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八节寂寞鱼龙

占领扬州后,清军马不停蹄地向南方挺进,6月初,清军渡过长江,直逼南京。

扬州的暴行震动了南京,也让南京人吓破了胆,人们担心如果抵抗清军,扬州的惨况就会在南京重现。

另一方面,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三案,尤其是伪太子案和童妃案,严重损害了弘光帝的声誉,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他的身份颇为怀疑,而明真相的东林和小东林的人巴不得他早点垮台。

这两个因素使南京城很不牢靠,军民缺乏斗志,官员们各怀鬼胎,到处是暗流涌动,一旦出现内奸,南京将很快崩溃。

很显然,弘光对上述问题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担心清军来临时,那些藏在暗处利用三案搞他的人会把他作为一件大礼进献给清廷,到时不仅清军要对其专政,他们也会落井下石。

弘光很矛盾,他想撤离,但是如果撤离,将会大大影响南京军民抵抗清军的决心。思来想去,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偷偷撤离,这样既不会影响军民的士气,又能保证不落入清军之手。

6月3日,弘光只带了太后、一个妃子以及韩赞周等几个太监偷偷逃离了南京,南京的文武大臣,包括马士英这样的亲信都被蒙在鼓里。

弘光的担忧并非多余,但是他密秘出走以换取南京抵御满清的想法落空了,南京的大臣很快就发现弘光己经出城,于是他们放弃了抵抗。马士英知道离开皇帝的支持,他斗不过东林党人,他紧接着逃离了南京,首倡弘光登极的李沾也因害怕报复而出逃。

在群龙无首的日子里,内阁成员钱谦益、王铎和负责南京防务的赵之龙负责主持工作,他们经过商讨,决定将南京献给清廷,南京有文武大臣几乎没有人对这一决议提出异议。

6月8日多铎来到南京城外扎营,赵之龙率领南明149名官员在南京城门外列队欢迎,6月16日举行入城仪式,家家户户都准备了香炉,并把“顺民”、“大清皇帝万万岁”等字符贴在家门口。多铎身着华丽的衣服,率满汉部队雄纠纠气昂昂进入了南京城。

晚上,多铎晏请了南京的文武大臣,实现了满清版的“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的理想。与此同时,弘光辗转来到了铜陵黄得功将军的驻地,对于弘光逃亡途中的狼狈情景,孔尚仁《桃花扇》对于弘光的逃亡有一段唱词:

堪伤,寂寞鱼龙,

潜泣江头,

乞食村庄。

这段唱词颇具讽刺意味,代表了人们对弘光在大敌当前之时潜逃的憎恨与嘲笑,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关于南京的陷落,需要澄清两个问题。

一、弘光的出逃导致了南京不战而降,弘光应该对南京失陷负责。

事实上,这个城市没有抵御清军的决心,因此是守不住的,这点可以从之后发生的南京官员一致同意投降的情况可以得到印证。不久前在扬州,南明官员几乎全体自杀,或是被清兵所杀,没有一人投降,然而南京政府与之相反,只有极个别阉党成员选择了自杀殉国,张捷在一座破庙里上吊,杨维垣投井而死,中立派官员只有高倬自杀,除此之外,整个政府都加入到欢迎清军的行列,反差十分巨大。这说明弘光对南京城防和自己处境的疑虑并不是多余的,弘光如果不出逃,只能被清军俘获,不仅他本人成为亡国之君,他的国民也会因为群龙无首而彻底放下武器,南明将会彻底灭亡。这个悲剧一年前刚刚在北京上演过,因为崇祯没有放弃北京,实施迁都,才导致了他本人的死亡和大明的崩溃。殷鉴不远,我认为弘光出逃,是吸取了崇祯死守北京,导致身死国亡的惨痛教训后做出的英明决策。

二、弘光是由于懦弱才逃离南京,这证明了他是一个昏君,是一个“弱主”。

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没人愿意当昏君,弘光也不例外。他之所以逃离南京,除了对南京城防和自己处境的担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打算御驾亲征。

据《江南见闻录》记载:“顺治乙酉五月初十(1645年6月3日)连日警报叠至……,夜分北风甚急。北兵渡江,由七里港进迫神京,时日将晡,弘光计无所出,召内臣韩赞周问策,韩云:‘此番势既汹涌,我兵单力弱,守和无一可者,不若御驾亲征,济则可保社稷,不济亦可以全身。’”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弘光出城御驾亲征,有两手准备,一个是上限,如果成功可以保社稷,一个是下限,如果实在不成功,亦可以全身。文中所说的 “全身”指得是保命,但是通过何种途径保命,文中没有交待,我想这才是到了真正逃亡或是隐居的时候。

