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两次赴辽期间,做出了许多让人震惊的事情,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具体有以下一些事情:

一、越级反映意见;

二、擅杀将领杜应魁;

三、拒绝执行高第撤退的军令;

四、驱逐大将满桂;

五、两次私下与后金议和;

六、矫诏擅杀大将毛文龙;

七、抗旨卖粮食。

对于前面六件事情,前文己经讲过,不再赘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抗旨卖粮这件事,明代把此事称为“市米资盗”。

有一年天下大灾,许多人家里都没有粮食,有一个大户人家,虽然家里粮食并不多,但日子还能过得下去。这个大户人家有两个邻居,一个是乞丐,一个是强盗。大户人家聘请了一个护院负责防盗。

有一天,乞丐来到大户人家的门口,跟护院商量,要求施舍一点粮食。护院请示主人,主人很同情乞丐,但是乞丐跟强盗的关系很好,如果施舍乞丐,很有可能乞丐把粮食给强盗,因此很为难。最后主人同意如果乞丐讨上门来,可以施舍一点,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量,杜绝乞丐把粮卖给强盗。

于是护院就开始施舍粮食给乞丐,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乞丐和强盗都吃得饱饱的,并且一起打进院子抢东西。

事情大致如此。

对于不听话的北方游牧民族进行饿困,是明代的一项基本国策,尤其是在军事斗争不利的情况下,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明代历史上多次采用这种手段削弱游牧民族,成效显著。

崇祯二年春,中国东北发生大饥荒,蒙古东部和后金地区都遭受严重的饥荒,此时正是对后金进行饿困和削弱的难得机遇。

在肚子的驱使下,一部分蒙古部落窜入袁崇焕的防区,请求用皮货、人参等物换取粮食,于是这年三月,袁崇焕上奏要开马市售粮于蒙古。

由于漠南蒙古许多部落叛入后金,与后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朝廷考虑到一旦开市,后金很可能会冒充蒙古人混杂其间,或者从蒙古人手中购买粮食,因此崇祯亲自下旨禁止卖粮给蒙古人。

后来考虑到“安定团结”的因素,崇祯同意赈灾,但决不允许开市,他再次下旨:“西夷通虏,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路将等官,倍加侦察,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

崇祯的主要意思是不许卖米,如果真有特别困难的蒙古人求上门来,在做好统计的基础上,可以按照人头进行交换。

旨意中申明了违反规定卖粮有严重后果——以通敌罪论处。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袁崇焕打了擦边球,将并不富余的粮食卖给了蒙古人,在稍后的己巳之变中,为后金进攻北京带路的,恰恰就是这支蒙古部族,人们认为袁崇焕卖给蒙古人的粮食,在己巳事变中为后金的部队提供了后勤保障,袁崇焕的卖米行为,有“资盗”的嫌疑。

也许有人会说,袁崇焕在与蒙古人的贸易中,分寸确实很难把握,超过一点也是难免的。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如果我是袁崇焕的话,我会这么考虑:卖米的“度”很难把握,而且冒着“通夷罪论处(这是杀头之罪)”的风险,我是不会冒这么大风险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袁崇焕的奇怪之处就在于他愿意冒着杀头和养敌的风险做这件事情。

如果说袁崇焕卖米不是大错的话,那么买米的人后来成了后金入寇的向导,就难辞其咎了。

纵观上述七件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袁崇焕的大胆行为可以归纳为:

一、对武将,十分蔑视。杜应魁这样的小将自不必说,为了立威,杀之如杀一狗,既不请示又不汇报。满桂战功卓著,且品秩高于袁崇焕,但是在以文抑武的制度下,得罪了袁崇焕,他几乎没有立锥之地,后来不得不远走大同。毛文龙虽然有点桀敖不驯,但是牵制后金的作用无人可替,他屡立微功,且有尚方宝剑护身,袁崇焕照杀不误。满桂如果没有自知之明,不远走大同的话,很可能也会死得很难看。

二、对上级,完全不放在眼里。县官不如现管,与上级搞好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许多人为此不惜溜须拍马,如果与顶头上司闹矛盾,那你就死定了。尤其是在部队,军令如山倒,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有意见也要暂时保留。然而袁崇焕不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上级的观点和他一致,他就会听命,如果上级的指示和他的意见相左,那么上级的指示连个屁都不如。王在晋主张建设山海重关,袁崇焕不同意,于是他直接上书内阁首辅,表达反对意见。高第判断后金要来抢粮,命令前线撤退,实行坚壁清野,袁崇焕拒不执行军令,结果造成巨大损失。

三、对皇帝,连忽悠带糊弄。袁崇焕经常拿令箭当鸡毛,有时候他又会拔下一根鸡毛当令箭。皇帝不让议和,照议不误,皇帝不让卖米,照卖不误,皇帝让支援朝鲜,他磨蹭,皇帝没让杀毛文龙,他就创造一个旨意杀之,在他眼里,圣旨就是一张纸。

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件有争议的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做了一大堆有争议的事,那就得想想这个人是不是有毛病了,袁崇焕在辽东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情是不引起争议和怀疑的。

对于袁崇焕来说,武将不是问题,同僚不是问题,上级不是问题,皇帝也不是问题,他只按自己的意志办事,没有人能够改变他的想法。

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六、 性格决定命运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

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如激流勇退,何必恋栈,使自己处在“危楼高百尺”的境地?

明知事不可为,何苦偏要硬拗,勉强自己去“摘星辰”,结果闹出了大动静,惊动了“天上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多不值呀!

我想对袁崇焕说说上面的话,不知道进士出身的他是否读过李白的这首名诗。

言归正传。

明末大才子张岱在其作品《石匮书后集》中对袁崇焕有这样一番评论:“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格暴躁,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

我认为这段评论还是比较客观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说话很不靠谱,“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应该没有问题。他出奇的大胆,做了许多离奇的事情,确有“着魅着魇”(中了魔了)的感觉,这些出格的言行的后面可以看到“性格暴躁”的影子。而“五年灭寇,寇未灭而自灭之矣!”也正是己巳事变的结局。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身材短小精悍的人不少。据《崇祯长编》里记载,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在崇祯三年的折子中称:“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钱龙锡是袁崇焕的盟友,他应该不会去丑化袁崇焕,更不会在向皇帝的报告中说假话。他的奏疏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袁崇焕“身材短小精悍,形如小猱”的说法是可信的。

“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着魇”的个性使袁崇焕具备“胁迫议和”的主观条件;

而五年平辽的难题和后金积极议和的态度,使他具有“胁迫议和”的客观条件;

结合己巳事变中的种种反常表现,我个人认为比较赞同明代以及现代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己巳事变是袁崇焕和皇太极自导自演的一场“胁和”大戏。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4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山高月阔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从万历到永历——明末历史真相第4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