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血战山海关
战事只进了两天。
四月二十一日,民军来到山海关的附件西罗城西边的一片石附近。吴三桂以逸待劳,乘民军长途跋涉,立足未稳之机发动进攻,双方厮杀了一天,未分胜负。
当天晚上,清军来到山海关外,吴三桂亲赴清兵营中会见了多尔衮,商讨对付民军的策略,多尔衮提出了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战术,清军先“蓄锐不发”,辽军与民军进行消耗战,待到民军疲惫之时,清军再以逸击劳,发动突然袭击。多尔衮此举意欲同时削弱辽军和民军,自己可以绝对优势控制局面,他的战略意图不仅仅是分一杯羹,而是有更大的野心。然而此举也是迅速击败民军的一个奇招,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吴三桂没能太多的条件可讲,只好同意这个安排。
第二天,按照既定策略,辽军与民军再次展开血战,民军则意欲合围,“左萦而右拂之”, 辽军骑兵则“东西驰突”,进行反包围,双方“阵数十交,围开复合”, 双方埋头苦干了一天,都己经达到了忘我的境地,战场被鲜血染红,到处遗落着被砍下来的脑袋和残肢断臂。
傍晚时分,交战双方都己筋疲力尽,这时清军从关内冲出,对民军发起雷霆一击,民军看见大批装束怪异的骑兵冲来,仿佛神兵天降,心理完全崩溃,被杀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李自成见此情景,拔腿就跑,虽然他曾经很擅长逃跑,但是从崇祯十四年以后他就没有再让敌人看到他的后背。此役过后,李自成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姿势,并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
李自成一口气跑到了永平,吴三桂则像一个疯狗紧追不舍,为报复吴三桂,李自成在永平杀死了吴襄,然后撤回北京。
李自成失败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北京市民,敌对势力蠢蠢欲动,各种反对李自成,为大明招魂的小动作层出不穷,局势很不稳定,很显然这里不是李自成的地盘,他必须马上离开才能安全。
离开之前,李自成做了三件事:一是杀人;二是称帝;三是放火。
回到北京后,李自成立刻杀死吴襄全家三十四口,以发泄他对吴三桂的愤怒。
虽然李自成对称帝持慎审态度,一直犹豫不决,但此刻他却变得迫不急待,四月二十六日到达北京,经过草草准备,二十九日李自成沐猴而冠,在武英殿即皇帝位。李自成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既然坐到了金马桶上,如果不拉一泡屎,实在太对不起自己的屁股了。
当天夜里,他放火烧了北京的宫殿,出城向西逃跑,他连一个晚上都不敢多呆。
李自成逃跑的速度堪称一绝,五月初,他一口气从北京跑到了山西太原,沿途只在河北固关部署了一些阻击部队。这不是因为他胆怯,实在是吴三桂咬得太紧,吴三桂过家门而不入,越过北京狂追不舍,他恨不得生吃了这个弑君和杀父的仇人。
吴三桂致力于追剿李自成的时候,多尔衮己经开始摘果子了,1644年5月2日,清军以明朝复仇者的姿态从朝阳门进北京城,多尔衮进入紫禁城,临武英殿御政。
京城的老百姓夹道欢迎,他们原以为吴三桂将会率军入城,没想到来的是一群秃脑袋的鞑虏,虽然他们对清军深恶痛绝,但是亡国之痛以及对李自成的仇恨抑制了他们对鞑虏的憎恶,虽然他们知道鞑虏没安什么好心,但是鞑虏毕竟帮他们报了仇,并在他们最苦难无助的时候解救了他们,他们只有麻木地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多尔衮进入北京的消息尤如一盘冷水浇在了吴三桂正在冒火的脑袋上,这位愤青意识到自己借刀杀人很可能变成了被人当枪使,于是他赶紧踩了刹车,调头回去找多尔衮谈判。
吴三桂回到北京后和多尔衮谈了些什么,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痕迹,但我们通过分析了解真相并不困难。
真相是谈判并不愉快。因为此后吴三桂消极怠工,暂时淡出历史舞台,满清则撇开吴三桂单干,逐步对大明进行蚕食鲸吞。
请神容易送神难,清军坐在别人家的堂屋里,就再也不愿把屁股从椅子上挪开。吴三桂饱受创伤又疲于奔命的关宁军不是斗志正高的清军的对手,他除了生闷气以外,一点办法也没有。清军以强硬的姿态,一边霸占着椅子,一边不断从老家搬来人手,以便对新屋子进行一番打扫,实现鸠占鹊巢的最终目的。
吴三桂为了赶跑李自成这个西北狼,引来了更凶恶的东北虎,不管他的初衷是什么,现在的事实就是如此,他即将从救世主变成千古罪人。
再说事态下一步发展之前,我想务务虚,探讨以下一些问题:如果吴三桂不勾引多尔衮,李自成是否能拿下山海关?李自成是否能一统天下?清军将如何介入?大明将会发展成什么局面?
个人认为,既使吴三桂不向清军求助,李自成也很难拿得下山海关。要攻下城池,只有在野战中占据绝对优势,并形成合围的态势才有可能,然而在野战中,关宁军表现出哀兵必胜的态势,民军几乎占不到什么便宜,拿不下野战,更谈不上围城。山海关除了本身的关城外,四面还有四个小城,分别是西罗城、东罗城、南翼城、北翼城,攻城的损失是非常大的,民军要拿下其中任何一个,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很显然,在野战中受到重创的民军无法再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另一方面,攻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旦形成持久战,后勤将会是一个大问题,而南方新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将会有时间作出反应,介入战争,一旦南明与吴三桂联合,李自成将腹背受敌,不得不放弃山海关。
道义并不站在李自成这边,一旦李自成受挫,全国范围内将会掀起一个反李复明的浪潮,大大压缩李自成的空间。
即使李自成拿下吴三桂,江南朝廷己经利用这段时间站稳脚跟,军队经过整合仍有不可小觑的实力,李自成要渡江拿下南明,将会非常困难,同时他还要面对南下的满清军队,他不可能同时打赢这两场战争。
清军乘虚突入并拿下北京,但是李自成的力量在没有受到致命打击的情况下将会对清军形成很大的麻烦,清军难以势如破竹地进军。
最终三方将会取得一个均势的平衡,各自保有一定地盘和实力,并将长期存在下去,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明朝保持半壁江山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种平衡的可能性因为吴三桂勾引清军,给予民军致命打击而不复存在,剩下的事情,就是清军各个击破了。
当然,吴三桂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汪洋中的一条船,他不得不高估困难,并抓住一切避免没顶之灾的机会,截止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任何过错,他的行为都是无奈之举,尽管事态的发展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但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