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二节马士英入朝

在历史转折的关头,人们的思想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激烈地动荡。

东林党内部就存在不同意见,张慎言、吕大器等人起初不同意福王称帝,只同意其监国,但是史可法等人认为现状己经很难改变,不如因势利导,拥立福王称帝,这样即可得拥立之功,抢占政治制高点,也有利当前团结抗战,于国于党都很便利。

最终史可法等人的观点占了上风,福王取得了大家的一致拥戴,五月初一进入南京后,三日称监国,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

有了脑袋以后,大家就开始登鼻子上眼,抢占有利位置,一场新的搏奕开始了。从初一到十五这半个月的时间,东林党和与其反对者为了在朝中的关键位置多占几把交椅,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由于南京政府大多是东林党的人,他们在福王即位之前就己经坐在了合适的位置,因此新朝成立之初,东林党人布列朝堂。张慎言占据了吏部尚书的有利位置,另一位东林党人,兵部左侍郎解学龙又推荐黄道周作吏部左侍郎,与张慎言呼应,使东林党牢牢掌握了人事权。紧接着东林党就利用手里的权力将其支持者安插于政府要职,在廷推阁臣的时候,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等东林党领袖受到推举,东林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但是东林党人的优势并没有保持太久,马士英迅速行动起来,对东林党人试图占据政府重要职位的努力进行反击。

马士英并不是一个人,他的盟友有掌握长江防务的操江提督诚意伯刘孔昭(刘基后裔)以及镇守南京的南京提督忻城伯赵之龙等。

马士英起初在外忙于军务,朝中只有刘孔昭一人,势单力薄,刘孔昭试图进入内阁,但是他并非科举出身,况且明代没有勋臣担任大学士从无先例,张慎言轻而易举地否定了这一任命。刘孔昭愤怒之余转而支持马士英为大学士,他说:“既使我不可以,马士英为什么不可以呢?”,几经切磋,最终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和马士英进入内阁。

作为两党的领袖,史可法和马士英似乎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阁臣,都掌军权,史可法掌兵部,马士英总督庐凤。

事实上两人差异巨大。虽然都是阁臣,但是史可法留居朝中,能经常面见皇帝,对其施加影响,马士英则在外督师,对皇帝和朝局鞭长莫及。虽然都是军事首脑,但是史可法只是坐办公室的文官,手中并无不兵一卒,马士英则在前线掌握军队,还有掌握长江防务刘孔昭和南京防务的赵之龙以及地方将领的支持,双方在军事上差距悬殊。

双方各有长短,也都同时看上了对方的长处。马士英忧虑朝中无人,急于入朝,东林党也看到自己在军事上的软胁,希望史可法到前线督师掌握军权。于是马士英进入南京,“威胁”史可法让权,史可法则在“无奈” 之下,“自请督师江江北”。

这一交易发生在福王称帝前后。

双方交换场地之后,比赛继续进行,场上优势逐渐转向阉党。史可法的离去和马士英的到来使朝堂上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阉党”开始对东林党进行反击。

在一次早朝上,刘孔昭指责张慎言拒绝任用勋臣武将,所推荐的吴甡、郑三俊等人有投降李自成的嫌疑。他还指责张慎言利用吏部的任免之权,在朝中安插亲信,而被安插者又都与东林党过往甚密,说到激动之处,刘孔昭在大殿上拔出刀来追逐张慎言叫骂道:“排斥武臣,结党行私,非杀此老奸不可”。

此役过后,张慎言和阁臣高弘图、姜曰广提出辞职,弘光批准了张慎言的辞呈但是对高弘图和姜曰广进行了挽留。

此后,双方的争论焦点集中在人事任免的方式方法上。

人事任免有两种方式,一是廷臣集议;二是皇帝直接任免。在明代,两者都是常见的合法形式。高弘图主张前一种方式,以提高朝臣的权力。马士英与之相反,主张进一步强化皇帝对官吏的任免权。

争论看上去是决策的科学化问题,但实质是两党之间的殊死搏斗。

集体决策人事任免似乎要比一言堂更加民主科学,可以防止任用私人。事实上是否任用私人,与参与决策的人数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党派形成以后,众人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许多人都穿一条裤子,一个声音说话,一个鼻子出气。因此,参于的决策的人数越多,越会造成任用私人的情况。这是明代末年与以往有所不同的地方,也是我们需要细细斟别之处。

东林党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通过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终将会按照东林党的意志决策。因此,东林党人非常喜欢,并一再强调要通过廷臣集议,对官吏进行铨选和品评,这实际上是打着民主的幌子,达到操纵人事的目的,这会带来许多严重的问题。

高弘图等人高呼民主的原因,还不完全是出于对权力的喜爱,更主要的目的是把他们的对手永远压在五行山下。

东林党与其对手的斗争几经反复,崇祯朝,东林党以“钦定阉党逆案”的形式取得了对其反对者的完全胜利,他们的对手都被打上“阉党”的可耻烙印,并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大有永世不得翻身的趋势。

然而在不久前,处于这种境地的是东林党人,天启以《三朝要典》的形式,将东林党人打入十八层地狱,既然他们能在朝代更替的时候翻身,那么“阉党”也完全有这种可能性,两党的命运尽在新皇帝的一念之间,除了皇帝,任何人也无法否定先皇的决议,也只有皇帝能够做出翻案的决定。

福王继位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气候对东林不利,而朝堂上的小气候也因马士英的到来和刘孔昭的咄咄逼人也逐渐对东林不利,东林党人感到了翻案的危险。

如何能排除这个危险?只有削夺皇帝的人事任免权,如何能削夺皇帝的人事任免权,唯有“廷臣集议”。这就是廷臣集议这个科学民主的决策形式后面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8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第8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