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治乱世用重典:以内廷监督外廷
一、温体仁马失前蹄
除了打压在朝的东林党人以外,温体仁对于在野的东林继承者复社也很“关心”。
复社和东林党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也有两点区别:一是复社更加注重把持科场,提携门人;而东林只专注于政治斗争,对科场不感兴趣。二是复社在政治上更注重控制地方,而东林的重点在中央。
由于复社在掖进门人弟子方面“不遗余力”, 大有把持科场之势,出现了“中式者皆复社之人”的复社现象,对此有人公开说:春秋两试,“孰元孰魁,孰先孰后,张溥已编定好了”。各地读书人因此纷纷登名社录,争入张溥之门,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入社,哪怕挂个名也好。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来了,投奔复社的人既有“才隽有文倜傥非常之士”,也有不少“嗜名躁进、逐臭慕膻之徒”。这样就使复社成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复社也由读书会文之地而变为争逐势利之所。
张溥等人借广收门徒以控制知识界、把持科场,最终达到左右政权之目的,引起了“执政大僚”温体仁的厌恶。双方开展了一场持久战,这是一场暗战,文斗武斗交错使用。
崇祯六年六月,温体仁当上首辅后不久,他的弟弟温育仁指使宜兴人吴炳作了一本《绿牡丹传奇》,影射复社的各种丑恶现象,温育人还命人将此书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四处演出。
浙江社友对此深感耻辱,他们联名致书张溥和张采,要求雪耻。二张为此专程奔赴浙江,会见了学臣黎元宽。黎元宽下令毁禁此书,并追究作者责任,将温育仁的家人逮捕入狱。
通过此事,温体仁感到张溥虽然下野了,但仍能遥控朝政,于是他使出了独门“温氏阴招”,派心腹到张溥和复社的基地吴中一带做官,伺机找到张溥等人的错误并“伺其隙而中之”。
这年秋天,太仓歉收,二张写了一篇《军储说》,对救荒政策发表议论,苏州府推官周之夔指责二张“悖违祖制,紊乱漕规”。崇祯七年年底,听命于二张的黎元宽被撤职,八年七月,批评二张的周之夔也被罢免。周之夔认为自己下台是复社运作的结果,十分气愤,于是写了一篇《复社或问》,对复社和二张进行控诉。九年五月,太仓人陆文声控告二张“倡复社,乱天下”,温体仁将周之夔和陆文声的控告送有关部门审议,想借机兴大狱。
复社的基础工作做得也不错,提学御史倪元珙、海道副使冯元飏、太仓知州周仲连拒不执行命令,不惜降职,进行保护,使温体仁的计划遇到了挫折。
温体仁没有灰心,他要让皇帝亲自出面打击复社。十年二月,周之夔不远千里从福建入京,呈《复社首恶紊乱漕规逐官杀弁朋党蔑旨疏》,控告二张和复社诸人的罪行。崇祯皇帝命有关部门“速严查具奏”,二张惶恐不己。
双方的持久战到了摊牌的边缘,局势对温体仁非常有利,就像两人打乒乓球,一方回球一米多高,另一方只要大力扣杀,就可以收获胜利。温体仁挥舞着球拍倾力一击,只听“啪”的一声——球下网了。
六月,温体仁突然被批准离职,一场到手的胜利变成了彻底的失败。
一向小心谨慎,机深刺骨的温体仁怎么会败下阵来了呢?这还得说到钱谦益,对于温体仁来说,成也钱谦益,败也钱谦益。
就在打击复社和张溥等人的同时,温体仁对老政敌钱谦益也开战了。崇祯十年,常熟县衙状师张汉儒告钱谦益、瞿式耜居乡不法,作恶多端。
这位状师发挥专业特长,共列举了二人五十八条罪状。这些罪名或许并非空穴来风,但是温体仁运作此事也不是子虚乌有,多部史籍均认为温体仁在背后起了作用。温体仁的操作使案件进展迅速,钱谦益很快被投入监狱,但同时他给人留下了把柄,给自己留下了隐患。
钱谦益被投入大牢后干了三件事:一是写诗抒发自己愤闷的心情;二是写奏章给皇帝为自己辩解;三是求助于大太监曹化淳。前两件事情没有收到什么效果,但是第三件事却扭转了局面,使他反败为胜。
曹化淳原本是太监王安的亲信,早年曾经到信王府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后又回到宫中。天启初年,魏忠贤当权后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崇祯继位后,将他召还,并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清理魏忠贤时代的冤假错案,协助查处阉党,在此后几年里,曹化淳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至崇祯十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
王安是东林的人,曹化淳是王安的人,因此曹化淳很快也就成了东林的人。钱谦益曾经给王安写过碑文,与曹化淳有一些交情,走投无路的时候,他通过师座孙承宗之子求救于曹化淳。
温体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竟然把枪口对准了曹化淳,向皇帝告发他接受钱谦益贿赂,帮钱谦益脱罪。
崇祯当面质问曹化淳,曹化淳十分恐惧,为了证明自己清白,他请求立案调查此事,得到了崇祯的批准。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曹化淳以奉旨清查的名义大加搜访,他掌握的东厂和锦衣卫不久就查出了温体仁在背后策划了此事。崇祯得知这个消息,一怒之下罢免了温体仁。
从表面上看,温体仁倒在了结党这个问题上,但是政治作为一种集体益智游戏,没人能够真正做到单打独斗,有一些帮手,是很难避免的事情,温体仁下台还有更深层次的背景原因。
在内忧外患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崇祯将问题原因归结到群臣不用心任事上,从而走上了治乱世用重典的道路,在借鉴列祖列宗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崇祯回归特务统治的传统,开始注重发挥太监的监督作用。
在治乱世用重典和特务统治的思想指导下,崇祯朝不时刮起吏治风暴,温体仁倒台仅仅是一个开始。
由于温体仁的问题不是很大,崇祯对温体仁仍留有一丝眷注,他虽然辞退了温体仁,但却听从温体仁的建议,破格提拔温体仁的心腹薛国观入阁,很显然,崇祯是把薛国观当作温体仁的代理人。第二年,温体仁病死,崇祯接到讣闻,深感惋惜,特下旨赠太傅,谥文忠,在崇祯用过的大臣中,极少有能得此殊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