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真假太子
3月28日,就在大悲和尚被处死的第二天,一个自称太子的人被带到了南京,发现这个人的是鸿胪寺卿高梦箕,早在1月份,高梦箕就向朝廷报告了此事,据他说,在更早的时候,他家的一个叫穆虎仆人,在从北方逃难来南方的途中遇到一个少年,说自己是太子,高梦箕得知此事后,将他藏在杭州,后来此事被外人知道并议论纷起(外人已啧啧矣),高梦箕见无法隐瞒,只好向朝廷报告。同时他还说,因为惧怕,他己经命人将太子送走。
高梦箕的报告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自从北京陷落后,太子的下落就为万众瞩目,忠于明朝的人都盼望着太子的出现,因此朝中百官都建议找回太子,一辩真伪,于是弘光派人将他从途中(浙江金华)接到南京。之后,弘光派出不少见过太子的人去查验真伪,包括给太子上过课的东宫讲师王铎和黄道周,这些人回来都报告说,太子是假的,因为他既不能认出他们,又不能回忆起许多宫廷旧事。
于是弘光将高梦箕、穆虎和太子下狱并刑讯。几经审讯,太子供认自己是驸马都尉王昺之侄孙,名字叫王之明,但并没有审出幕后真正主谋是谁。
虽然查出了太子是假冒的,但是审问并没有结束,弘光还要查出幕后主使以及可能包含的阴谋。在第二次审讯时,法官在穆虎衣服里搜到一封高梦箕的侄子高成的家书,上面写着“二月三月往闽往楚”等字样。朝廷怀疑一部分人想在福建和湖广拥立太子,建立政权,并涉及到在福建的郑芝龙和在湖广的左良玉两位大将。
对太子的第三次审讯主要是针对“二月三月往闽往楚”展开的。然而无论怎么用刑,有关人员都不招供,法官只好申请提取高成,高成到案后,第四次审讯开始,一顿严刑之后,高成仍不招供,对“闽楚”一事含糊其辞。法官无奈之下回奏弘光,弘光仍不罢休,下令接着审讯,并允许对高梦箕和王之明用刑。这时参与审讯的葛寅亮向上级建议:“你衡量一下,朝廷的兵力能够声讨左良玉的郑芝龙之罪,并杀死他们吗?如果真的招供了怎么办?忍着不追究则没有王法,追究则容易激起兵变(公等度朝廷兵力,能声左良玉、郑芝龙之罪,而制其死命乎?若其供也,含忍则无法,搜剔则激变耳)”,马士英听后觉得有道理,从此不再追究“闽楚”的问题,审讯也暂时告一段落。
在此期间,外间己物议纷纷,许多群众认为太子是真的,并认为弘光帝害怕太子夺位故意整成假的,大家并不相信审讯的结论,这似审讯只是走走过场,最终将会处死这个太子。 而“王之明”这个名字反过来是“明之王”,这婉转地证明了此人就是太子。
南明第一猛将黄得功对审讯过程的公平表示忧虑,他认为“各官逢迎”弘光,才不敢说真话,“东宫未必假冒”,因此他上书请求在审讯过程中不要对太子使用刑罚,更不能将其处死。一些东林党人干脆炮制了一份假的“太子密诏”交给左良玉,要他带兵前往申救,在东林党人的鼓动下,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引兵东下,给南明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弘光击退了左良玉的军队,但是清军却乘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南京,此时太子的幕后指使人尚未查明,留下了一个历史悬案。
在南都太子出现之前,清朝方面刚刚诛杀了一个自称是太子的年轻人。
关于两个太子谁真谁假的问题,前人之述备至。权威的明史专家如顾诚、孟森等人都认为北都的太子是真的,南都的太子是假的,对于南都的太子,顾诚更进一步揭示,认为这是东林复社党人造谣生事,以动摇弘光朝廷的合法性。但是由于人们的见识不同,争论仍然存在,一些认为南都“太子”未必是假的,弘光为了维护帝位,才否定太子的真实身份,而百官出于迎合弘光,也说太子是假的,因此当时的证人证言没有可信度。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认为北都太子为真,南都太子为假。相关史料汗牛充栋,顾诚,孟森等人援引备至,论述绵密,然而人们对史料并不相信,在此我不想再引用史料,而是从逻辑上分析两个案子,并进行对比,以证明我的观点。
