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二节清军南下

左良玉进军的同时,清军方面也发动了灭亡弘光政权的战役,形势非常危急,弘光政权面临者攘外于安内的两难选择,对于马、阮等人来讲,如果清军来了,他们还能投降保命,而如果左良玉来了,他们没有生存的可能,因此,他们选择了“安内”,用马士英的话来讲,“吾辈吾臣宁愿皆死于清,而不可死于左良玉之手”,在此思想指导下,大量江北的军队被调往西线,督师江北的史可法也接到撤回江南的命令。

对西线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实际需要,南明第一猛将黄得功在铜陵轻易击败了左军,迫使其退回九江。真正的危险来自北线,此时的情形己经万非危急。

李自成仓皇撤离后,北京市民对还没来得及撤离的民军进行报复,人们成群结伙地搜捕大顺士兵,将其当众砍头或是投入火中活活烧死。群众自发的运动往往会出轨,在行动中,凡是操西北口音的人都受到连累,一些很早以前就迁到北京定居的西北人也被当成民军被杀死,还有一些人乘乱对他们的仇家进行报复,总共有2000多人死于这场狂潮,直到清军入城才宣告结束。

清军进入北京后,一方面以为崇祯办丧事为切入点,邀买人心,一方面窃取他的遗产,宣传“且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军民者,非一人之军民,有德者主之”,消除人们当亡国奴的悲痛,帮助人们接受改朝换代和接受敌国异族统治的事实。

然而大多数市民还顾不上忧虑国事,他们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按照惯例,清军会烧杀掳掠一番后满载而归。

人们的担心并非多余,清军内部对于下一步行动并没有共识。虽然多尔衮有吞并天下之志,但是更多的人出于种种顾虑,宁愿像以往一样,将这次行动当成一次狩猎,而不愿长久居留。

据朝鲜《李朝仁祖实录》记载:“八王(既阿济格)言于九王(既多尔衮)曰: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京,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九王以为先皇帝尝言:若得北都,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两王论议不合,因有嫌隙云。”

阿济格是多尔衮的亲弟弟,是多尔衮倚重的亲信,二人属于同一政治集团。但在建都这件事上,同一政治集团内部尚且有不同认识,足见当时满清贵族内部分歧之大。很多满清贵族都提出要对北京大肆杀掠,然后返回关外盛京,为此他们在北京城内到处传言,将“放抢三日,杀尽老壮,只存孩赤”,企图制造混乱局面,逼迫多尔衮返都盛京。

然而多尔衮在众多汉臣的支持下,力排众议,他多次晓谕民众,禁止杀掠,并督促顺治帝尽快来到北京,断绝权贵返回之心。

在多尔衮安排下,顺治帝八月份自盛京启程,九月到达北京。十月初一日,在紫禁城武英殿举行登极大典,建都称帝,正式宣布“定鼎燕京”。

坐稳了屁股之后,清朝又开始收拾李自成了。十月,清军主力分南北两路夹击李自成,北路为阿济格率领,南路由多锋率领,吴三桂随阿济格的北路军行动。

清朝之所以先对李自成下手,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清朝要吞并全国,首先要占领北方,李自成不仅在北方,而且山、陕扼京师上游,对清朝的北京政权构成威胁,按照远交近攻的原则,应该先打近在咫尺的李自成。

二是李自成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己经恢复了元气,并开始组织小规模的反扑,必须乘热打铁不能让李自成完全复元。

三是打击李自成可以打着为大明复仇的旗号,名正言顺,不仅容易取得北方汉人的支持,而且可以转移人们对满清建都北京的不满。如果刚占领北方就进攻南方,会招来强烈的反弹。

最后一个原因至关重要,他使李自成在陕西崩溃得比他进军北京时还要快,山陕大部分地区明朝旧臣都是被迫投降李自成的,清军一来,他们就开门迎降,因此,南北两路清军进展十分迅速,南路攻克潼关,北路围攻重镇榆林和延安,对西安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当了一辈子流寇的李自成显然不会像崇祯那样成为瓮中之鳖,1645年1月13日,李自成放弃关中,转战豫楚,又开始了他所熟悉的流动作战。

李自成被赶出陕西以后,阿济格所率北路军继续追击,多铎所率南路军迫不及待向弘光政权发起了进攻。

阿济格所部清军在武昌、富池口、九江等地连续十三次痛击李自成,民军损失惨重,在心理上己经完全崩溃,不敢再战,形成一触即溃,溃不成军的局面。1645年5月,李自成本人也在溃散中脱离大部队,意外死于乡兵之手。手下干将刘宗敏、左光先、宋献策不久被清军俘获于湖北九宫山。

多铎的进展比阿济格还要快,清兵未遇任何抵抗通过河南,四月抵达泗州,就在左良玉起兵之时,弘光政权己经势如危卵了。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9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第9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