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二、薛国观作茧自缚

后温体仁时代,首辅的位置极不稳定,在政治斗争和国事艰难双重作用下,首辅就像走马灯一样快速轮转,其中有两人被处死,呈现了一道奇观。

接替温体仁出任首辅的张至发是由地方官被直接选拔任用为内阁大臣的,这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个罕见的例子,也是崇祯在用人方面进行的一次大胆改革。

崇祯八年六月,崇祯鉴于内阁辅臣多从翰林中选拔,这些人只习文章不暗世务,只能做秘书,做不了相才,于是打破惯例,从处理世务经验丰富的地方官中发现人才,经过一次简单的考试之后,张至发脱颖而出,破格起用为辅臣。

张至发是温体仁的亲信,和温体仁一样不喜东林,当然他也不被东林待见,加上他本人是以地方官升任阁臣的,很多翰林对他不服气,升任首辅后,张至发不断受到编修吴伟业等人的抨击,在斗争中,张至发缺少温体仁式的“机深刺骨”,做事不够谨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打落马下。

失败缘于一个低级失误,检讨杨士聪上疏揭发吏部尚书田惟嘉贪赃枉法,奏疏传到张至发手上时,张至发密抄了一份送给田惟嘉,让他做好申辩的准备。

没想到田惟嘉狗窝里放不住剩馍,崇祯还没有将杨士聪的奏疏批转内阁,他就迫不急待地上疏为自己辩解。此举这无异于告诉皇上,自己提前知道消息了。

崇祯立刻明白内阁走露了消息,阁部串通一气,他下旨要田惟嘉据实回奏,得知真相后他不仅罢了田惟嘉的官,而且迁怒于张至发。

被掀了屁帘的张至发十分惭愧,几次上疏引咎辞职,十一年四月,崇祯批准张至发辞职。虽然张至发的辞职申请里没有提到自己身体有任何不适,但是崇祯的批复却让他“回籍调理”,这一政坛轶闻被传为笑谈,人们纷纷嘲笑张至发是“遵旨患病”。

接替张至发的孔贞运不入崇祯法眼,只干了两个月就被刘宇亮接替,刘宇亮不幸赶上了清兵入寇,因督师不利于崇祯十二年二月被罢免,薛国观取而代之。

薛国观是温体仁在朝中的影子,坚决执行温体仁的路线,但他不具备温体仁的狡猾,在处理政务时过于耿直,得罪了不少人。

一天,崇祯召见见薛国观时,谈到了官员贪污的问题,薛国观认为此事应由厂卫特务机构负责,直言不讳地说道:“如果用合适的人负责厂卫,朝臣怎敢如此?”站在一旁的东厂太监王化民听后汗流浃背,对薛国观极其怨恨,此后他专门侦察薛国观的阴私秽事,他一定在心里想,你不是怪我没有监督好干部吗?那我就好好监督你!

明朝末年朝政败坏的一个表现是中央机密外泄,朝臣需要通过刺探机密了解高层动向,以便及时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而作为机要文件管理人员的内阁中书(文书官),则可以通过泄露机密获取信息费,这种交易时有发生。

薛国观担任首辅后,内阁中书有王陛彦、周国兴、杨余洪等人,薛国观信任王陛彦,认为周国兴、杨余洪有泄密的嫌疑,他上疏弹劾二人,导致二人被捕入诏狱并死于廷杖。周国兴、杨余洪的家人因此深恨薛国观,他们秘密侦察薛国观秽事,寻机报复薛国观。王化民和周、杨的家属联合起来,到处刺探,并将打听到的薛国观的秽事报告崇祯,使他逐渐失去了皇帝的宠信。

由于战事连年不断,灾荒频繁,国家财政出现困难,为镇压民军,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向农民加征粮饷,薛国观极力反对,提出向皇亲国戚和大臣们借款,并建议皇上本人亲自出面向皇亲国戚借款。

应该说薛国观的建议考虑到了农民的负担,又可以解决财政的燃眉之急,是可以接受的,大臣作为国家的栋梁、皇亲国戚作为国家的产权人,理应为国家分忧,然而在执行此议的时候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崇祯想拿武清侯李国瑞作试点,没想到一口咬到了硬骨头上。李国瑞是崇祯的曾祖母孝定太后哥哥的孙子,崇祯下旨让李国瑞带头捐助白银四十万两,他之所以先从李国瑞做起,因为之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李国瑞和他的庶兄李国臣因家产问题产生矛盾,李国臣争夺家产失败后一气之下,向崇祯诡称自己父亲有遗产四十万两,其中有自己一半,现在愿意将这一半捐献给国家,此举无疑问是为了报复李国瑞,崇祯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也不想为了这点钱替李国臣出气,没有答应。

当薛国观提出向外戚们借钱时,崇祯马上就想起了这件事。

然而李国瑞是一个铁公鸡,一毛不拔。为了抵制捐助,到处哭穷,还拆毁房屋,把家中的器具搬到大街上出售以示清贫。

崇祯大怒,下旨削夺了李国瑞的侯爵,不料年迈的李国瑞在惊惧中死去,于是皇亲国戚们借机造谣,说孝定皇太后己化身为九莲菩萨,对崇祯刻薄对待外戚的做法十分生气,诸位皇子将会夭折,第一个就是皇五子。

不久,皇五子朱慈焕果然死去,崇祯十分恐惧,立即封李国瑞七岁的儿子李存善为武清侯,并将李家己经交纳的钱物返还。

至此,薛国观不仅得罪了大臣、太监,还得罪了皇帝,败亡指日可待,没过多久,薛国观就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被罢免,后又被赐死,他是明代历史上继嘉靖处死夏言之后,第二例被处死的首辅。

不仅首辅频繁更替,阁臣也大量进进出出,内阁几乎成了公共汽车。这种现象,反映了崇祯急于求治,急于发现人才的迫切心态,不过崇祯忽视了一个道理,人才固然重要,正确使用人才更为重要。

事实上,崇祯朝人才不少,但是由于崇祯不会使用,人才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一个个身败名裂。

原因就在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崇祯没有像万历那样进行冷处理,而是深度参与其中,在对各种人事斗争的内幕看得并不透彻的情况下,他轻率作出各种判罚,这样一来,他很容易被斗争双方利用去打击政敌, “遂使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报复之资”,进一步助长了这种相互倾轧的风气,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7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第7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