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三 、摩登伽女吴昌时

作为一个失败的典型,薛国观做得很成功,而把他送上天堂的,是一个巨大的小人,名叫吴昌时。

吴昌时是复社的骨干人物,名列《明史•奸臣传》,因为他只是一个小人物,《明史》没有单独为他作传,只是让他附在另一个奸臣周延儒的传记里,事实上,吴昌时是一个货真价实,不带水分的奸臣,比他的寄主周延儒更有资格列入奸臣传。

吴昌时是嘉兴人,出身富贵之家,从小养尊处优,风流潇洒,文采出众,这样的“公子”在晚明有很多,诸如冒辟疆、侯方域之类,他们和秦淮名妓的爱情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公子哥除了写得一手好诗,长得一幅漂亮脸孔,懂得讨女人欢心之外,多半只是绣花枕头。然而吴昌时不是,他是个天生的政客,有一手翻云覆雨的手段。

《明史》评论:“(吴昌时)有干材,颇为东林效奔走。然为人墨而傲,通厂卫,把持朝官,同朝咸嫉之”。崇祯年间,有人编了一个《二十四气》的顺口溜,其中一气叫“妖气吴昌时”,下注“摩登伽女”。

吴昌时和汪文言一样,喜欢在背后玩弄阴谋诡计,擅长拉关系,在政治斗争中经常毁人不倦,确实有点妖气。

薛国观“素仇东林”,对吴昌时之流很不感兴趣,吴昌时原本只是行人司的一个小官,有一次赶上干部考选,他担心薛国观从中压制,就通过他的门人打通关节,薛国观“伪与交欢”, 表面上答应给吴昌时第一名的成绩,并让他当吏科给事中,实际上只想把他当猴耍,考选结果出来后,吴昌时只得了一个礼部主事的闲差。吴昌时遭此戏弄,怒恨不己,便与他的好朋友东厂理刑吴道正密谋,揭发丁忧在家的侍郎蔡奕琛向薛国观行贿的事。

十三年六月,正有意处理薛国观的崇祯立即将此事交有关部门议处,有关部门议处的结果是将薛国观罢免,崇祯对此结果虽然不太满意,但也不得不将其放归。然而吴昌时并不愿善罢甘休,他指使厂卫继续追查薛国观,并将薛国观的亲信王陛彦捕入诏狱,迫使他交待薛国观受贿的罪状,同时指使给事中袁恺弹劾薛国观。

十月,崇祯下令将王陛彦处死,召薛国观回京听勘。薛国观姗姗来迟,于崇祯十四年七月抵达北京,到京后,薛国观自以为必不会死,当八月初八日晚上监刑官进门时还在鼾睡。看到来人都穿绯衣,才蹶然醒悟,说道:“我死了”,仓皇间找不到自己的小帽,就顺手将随从奴仆的帽子戴上,狼狈不堪地伏地接旨。赐死的圣旨宣读完毕,薛国观不能言声,只说了一句话:“吴昌时杀我!”然后上吊自尽。悬梁两日后,崇祯才允许他的家属为其收敛。

薛国观罪名是贪污九千,然而证据并不很充分,这个数额也不至于将一名首辅处死。因此不少人认为薛国观死得很冤,崇祯是为了泄私愤才杀他。

对此我有两点看法:

一是薛国观接受了吴昌时的贿赂。

吴昌时为什么那么愤恨薛国观,仅仅因为没有办成事就一定要置他于死地吗?而且为什么一直紧咬薛国观受贿一事?我想薛国观很可能接受了吴昌时的贿赂,吴昌时为人很“墨”,求人办事不可能光凭嘴一张,在薛国观“伪与交欢”并答应帮忙的情况下一定会有所“表示”。而薛国观如果不想帮忙,可以直接拒绝,没有必要“伪与交欢”,这么做只是想捞点好处。他知道吴昌时的为人,想借机敲吴昌时一笔钱,同时给他一个教训。他以为吴昌时不能把他怎么样,如果吴昌时告发自己受贿,那他自己也会因为行贿被牵连进去,吴昌时总不能为了一点钱把自己扯进去,只能是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然而吴昌时并非等闲之辈,他咽不下这口气,调动与厂卫的关系去查薛国观,吴昌时认为薛国观既然能够接受自己的贿赂,也会接受别人的贿赂,因此他很有信心,契而不舍地追查,而薛国观很可能屁股擦得并不干净,终于被人抓到了把柄。薛国观在临死前控诉:“吴昌时杀我!”很显然他知道吴昌时有充分的理由恨他。

二是崇祯对薛国观的过度处分并不完全是为了泄私愤。

崇祯十四年八月,正是国事急剧败坏的时候,内外战场败报频传,两位亲王被杀,崇祯的心情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崇祯似乎在理由拿薛国观泄愤,但是他主要还是从治乱世用重典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怕问题大,就怕成为典型。薛国观个人的问题虽然不大,他的问题却很有代表性。崇祯末年,国家财政困难,军饷极其缺乏,而此时大小官员贪污成风,让崇祯十分头痛,九千两在平时虽然不算太大,但是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这个数额不算小,在动乱的局势下没有时间研究贪腐的问题,但又必须迅速收到成效,因此,有必要将薛国观这个首辅作为一个典型,杀一儆百。此外,崇祯之所以要杀薛国观,因为他言行不一。当薛国观还是首辅的时候,崇祯曾经就官员贪污的问题询问过薛国观,薛国观的答复是将责任推给厂卫,现在薛国观自己却被厂卫查出贪污,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是崇祯最不能接受的。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7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第7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