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十五章李定国北伐:又见汉军威仪

第一节击杀孔有德

截止到1651年初,孙可望打着永历朝廷的旗号,顺利收编了原永历政权统治下的湖广和两广残存的官军,又通过会盟和武力攻取的方式,解决了四川和贵州的各支武装,整个明军阵营完全统一到大西军麾下。

永历没有一兵一卒,也没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彻底沦为一杆操纵在别人手里的大旗,不过这样也有好处,朝中无处不在的党争也随着政权的失去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使得军事暂时不再受到政治的祸害。

明军武装整合的时候,满州八旗的战斗力正在急剧下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八旗人数有限,进入关内后,由于管辖区面积骤然大增,兵力分散。

二是八旗官兵进入汉族地区后,面对前所未见的繁华,迅速腐化堕落,追求安逸的生活,沉迷于享受胜利的果实,官兵丧失了斗志。这表现在八旗兵缺少吃苦耐劳的作风,不能连续作战彻底解决问题,完成作战任务后立刻要求换岗回京享受生活,多次给永历政权以喘息之机。

三是政治斗争使部分八旗主帅死于非命,而对其所属人马的清算又使一大批能征善战的领兵大将落英缤纷。豪格于1648年死于他和多尔衮的矛盾,多尔衮本人于1650年死于疾病(不能排除死于非命的可能),多尔衮死后,他的哥哥阿济格于1651年被赐死,他手下两白旗屡经战争的大将如谭泰等人也被迫害致死。

四是疾病(主要是天花)和贪恋女色导致一大批八旗大将死去。

八旗实力的下降而一大批投降的汉官汉将没有用武之地,这使得清政府很快就将思路调整到以汉制汉的方向上来。

在战略上表现在更多地依赖汉奸进行招抚,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战术上表现在让汉军打前阵,满洲兵将处于二线,这样即可以监视汉军,让其自相残杀,又可以在最后关头将胜利果实收入囊中。

老牌汉奸张存仁、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崇祯朝降将洪承畴、吴三桂,南明藩镇降将李成栋,以及左良玉部将等各个时期的汉奸纷纷被派上用场,他们在少量八旗兵的监视和鼓舞下,充当灭亡故国的马前卒和急先锋。

尽管这些汉军也剃了头发,在装束上和旗兵一致,但是真正在战场上拼杀的八旗兵很少,他们一般都在汉兵遇到难题或是处于困境的时候才出马,一旦问题解决,立刻班师回朝。

清军的这种衰败,不仅长期不能消灭永历政权,反而出现了几次拉剧。但是由于永历政权自身腐朽不堪,清军疲软无力的一拳,也将永历政权击得粉碎。

击垮永历政权后,清军主力孔有德驻留在广西,清廷在湖广建立了绵软无力的统治,这种空虚的局面显然不足以对付大西军庞大的军力。

1651年4月,孙可望派冯双礼率数万人马由贵州进入湖广,冯双礼很快就攻克沅州,包围辰州。清廷急忙派沈永忠领兵二万驰援,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1652年4月,李定国由贵州进入湖南,加入战局并很快扭转了局面,明军在靖州大败清军,攻克靖州和武冈。

明军继续以优势兵力追击,沈永忠向孔有德求救,此时孔有德自以为大功告成,醉心于在广西当定南王,以兵力不足为由拒绝了沈永忠的请求,沈永忠迫不得己,放弃了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大部,向北逃到岳州,清朝在湖南的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逃往岳州,很快,李定国就光复了除岳州、常德、辰州以外的整个湖南。

收复湖南之后,李定国立刻回师攻击广西的孔有德,此时的孔有德后方己被切断,但他仍十分轻视明军。

六月,李定国率兵直攻全州,几天后全歼守军,打开了进入广西腹地的门户,孔有德闻讯大惊,对明军的认识有所提高后,他亲自率桂林守军前往安兴县严关,企图将明军阻止在这个险关以外。

第二天,李定国再次给了孔有德一个深刻的教训,将清军杀得大败,孔有德率残兵败将逃回桂林,李定国接踵而至,将桂林围了个水泄不通。

几天后,明军攻入桂林城中,孔有德长叹一声“完了”,随即自杀身亡,明末第一汉奸,双手沾满了同胞鲜血的孔有德终于走完了自己罪恶的一生,人们无不拍手称快,顾炎武闻讯后赋诗云:“甘载吴桥贼(孔有德二十年前在吴桥发动叛乱),于今伏斧砧”。

桂林城内的孔有德之子孔庭训,降臣原庆国公陈邦傅父子以及清广西地方官员王荃可、张星光等被明军俘获。

孔有德死后,广西清军成惊弓之鸟,纷纷逃往广东,投奔平南王尚可喜,李定国坐镇桂林,派军攻打广西各州县,很快就光复了广西全境。

八月,李定国派人把陈邦傅父子和王荃可、张星光解往贵阳孙可望处举行了献俘式,一个月后,孙可望下令将陈邦傅父子押赴市井剥皮处死,王荃可、张星光处斩,孔庭训于几年后被李定国下令处死。

在向孙可望报捷的同时,李定国派人赴安隆向永历朝廷报捷,孙可望对此极为不满,嫉妒之心由然而生。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1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第11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