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亡国君臣:请君莫奏前朝曲
第一节 崇祯之失
从薛国观、周延儒等人被杀的情况看,似乎崇祯所说“群臣误朕”有一定的道理,崇祯的近臣、锦衣卫王世德在《崇祯遗录》中对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责任进行了认定。
他认为崇祯是一个“仁俭英敏”的好皇帝,他即位后“诛逆珰,斥抑宦官,虚心委任大臣”,大有刷新政治的气象。但是大臣们辜负了崇祯的期望,这些人靠八股文起家,论资排辈升为卿相,没有“戡乱致治之才”。他们“贪污奸佞,诈伪成习,惟知营私竞进”,把国大家事交给幕僚处理,自己整天“饮酒赋诗,戕民取钱以自乐”。皇帝每次召对国家大事,他们不是张口结舌,就是说一些老生常谈的事情来敷衍,正是因为他们的腐败和尸位素餐,才导致国家“边疆日蹙,秦、晋、中原,盗贼蜂起”,面对问题,朝臣们“无一足恃”,崇祯皇帝不得不“破格用人,求奇才,图匡济”,但是大臣们只知道结党营私,“国事皆不顾,朋比为奸,互相倾害”:如果是一党的就“力护持之,误国殃民皆不问”;如果不是一党的“纵有可用之才,必多方以陷之,务置之死而后已”,这使得皇帝在用人上进退失据,“徇众议以用人既不效,排众议以用人又不效”,在收不到成效的情况下,产生了“朝用一人,夕而败矣。夕用一人,朝而戮矣”的现象,这样“展转相循,贼势日炽”,皇帝也越来越“孑然孤立,彷徨无所措,而宗社随之”。
应该说王世德的分析很深刻全面,但是并不完全正确,许多答案本身也是问题。
在用人上,八股取士本朝历来如此,为什么到崇祯年间就产生不了人才呢?大臣们结党营私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崇祯。他上台时为东林党翻案,大规模处理朝臣,冤枉了许多人,并自始至终不愿重新启用这些人,这不仅摧残了人才,也为党争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条件。
在政策上,薛国观、周延儒等人都是执行者,真正的决策者是崇祯皇帝本人,在决策者失误频频的情况下,执行者又怎么能够力挽狂澜呢?何况阁臣并无权指挥军事,他们权力有限,能负的责任也很有限,把明朝的灭亡主要责任归于朝臣是不恰当的。崇祯过于刚性,独断专行压制正确意见,出了问题就拿大臣当替罪羊,这才是大臣们都不愿发表意见和承担责任的原因所在。
在战略上,崇祯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如果当初不把镇压民军的力量抽调到关外和清军决战,如果当初不和张献忠纠缠在西南一带,如果不要逼迫孙传庭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和民军决战,如果能在困难时期和清军达成暂时和平避免被两个拳头打,如果在命悬一线的时候能够采取权宜之计答应李自成的要求,如果能在“君王死社稷”的同时让太子迁往南京,等等。这些失误如果能避免其中之一,大明就不致于灭亡。
然而崇祯为了和清军决战,将反对者杨嗣昌调离京城,到西南对付张献忠,并将拒绝执行命令的孙传庭投入监狱,错误地使用外强中干的洪承畴;为了和民军决战,他令傅综龙、汪乔年、杨文岳、孙传庭等人飞蛾扑火,终于积小败为大败;为了和清军决战,他将满桂、孙祖寿、卢象升等人逼入死地,并将主张议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处死以消众议;在国事艰难的时候,他不反省自己的失误,而是将责任推给负不了责任的朝臣,并使用特务机构以反腐的名义惩处大臣;为了让大家和他一起“君王死社稷”,他力排众议,把鸡蛋都装入一个篮子里,没给大明留一个气门。
昏馈的决策造成“贼势日炽”,加大了文臣武将的工作难度,而独断专行以及残暴的“朝用一人,夕而败矣。夕用一人,朝而戮矣”的行为方式也严重挫伤了臣子信心,文臣不愿承担责任,不愿发表意见,事事交由皇帝自己做主,而武将桀骜不驯,尾大不掉。所以皇帝才越来越孤独,“孑然孤立,彷徨无所措”。早在明朝大厦倾覆之前,人们在心理上早己崩溃。
明朝有一千个不死的理由,但是由于崇祯的一系列失误,明朝不仅死得很彻底,而且死得很悲惨。从崇祯诛杀大臣的数量和他所犯错误的情节来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和昏君,他应该为明朝的灭亡负主要责任。
清代学者全祖望指出了崇祯在战略上失误,他在《明庄烈帝论》中说,明朝并非亡于流贼,而是因为“力屈于东”,导致“祸蔓于西”。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三人不足于对付满清,但在平贼方面绰绰有余,如果再给他们几年时间,内乱就会结束,李自成和张献忠就会人头落地。崇祯的主要失误是没有与清议和,在屡败于清的情况下仍负气不量力,是“自求灭亡之道”。
孟森则指出了崇祯在用人上的问题:“文武忠干之臣,务摧折戮辱,或迫使阵亡,或为敌所擒。至不信外廷,专倚内侍,卒致开门引人……,犹不自承为亡国之君,何可得也?”
这些观点,切中肯綮,深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