一、关于为了维护统治故意不承认太子的问题。弘光和清朝在这个问题上有本质的区别。太子危胁弘光帝位的问题事实上不存在,在找到太子之前弘光就己经表态,如果是真的,就让他做自己的太子。这一方面表明了弘光不会让位,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还政于太子的愿望,只是时间问题,这个说法比较符合历史与现实,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十分可行,弘光完全没有必要去陷害太子。而清朝方面在审讯北都太子时虽然也放出话来,如果是真太子,就“优以王爵”。事实上,这种说法是言不由衷的,只要太子找到了,并还活着,就会引起民心动摇以及政治上的连锁反应,这会给志在改朝换代的清朝带来极大的麻烦,所以太子是绝对不能出现的,清朝方面无论如何也要其置于死地。
二、关于证人证言的问题。或许出于惧怕和迎奉,证人有作伪证的可能,但是北都和南都的证人表现差别极大。而见过北都太子的人大多数人都说是真的,有些人保持沉默似有难言之隐(如大学士谢升),清朝宣布太子为假的布告中声称袁皇后证明太子为假,但事实上袁皇后早就己经死了。太子的姥爷嘉定侯周奎也说不认识太子,可是太子被逮前几次出入他的家门,并在他家住过几晚,如果他不认识这个人,为什么会让他住在自己家呢?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自保,而那些说太子为真的人都被处死或是受到严厉的处罚,说明周奎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反观南京这边,见过南都太子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清晰表态太子为假。如果南京大臣出于惧怕或迎奉,可以选择沉默,不必都说是假的,没有证据显示北都人的道德觉悟比南都更高或是弘光比满清更可怕。
三、南都太子的真实身份己经查明,是驸马都尉王昺之侄孙王之明。这个结论非常清晰,而且很方便人们去查证,如果弘光认为太子是真而故意陷害,没有必要给出这么清晰的结论,让人们轻易地去查证其真假。而满清却没有给出假太子的真实身份,人们无从查证。更重要的事,弘光明知太子为假,但仍持谨慎态度,要向社会交待,取得群众的充分认知后再付诸司法。弘光帝亲自降旨:“将王之明好生护着,勿骤加刑,以招民谤。俟正告天下,愚夫愚妇皆己明白,然后申法”。而满清方面仅凭一个编造的死的人的证言就宣布太子为假,并将其暗杀在狱中。
四、南京方面查出太子是假的之后,审讯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深究其背后的政治阴谋,即“二月前往闽浙”这个暗语背后分裂国家的图谋。可见弘光的目的并不是指鹿为马。
在清朝方面发布的太子为假的布告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个旨在说明太子是假的布告透露了崇祯女儿,断臂的怀宁公主见到太子后两人抱头痛哭的细节,而布告中证明太子是假的证词出自己经去世的袁皇后。这无疑是在暗示人们,太子是真的,证明太子是假的证据并不成立。为什么会这样呢?
孟森先生认为这可能是满清方面出的一个小差错,太子为假的证词来自崇祯的另一个妃子任氏而不是袁皇后。
事实上,这样的低级失误是不可能出现的,满清的文稿都出汉族大臣之手,并经过层层把关,没有理由出现这样的漏洞。
个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漏洞有两个可能性:一是负责这项工作的汉族人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有意向子孙后代透露真相——明朝的太子是被满清杀害的。或许他还想激发群众对文告的不满,向满清施加压力,达到保全太子的目的。二是满清有意为之。一方面为诛杀太子做好公告,另一方面暗示民众,真的太子己经被杀了,这样就断绝了民众延续明祚的希望,从而更有利于清朝的大一统。清朝统治者以这样一个问题百出的布告向社会简单交待就将太子杀死,可见它对人民反抗的轻视和以武力镇压的信心。
关于南都太子为假,北都太子为真的证据和史料还有很多,但是证明孰真孰假不是本文的目的,我们点到为止,不再一一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