御驾亲征不仅是一个遁词,而是南明政府一直在考虑的国策,以刘宗周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坚决主张此政策,反对史可法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提出的“藩镇”的政策。虽然 “藩镇”派占了上风,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御驾亲征的主张仍不时被人们提起。弘光出于种种考虑,始终没有选择御驾亲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自己一旦离开南京,有人会很可能就会乘机拥立新君,颠覆自己的统治,这样会使局面变得混乱。当时确有一部分人在制造“三案”威胁弘光的统治地位,这让弘光感到另立新君的图谋一直存在,从而加重了他的顾虑。

当敌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弘光也认清了藩镇战略的破产,镇将己不足为恃,南京也必不可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御驾亲征,或能在危难关头挽狂澜于既倒,于是他进驻黄得功军营中,驱使黄得功为之效命,为挽救祖宗江山作出最后一丝努力。

如果弘光仅仅是为了保命,他可以逃向更远的浙江或是福建甚至是云贵地区,而不应该逃入处于对敌前线的黄得功军营中。

弘光之所以选定黄得功,还因为黄得功确实是一个可以倚重的人。

黄得功出身军户,是辽东开原卫人,年少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勇气。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偷喝了母亲刚酿好的酒,母亲发现后责备了他,黄得功笑着说:“我赔你好了”。当时明军正在和女真人开战,黄得功提着刀加入了军队,在战斗中斩获两个头颅,得到赏银五十两,黄得功拿着赏银回到家,交给母亲说:“这些钱是我用来还你的酒的!”

长大后,黄得功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累功升至游击,崇祯九年又升为副总兵,并被调入京营禁卫军,崇祯十一年,他率禁军随熊文灿镇压中原民军,此后一直在东南一带与革左五营、张献忠作战,屡立战功。

黄得功人品刚正不阿,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天性忠义,他常以大局为重,遇到不公平的事,他会发火,但是一旦用国家大事来规劝,他很快就会委曲求全(闻以国事相规诫者,辄屈己改不旋踵)。

黄得功打仗身先士卒,异常勇猛,每次战前,他都要饮酒数斗以壮胆气,他手持一条铁鞭奋勇杀敌,战后铁鞭上粘满血渍,血水流到手腕上,用水浸洗很长时间,才能将血色脱去,因为他的勇猛,人送绰号“黄闯子”。

《明史》将黄得功与曹文诏、周遇吉三人并作一传,并给出了这样做的理由是:“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别著于篇”。

黄得功见到弘光大惊失色,他痛哭道:“陛下死守京城,臣等犹可尽力,奈何听奸人言,仓卒到此!且臣方对敌,安能扈驾?”黄得功的意思是弘光应该死守南京,只有中央坚持住,他们外围的将领才能有所作为。他以为弘光是听了奸人的话,仓卒逃离南京,而他的队伍在战斗环境下难以分心护驾。弘光说道:“除了你我没有别人可以依靠(非卿无可仗者)。”几经沟通,黄得功感激效命,表示“愿效死”。

如果弘光能在一年前倚重黄得功实施御驾亲征和策略,南明将会是另一个局面,可是此时,黄得功也回天无力了。

清廷得知弘光逃到黄得功营中后,派汉奸刘良佐带着一部清兵前去攻打,黄得功带伤坐小舟督战。黄得功和刘良佐曾经配合在东南一带镇压民军,有一定的交情,刘良佐在岸上大声喊话,劝黄得功投降,黄得功严辞拒绝,并怒斥道:“汝乃降乎!”就在两人对话的时候,突然从刘良佐身后飞来一支冷箭,正中黄得功的咽喉偏左的部位,黄得功受重伤,但没有立即死亡,后来看到知大势己去,又捡起刚刚拔下的箭朝自己的咽喉猛刺,自杀身亡。

从黄得功中箭到其自杀身亡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黄得功为什么要自杀?而他的部下为什么没有制止他自杀的举动?《明史》没有告诉我们,只是笼统的说:“得功知不可为,掷刀拾所拔箭刺吭死。”

对于细节,所谓正史总是践踏而过,但是这些细节往往隐藏着许多真相,在决定弘光和南明生死的最后时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想很可能是黄得功的部将不愿以卵击石,不愿将个人前途和身家性命绑在弘光的战车上,黄得功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他难以指挥军队,他己经成为军队投降的绊脚石。要么背叛弘光帝投降,要么忠于弘光帝导致众叛亲离,黄得功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对于他来说,选择其中任何一个都非常痛苦,这个痛苦比死亡的痛苦更为巨大,所以他宁愿自杀也不愿作出选择。

黄得功死后,他最亲信的部将中军田雄毫不犹豫地投降,并将弘光皇帝交给刘良佐,由后者带到南京献给多铎,南明弘光政权至此结束。

弘光不久被带往北京,与他同行的还有假太子王之明,第二年五月,两人都被清廷杀害于北京。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9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第9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