡猾的汉人布置的陷阱边缘了,唯一的出路就是远离。

后来号称“多智近乎妖”的诸葛亮对司马懿用过的空城计,其实是跟李广学的。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

出了一身又一身冷汗的年轻骑兵们透过清晨草原上的薄雾,发现昨天虎视眈眈的匈奴大军消失的无影无踪。

另一边,李广迎着朝霞仗剑而立,战袍飘飘。

从这一刻起,年轻的骑兵们在心理上对李广产生了一种类似宗教情结的神秘依赖。

一代偶像诞生了。

(四)“为之死”、“家无余财”:危险的职业风格

学过MBA课程的同学们都知道Leadership和Managemen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究竟怎么个不同洋人学者讲的仔细但是很繁琐,中国学者讲的很概念但是又语焉不详。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也许大家就会明白,不懂历史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Leadership的。

《史记》和《汉书》上有这样一个段子,武帝即位,武帝身边的大臣们不约而同地向新上任的皇帝推荐李广,说李广是当世名将。通过这件事可以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是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也不愿意给新上任的老板推荐一个笨蛋;第二是李广人缘相当不错,因为给他说好话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而且这些人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于是爱惜暴力型人才的武帝马上提拔李广当了未央卫尉,同时提拔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关于这个段子《汉书》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武帝即位,左右言广名将也,由是入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未央和长乐是当时大汉帝国的皇宫,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也就是帝国的权力核心。李广和程不识一下子成为了帝国一号首长的警卫员,进入了帝国权力的神经中枢。武帝提拔李广和程不识担任给自己看家护院的皇宫卫尉,相当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他们。这种提拔不仅具有政治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感情上的投资和拉拢。对李广和程不识来说,皇帝的这种提拔不仅意味着待遇,更意味着信任,意味着被帝国的老大拉进了“自己人”的圈子。在权势上居高临下的领导者对下属作出一副托付终身的姿态,如同倾国倾城的公主对牧羊男孩以身相许一样,都足以令后者感动的不惜肝脑涂地、海枯石烂。中国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都不乏以身殉国的忠臣节士,这些为王朝殉道的人们就是中了末代君主托付终身的毒,无法自拔。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这样的牺牲好像都是螳臂当车,毫无价值,而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这种殉道非常主流。末代王朝大清在乾隆年间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贰臣传》,连洪承畴、祖大寿这样为大清立国建立不朽功勋的开国功臣都不放过,可见历史的无情和公正足以让中国人对百年之后名节如此看重。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眷恋历史的原因之一吧,看了历史才知道这世界上原来真的存在过那么多忠贞不二的人们,而这些人们又是如此的优秀。或许正因为这些历史中曾经的忠贞,年轻的人们才不至于对爱情、友谊和人类的良知丧失信心,所以说对年轻人来说学学历史真的很有必要,拔高点层次甚至可以说是心灵的需要。

扯远了,回到李广和程不识的段子。

既然两个人同时被提拔到同级别、同等重要的管理岗位,帝国组织中的人们当然不由自主地把他们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很自然,也很无奈。如同两个年纪相仿又住邻居的孩子,从他们出现在世人面前比较就开始了。

干部的比较首先从简历开始,李广和程不识在被提拔之前的经历非常相似。“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长期战斗在汉匈边境前线的将领,富有基层工作经验。据史书记载,李广和程不识同时担任太守在汉匈边境驻兵的时候,两人虽然都战功卓著,但是他们的管理风格却大相径庭。这种不同特别体现在行军和扎营方面,程不识治军法度森严,军队驻扎的时候阵势严谨,编制清晰,晚上安排军卒敲着煮饭的铜锅(刁斗)在军营里巡逻。而李广行军扎营却不讲究这些规矩和流程,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候,就找水草丰美的地方扎营,晚上也不安排巡逻,军卒可以自便,只是在远处安排侦察骑兵。同样是当兵吃粮,年轻的士兵们当然喜欢李广这种人性化的风格,但是行军打仗讲究的就是军法如山,纪律严明,直至今天“纪律严明“都是我军反复强调的治军原则之一。《三国演义》里面常说看某将军带领军队的扎营和布阵就能看出来这个将军军事水平的高下。我读书有限,但是我想古今中外像李广这样带兵的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也是凤毛麟角了。如果是一般人这样带兵,肯定早就被匈奴偷营,全军覆没绝非危言耸听。但是李广这样带兵却从来没出过事,对于这种不合常理的现象,程不识总结过原因,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猝犯之,无以禁;而其士卒亦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虏亦不得犯我。”李广带兵虽然看似松散,但是李广的士卒却能“为之死”,也就是说李广手下的士兵可以随时从睡梦中爬起来拼命,所以即便遭到偷袭也打不垮。而其他将军,如程不识没有那种能让士卒“为之死”的影响力,因此只好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了。同样是太守,同样被皇帝提拔,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程不识的手下只好自认倒霉,“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为之死”三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听起来很吓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将军显然已经不能用管理和流程来解释了,李广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书上也有些蛛丝马迹,无非是身先士卒,同甘共苦。历史上很多名将也都有类似的风格,但是能“为之死”的应该不多。对普通士卒来说,李广作为老大或者领袖的人格魅力不容否认。李广的威信建立在遭遇猛虎、弯弓射杀的勇气之上,建立在面对数十倍于己匈奴大军的从容迎战之上,建立在轻财仗义之上,建立在吃苦在前享受之后的作风之上。任何作秀、任何心机和口才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事实上李广不擅长做报告,没有理财观念,从表面来看李广完全不具备一个现代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史书记载,“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卒共之。家无余财,终不言生产事。”,“广呐口少言”,“将兵,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不近水、不近餐、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广带兵完全依靠榜样的力量,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样的干部为帝国带出来一支随时从睡梦中醒来就能随时拼命的可怕的武装力量。

这样的风格,在李广之前,项羽应该算一个,项羽在乌江边自刎的时候,身边的江东子弟全部战死。李广能和项羽比肩,显然和程不识不是一个层次。从作战的角度来看,风格无所谓好坏,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凡事就怕琢磨,中国历史上达到李广和项羽这样Leadership的将军好像都不得善终,后来的岳飞也是这样。以领袖或者老大的风格领导一只军队,这样的风格可能战无不胜,但是的确很危险。如果放在朱元璋或者雍正的时代,李广的下场可能就不是自刎了,很有可能在李陵还没出生就被提前灭族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武帝基本上还是相当对得起李广的。

后来那个美国的巴顿将军其实也带有李广的风格,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所以有了相似的结局。

现在大家应该理解了Leadership和Management的区别了吧?问题是,一个帝国只能有一种声音,一个Leadership,虽然汉武帝刘彻表现的很大度,容忍了李广一辈子,但是其他人呢?有句俗话叫皇帝不急太监急,岂止是太监,只要是有皇帝的地方,大家都比皇帝急。所以当皇帝苦啊,这真不是矫情。

凡事不可过于消极,生活在那个胸襟广阔、开放雄健的年代,李广能让手下士卒为之死的风格或许不至于致命,但是他那“家无余财”的共产主义风格却无论如何缺乏职业精神。李广的祖先李信和王翦的段子就是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财富的典型案例,咱们按下不表,后面再说。

(五)战略转型后的下岗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小说在线阅读_第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扶栏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司马迁笔下的那些牛人们第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