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四章 殷切的期望:救星变作灾星

一、抢购原始股

薛国观下台后,范复粹依次递升为首辅,范复粹学识一般,资历很浅,但升迁速度非常快。

崇祯十一年五月,首辅孔贞运致仕后,内阁缺人,急需补充。为了让内阁通晓六部的业务,崇祯打破了从翰林中选用阁臣的惯例,从六部中挑选人员,接替孔运贞任首辅的内阁大学士刘宇亮来自吏部,崇祯又任命兵部尚书杨嗣昌、户部尚书程国祥、礼部侍郎方逢年、工部侍郎蔡国用和大理少卿范复粹五人为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新任用的五人中只有方逢年出身翰林,其余人员均来自外僚,十分罕见,而范复粹更是以一个四品小官进入内阁,尤属 “异类”。不久前他刚刚从一个五品的大理寺丞晋升为四品的大理寺少卿,提拔速度之快,令人称奇。因为刑部无人,所以崇祯只能从与司法相关的大理寺中选拔,范复粹这才有了机会。

二年以后,这个五品小官居然成了首辅,令不少人心生嫉妒。他担任首辅后,就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众人认为他这样一个才疏学浅的人担任首辅,是对满朝知识分子的侮辱。

范复粹的工作做得确实不怎么样,在他担任首辅的一年时间里,国家就像一个爆了胎的汽车横冲直撞,然而他个人却平稳着陆,于崇祯十四年五月致仕回家,崇祯没有因国事败坏问罪于他,却拿前任首辅薛国观泄愤,范复粹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范复粹致仕前一个月,崇祯开始物色接替人选,十四年四月,他下旨召前任内阁大学士周延儒、张至发、贺逢圣入朝。

三马进京,一马当先。这三人中,崇祯寄望最大的是周延儒,准备让他做首辅,而另一马张至发却坚决辞谢,不肯奉召。作为温体仁的亲信,他不敢与即将出任首辅的周延儒的共事,是明智之举。

九月,周延儒进京,崇祯任命他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从一品),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大学士中的极品),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振兴朝政,挽救国家。

也许崇祯认为,如果当年不罢免周延儒,国事不会如此靡烂,因此在后悔之余对他格处开恩,受予各种实职和虚衔,极为恩宠。

不仅皇帝欢迎他,在野人士也力挺周延儒。见风使舵的性格使他在党争中两头通吃,因此他是两党都能接受的唯一人选,他的复出得到了复社和阉党的支持。

复社支持他,是为了改善生活。温体仁死后,复社和二张的日子并没有好转,十三年四月,还有人托名徐怀丹作了一篇《复社十大罪檄》,指责二张倡复社“下乱群情,上摇国是”,控告二张犯有“僭拟天王、妄称先圣、煽聚朋党、妨贤树权、招集匪人、伤风败俗、谤讪横议、污坏品行、窃位失节、召寇致灾”十条大罪。同时,党林党人在中央也损兵折将,与复社交好的朝臣郑三俊、刘宗周、黄道周等人先后被贬斥。

张溥等人对此深感忧虑,危机面前他深刻认识到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迫切需要在朝中安插代理人,为他们撑起一把保护伞。周延儒是张溥的座主和门徒,曾经当过首辅,其为人圆滑,懦弱,自私,是一个适合掌控的人物。

最先提出此议的是复社的战略家吴昌时,他写信给张溥,劝他怂恿周延儒复出,他在信中说:现在控告复社的声音不断,而朝中大员钱谦益、文震孟等人都己经被废,只有周延儒复出,才能消祸。与此同时,他交结皇帝身边的近侍,为周延儒复出多方活动。

张溥认为吴昌时的倡议很及时,于是动员各种关系“为之经营”。张溥、钱谦益等人在江苏虎丘密议,然后派人把决议送到京城的吴昌时那里。

杜登春《社事始末》里的记载:“遣干仆王成贻七札入选君吴来之先生昌时邸中。吴先生者,一时手操朝柄,呼吸通帝座之人也。辇毂番子,密布内外,线索难通。王成以七札熟读,一字一割,杂败絮中,至吴帐为蓑衣裱法,得达群要,此得之王成口,最详确。时是辛巳二月事。”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张溥派仆人王成把密信一字字切割开来,藏在破棉絮之中,送到京城吴昌时那里,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拼起来。这是典型的地下党接头!而且书中还交待这些事情是得自送信人王成之口,十分确切。通过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对复社的成色看得更清楚。

