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弘光政权的灭亡:东林的诅咒
第一节左良玉兵变
一般情况下,东林—复社的武器主要是笔杆子,攻击的标的主要是对方的名誉,也就是写文章骂人,使其攻击对象臭不可闻,从而无法立足,这很像是文丨革丨时期的大小字报,他们称之为“清议”,当年驱逐阮大铖用的就是这个方法,成效显著,杀伤力极强。新三案也对弘光政权的名誉造成了损害,动摇了其统治基础,可以说是一种殊途形式的“清议”。
“清议”是东林—复社的看家本领,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帮文人仅仅会动动嘴动笔,顶多制造点疑案,那你就错了,事实上,他们从未放弃过枪杆子,从孙承宗到袁崇焕,再到史可法,都是他们抓枪杆子的巨擘。
这次为了推翻弘光政权,他们又开始舞枪弄棒了。
弘光元年四月,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自湖广起兵开往南京,这是造成弘光政权迅速崩溃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东林—复社在操弄军事上的一次杰作。
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临死前为了调动左良玉的积极性,封他为宁南伯,并授其子左梦庚平贼将军印,允许他们功成后世守武昌,然而左良玉只是谎报军功,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没过多久,京师就失陷了,左良玉的部队闻变群情激愤(诸将汹汹)。
弘光政权成立后,许多将领主张引兵东下,拥护新君,但是左良玉意在保持独立性,拒绝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这时,副将士秀喝道:“谁要是不听大帅的话,再说东下,我就打他!(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左良玉又将巨船沉入江底,截断江流,人心始定。后来通过湖广总督袁继咸的沟通,左良玉虽然承认了弘光政权,但是仍保持了很大的独立性。
虽然左良玉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但有一个人的话他不能不听,此人就是东林大佬侯恂。侯恂早年对左良玉有恩,《明史》记载:“良玉之起由侯恂”。侯恂不仅提拔左良玉,还保护过他,左良玉早年在辽东军中任职时,被人弹劾苛扣军饷,侯恂出面力保,才使其免于处罚。
马阮当权后,考虑到左良玉与东林党人侯恂的特殊关系,对其始终保持防范,为此他们在南京上游的筑板矶城,名曰西防。左良玉叹道:“西边有什么可防的,还不是防我!”
虽然弘光想拉拢左良玉,但不幸的是他们还是和左良玉扛上了,因为侯恂也涉及到了顺案,侯恂参与了李自成的政权,他被投入了监狱,但是不久又被放了出来,这很可能是左良玉活动的结果。侯恂的儿子侯方域和阮大铖也有矛盾,他逃到了左良玉的营中。
顺案进入高丨潮丨的时候,那些涉案人员纷纷要求侯方域劝说左良玉解救他们。侯方域的作品《壮梅堂集》里记载了起草《留都防乱公揭》的吴应箕曾经要求侯方域写信给左良玉,请他出面干预,以保全那些被阮大铖抓进监狱里的同志。这个记载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活动己经湮没,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冰山一角,看到东林—复社在左良玉起兵的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影响左良玉起兵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黄澍,黄澍原本是左良玉军中的监军巡按御史,弘光政权成立以后,左良玉就派他到南京来参加政府,作为左良玉在朝中的代理人,黄澍定期向左良玉汇报朝廷的情况。
然而黄澍在朝中和马士英闹得不可开交,他站在东林—复社的立场上并不奇怪,左良玉的众多东林和复社朋友自然会成为他的朋友,仗着左良玉的保护,他多次触犯马士英,当马士英修理东林的时候,他出手修理马士英,弹劾马士英犯有18条死罪,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他甚至当着弘光皇帝的面抽了马士英一个大嘴巴,并扬言马士英不除必有大祸。黄澍所威胁的“大祸”,很可能就是指左良玉起兵造反,可见煸动左良玉起兵的想法由来己久。
黄澍狗仗人势,为东林—复社张目的疯狂行为也给自己招来的麻烦,为躲避打击,他逃回武昌,弘光派缇骑前往捉拿,左良玉拒不交人,此后黄澍就以煸动左良玉造反为能事。
左良玉起初并没有听从黄澍的劝说,但是没过多久,发生了太子案和童妃案,黄澍等人力言弘光是假冒的,现在他要陷害真太子和真王妃。他们还伪造了一个太子的密诏,请求左良玉发兵前往南京去申救他。妖言确实迷惑了许多人,左良玉手下三十六营大将都被黄澍的谣言蛊惑,与之盟誓,要“申张正义”。此时左良玉也老迈多病,见此情景,决心造反。
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顺江东下,他起兵的檄文声称马士英罪名是:“引用阮大铖,陷害周镳、雷演祚,周密制造刑狱(引用大铖,构陷镳、縯祚,锻炼周内)”,这完全体现了东林—复社的意见,然而后者只是想利用左良玉救出周镳、雷演祚等关在监狱里的同志,左良玉完全成了党争的工具。
东林的做法不仅没有救出他们的同志,反而害死了他们,阮、马令周镳、雷演祚自尽,同时公开处斩周钟。
周镳、雷演祚并非顺案中人,他们被抓捕的原因可能与另立新君有关,他们被处死是马阮对左良玉起兵作出的反应。《明史•周镳传》中认为阮大铖断定左良玉起兵是周镳召来的,所以建议弘光将其赐死(大铖谓镳实召良玉兵,王乃赐镳、縯祚自尽,钟弃市),而在《明雷演祚传》中进一步分析指出,赐死本身就说明了他们死于阮大铖泄愤杀人,因为按照惯例,只有职务较高的大臣才能赐死,像周镳、雷演祚这样的小官没有赐死的先例(故事,小臣无赐自尽者。因良玉兵东下,故大铖辈急杀之)。
周钟名列顺案中,被判秋后问斩,周镳和周钟是堂兄弟,但是由于家族之间的竞争,两人互相敌视,两家人在路上遇见了连个招呼都不打,周钟在北京丑行的暴露,就源自周镳的揭发,这次兄弟二人实现了殊途同归。
与周钟一同被处死的还有光时亨,此君死有余辜,北京危急之时,崇祯和李邦华等人策划南迁,光时亨极力反对,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样子,迫使好面子的崇祯放弃了南迁之议。北京陷落后,崇祯君王死社稷,李邦华也自杀殉国,他却投降了李自成,李自成启用明朝旧臣的比例微乎其微,光时亨何德何能,可以进入李自成的法眼,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其实早就与李自成暗中联系,并打算投降,所以才力阻崇祯南迁,抛开这个传言,也不考虑他对明朝造成的损失,就凭他那前踞后恭的表现,就死有余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