有关系的出关系,没关系的出钱,复社公子侯方域的父亲侯恂,阉党的首魁冯铨和阮大铖等人纷纷出钱出力,大家像购买股票一样,各分一股。这是自万历以来两党首次合作。

事实上,有没有两党的支持,周延儒都会复出,内阁人才己经山穷水尽,时势窘迫,崇祯不得不改变喜新厌旧的本性,启用旧人。明眼人都能看出,周延儒己经呼之欲出了。

有理由相信,结交皇帝近侍的吴昌时己经通过管道得知皇上将要起用周延儒的信息,所以才通知张溥及时做工作,张溥等人的力挺不过是闻凤而动而己,周延儒就像一支即将上市的原始股,大家都想内线交易,大量购入,所以两党才会捐弃前嫌,携手力挺周延儒。

张溥等人花巨资把周延儒打扮成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并假意四处找媒人把“她”嫁到一个正准备上门提亲的大富人家,如此脱裤子放屁,目的显然是要让“她”对娘家感恩戴德,得势后好为“娘家”多办实事。

果然,上花轿之前,张溥向周延儒交待了几件事,要他照办(溥等以数事要之),据说他给了周延儒一个册子,上面写满了人名,有的要用,有的要罢,并鼓励他说:“公若再相,易前辙,可重得贤声。”周延儒慨然答应道:“吾当锐意行之,以谢诸公”。

周延儒还朝后提出了减税免粮,宽宥人犯,开科取士,召还罪臣等政策,大有刷新政治的气象,以至于崇祯在结束召对返回宫中时,欣喜地嗟叹道:“还是他做!”事实上,周延儒的政策大多是些老生常谈的花架子,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难题,不足以挽救明朝这个失控的列车。

“老好人”似的政策虽然不能治愈病入膏肓的明朝,但却很适合给周延儒涂脂抹粉,人们对周延儒赞不绝口(诵太师者无间口),他以救时宰相的风范重登政坛。

周延儒不具备匡世之才,但却没有让他的股东们失望。他一上台便积极为他的好朋友、逆案中人冯铨复出奔忙,并任命吴昌时为文选郎。而张溥交待他的“几件事”,他也办得不错,先前被罢免的东林党人纷纷还朝担任要职,郑三俊长吏部、刘宗周长都察院、范景文长工部、倪元璐佐兵部,其他如李邦华、张国维、徐石麟、张玮、金光宸等东林党人布满九列,连己经去世的文震孟,姚希孟也被追赠荣誉。

著名学者黄道周是张溥的好朋友,崇祯十一年他曾猛烈批评杨嗣昌私下议和,并在平台会议上与杨嗣昌辩论时顶撞皇帝被降调江西,十三年,崇祯以“伪学欺世”之罪将他发配广西充军,张溥听说此事后多方营救,愿“倾身家图之”,未果。此次周延儒复出,拯救黄周道显然是张溥交待的“几件事”之一,经过努力,十五年八月,崇祯特准黄道周赦罪复职。

张溥的朋友们享受到了他投资所带来的红利,然而他本人却没有这个福分,在交待完几件事后不久,张溥在一次外出活动后蹊跷死亡。大多数史书记载张溥是病死,但是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记载:“昌时与张溥同为画策建功之人,淮安道上张溥破腹,昌时以一剂送入九泉,忌延儒密室有两人也,其忍心如此!”

两个盗墓贼一起去挖墓,辛辛苦终苦于挖出了宝藏,正准备分赃的时候,其中一个盗墓贼一记榔头把另一个盗墓贼打死,独吞了宝贝。吴昌时对张溥做的,有类于此,为了排除张溥单独控制周延儒,吴昌时毒死了他,从吴昌时的为人以及他私通掌刑狱的东厂太监的情况看,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7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第7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